中华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与大学生的廉洁教育
2023-01-02王海龙
王海龙 郑 翔
(1. 福州大学纪委, 福建福州 350108; 2.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最本质区别。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独具特色、内涵深邃的优秀传统廉政文化(以下简称传统廉政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行为处事的精神标识和基因。
一、传统廉政文化的核心内涵及特点
(一)传统廉政文化的核心内涵
传统廉政文化核心内涵可以从它的廉政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表现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深入挖掘其富含的廉政文化资源,对我国建设廉洁政治,具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
1.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即“民为邦本”思想,其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1)杨刘保、邱明红:《传统廉政思想的民本解读》,《廉政文化研究》2016年第6期。民本思想是传统廉政文化的基础,它深刻地揭示了执政的内在规律,对清廉执行提出理念道德制度行为等方面的要求。民本思想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多重的,第一是重民贵民,《左传》曰:“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它从国家兴亡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第二是爱民恤民,《尚书·五子之歌》中有“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它要求统治者要修明德治,施行仁政;第三是安民保民,《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确指出执政者应以民心向背为施政之基。
2. 义利辩论
义利之辩阐明的是传统廉政文化中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它是对官员的从政行为的规范。义利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北宋理学家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重义轻利一直占据古代义利之辩的文化主流,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是一脉相承的。孔子《论语·宪问》中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告子上》对于义利之间的取舍,更直接提出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从古代先贤们对义利的辩论和提出的观点可以看出,义利是辩证统一的,重义轻利并不笼统排斥财富,而是强调要以道义作为价值尺度,要把握好尺度的分寸。
3. 修齐治平
传统廉政文化不只强调认知理念,也强调以一种合理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强调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践廉于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倡导的经典的“内圣外王”程序,体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巧妙地将个人修养、治家之道与治理国家、安抚黎民苍生紧密联系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廉行”思想。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大学》“三纲领”,强调要跳出“明明德”的关乎个人品德涵养的个人实践范围,个人修养到达一定程度要由己及人,通过从政来达到“亲民”的效果,追求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人生最高境界,体现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价值目标追求。
(二)传统廉政文化的特征
首先是传承和创新性。传统廉政文化理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廉政文化体系。流传至今的典章史籍、歌赋戏曲,乡规民约、家规祖训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思想。(2)中纪委监委网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http://www.ccdi.gov.cn/special/xsjw/series26/201801/t20180102_160884.html,2018年1月2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古代统治者在廉政建设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继承和更新,如周代开始设立监察官司,秦国颁布《秦律》设立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府,唐宋通过严法深究赃吏的刑事责任,明朝更是将治世的重点放在“治吏”上。我国正在不断推进的监察体制改革,很多内容可以从传统廉政体制中找到根源和依据。例如监察体制改革后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国监察工作,这借鉴了古代设立的中央监察机关,并在人民的监督下开展反腐败斗争,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只有监察权没有检察权,它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察机构,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史无前例的创新之举。
其次是政治性和渗透性。从中国传统社会体制来看,个人家庭组织结构与国家的组织结构是相通的,家国同构使得修齐治平的程序得以不断传承,因此传统廉政文化与生俱来就与社会政治分不开。一方面,传统廉政文化是在中国古代长期政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起来的,被统治者视为治国理念、制度设计、行为方式的指导方针,无论是廉政、勤政、德治、法治思想,都具有鲜活的政治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影响着社会的思维和行为,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统一,有力地促进多民族的融合,有力地促进社会关系和利益之间的平衡,有力地推进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
最后是民族性和地域性。从文化的民族特性看,我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从文化的地域性来看,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不同地区的语言差异大,民族信仰也不尽相同。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为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廉政文化创造了条件,表现出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的交织融合。如广东省连平县的颜氏“三十六字官箴”,浙江省的“楠溪耕读文化”、福建客家的“廉豸文化”等,无不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传统廉政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应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之源,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至今屹立不倒,关键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以及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创新。传统廉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同心圆的关系。因此,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包含着传统廉政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当前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我们应该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从中华民族的实际出发,兼收并蓄,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廉政文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中起中轴作用,它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我们国家、民族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仅24个字,但它却概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的价值取向,都可以从传统廉政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的优秀资源,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包容性,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005年10月,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根据公约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我国要开展有助于不容忍腐败的公众宣传活动,以及包括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方案。(3)《联合国反腐败公约》,http://www.ccdi.gov.cn/special/lygz/flfg/201310/t20131008_11282.html,2013年10月8日。2005年中共中央出台《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学中开设廉政教育课程是我们履行国际责任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廉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廉政文化为开设廉政教育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必不可少的素材。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传统廉政文化教育也是我国履行国际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应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关键阶段,“不敢腐”“不能腐”的成效显著,但要真正做到“不想腐”还需要内在精神的高度自律,归根到底是要发挥文化的精神动力。(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1/12/c_1123979536.htm,2019年1月12日。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传统廉政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民族认同感的下一代;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大学生“三观”的改造,筑牢“不想腐”的堤坝。只有当“不想腐”的堤坝形成以后,拒腐防变长效机制才能最终形成。
三、传统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传统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与策略
一方面,传统廉政文化要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需有机制上的保障,才能确保二者融合的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构建心理价值认同机制。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者的认同;二是受教育者的认同。高校是大学生心理价值认同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只有高校高度认同、重视传统廉政文化教育,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具有共同认知的氛围,高校教师才能有认同的内在和外在动力,才能很好地将其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大学生要将教育者的认同内化为“内因”,从认知、信念、情感、意志等方面接受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因此在策略上要应用得当,将客观上的被动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将其融入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行。
构建日常实践教育机制。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传统廉政文化的教育实践平台,将课堂上的所学、所知、所感,在现实中加以实践,进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以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实践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类廉政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注重创新,注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内容上要重视启发,特别是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感悟。高校还要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将教育实践与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社会热点等相结合,力求使大学生走出社会便是一名合格的“廉洁生”。
完善各项组织保障机制。构建心理价值认同机制和日常行为践行机制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有相应的人、财、物的投入,而有力的组织安排是基础和前提。首先,要有一支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教育队伍,这支队伍需要定期培训和提高,也需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适当的激励;其次,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扫除妨碍二者有效融合的消极因素,推动建章立制,提供制度保障;再次,要加大经费投入,并严格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最后,要加强协调,由分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的开展,避免出现“一阵风”“一窝蜂”“一口气”现象。
另一方面,要重视传统廉政文化自身特点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廉政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高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其内涵和价值,并进行充分严密的梳理整合,发挥其整体合力。同时,要重视教育方式的与时俱进。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说教、灌输等方式已然不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要善于整合媒体资源,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消化信息的特点,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要把握传统廉政文化内涵和受教育大学生群体的层次性。传统廉政文化的内在逻辑和结构有层次性,内容价值也有层次之分,要加以区别对待,有所侧重,要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把握其位置和适用对象、范围,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区分重点、难点以及合适点。文化具有抽象的表征,要将传统廉政文化中抽象的表征具象化,也要层层递进,将其转化为符合大学生认知思维和理念抽象的内容。大学生群体因其性别、民族、生源、个性、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应有所区别,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承认其差异性,因材施教,进行精准教育,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教学方式。(5)于 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5年,第39页。
要扣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的结合点。传统廉政文化教育在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不同时期要体现不同的要求。如新生入学教育可以通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邀请纪委工作人员或相关老师为学生上好“廉洁教育第一课”等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要向学生讲解如何在一生中把好廉洁关,让学生认清廉洁自律和成长成才是分不开的;党团课教育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的优势,通过学习榜样,争做廉洁使者、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志愿服务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形式来进行。还要扣准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对大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注重运用理论分析来辅助解答,不断增强传统廉政文化在解答现实问题中的影响力。
(二)传统廉政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践途径
1. 课堂教学途径
首先,建立双向互动教育机制。高校可以整合内部资源,通过专业教师、行政人员、领导干部的相互配合,优化教育的条件和环境。(6)黄兆信、黄扬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新——来自全国1231所高等学校的实证研究》,《教育研究》2019年第7期。通过与学生进行课上课下的互动交流探讨,培养学生多维度辩证理解传统廉政文化的能力。其次,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方法。教育者应摒弃过去那种一元价值观主导一切的教育方式,在正面说教的同时,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指导大学生对各种社会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分辨优劣。同时,结合大学生的个人梦想,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引导他们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的梦想和职业追求。再次,充分发挥党团校以及学生社团的作用。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将传统廉政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管理之中,发挥学生党员、团员的影响力和引导力。最后,将传统廉政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大学生对传统廉政文化的理解固然重要,但心理上的认同也不可忽视。高校应将传统廉政文化教育同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相结合,将传统廉政文化教育同鲜活的实例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升华情感,从而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2. 教材编制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应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五个方面。(7)李芳云、张艺豪:《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年第5期。从这五个维度来看,传统廉政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编制可以从中取材。传统廉政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世界观教育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契合;传统廉政文化强调的“民为邦本”以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经典案例,可以引发大学生对过去、现在、未来社会的深度思考;传统廉政文化强调为官之道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阐明了家、国、自身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人生指南;传统廉政文化重义轻利的人生观可以成为当今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传统廉政文化重视法制建设,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立足现状,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从道德观教育看,传统廉政文化在社会、职业、家庭、个人的规范上都做了很好的诠释,可以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充分发挥传统廉政文化的功效。
3. 创新载体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互联网在其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知识都在百度上、思想都在微博上、朋友都在QQ上、购物都在淘宝上”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信息时代提供了快速传播学习的平台,也为传统廉政文化快速融入提供重要抓手。首先,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传播技术,通过开设理论自信解析、时事热点实时解读、一起挖掘身边的传统廉政文化等有影响力的栏目,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现,既可以及时解答大学生的疑惑,也可以避免他们因为自身经验的不足而被不良思想影响。其次,积极选拔优秀师生,通过网络论坛、微博、聊天群、信箱、微信公众号、邀请知名专家做讲座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通过“意见领袖”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最后,高校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可以通过开设公开课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识别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实时在线解答问题的方式,及时解答大学生关于人生、价值、理想等各方面的困惑,从而将传统廉政文化潜移默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行动中去。
4. 建立家校互动模式
传统廉政文化特别重视“家”的观念,“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传统廉政文化中有很多这样的典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早在2013年就提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的论断。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所以教育不仅仅是高校一家的事,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要广泛参与进来。近些年,全国各地方各类中小学都在致力于推进“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这类活动在高校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大,高校还不能很好地推动高校教师与家庭的联系,如果能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5. 培养以“廉”为核心的养成意识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明确指出:“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传统廉政文化的家风家规普遍反映“忠、孝、仁、信、廉、耻”等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良好家风家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整个社会形成以“廉”为核心的社会风气具有长期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家庭的基本组成单位,如果能够在大学阶段就树立以“廉”为核心的家风家规养成意识,对父母亲一辈的影响,对自己走上工作岗位、 成立家庭之后的影响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都能有一个长期正向性的引导。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以“廉”为核心的家风家规养成,把它当成一项长期的重点工程来抓。一方面,可运用常规的家风家规建设形式,如开讲座或报告会、晒家训、说家风、选文明五好家庭、立家风标兵、参观学习、书画作品征集等;另一方面,可结合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特色,开展一些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家风家规建设活动,如家风家规学术沙龙、廉政话剧表演、家训情景模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