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库全书总目》于湖南人著述失误举例*

2023-01-02

图书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四库总目四库全书

寻 霖

(湖南图书馆 长沙 410011)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日,乾隆帝“谕内阁著直省督抚学政购访遗书”[1]1,次年三月二十八日,因所征之书已达一定数量,又谕“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统按经史子集编定目录,命为四库全书”[1]67。《全书》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 余人,多为饱学之士。

《四库全书》的底本主要来源有六:内府本,即当时清廷武英殿等皇宫藏书;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之书;各省采进本,即各省督抚奉旨征集之书;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奉旨进呈之书;通行本,即当时民间流行之书;《永乐大典》本,即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之书。馆臣对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为内容合格可以抄入《四库全书》者。应刻之书则不仅应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则由校勘官比较各本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并采用众本进行多次校勘,经纂修官、总纂官三审,送呈御览认可后,再交抄写人员抄写。而对于一些“未越群流”的平庸之书、“归于小道”的无谓之书、“难以考信”的伪托之书,以及著作时代切近者、或重复之书则不抄入《四库全书》中,仅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录存其名,列入存目。对于有碍其统治、或有悖于传统道德者,则直接予以禁毁。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七阁之数稍有差异。据1965 年中华书局影印《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书为3 461 种,79 309 卷;存目书6 793 种,93 551 卷[2]出版说明3。合计为10 254 种,172 860 卷。

四库馆臣为各书皆撰写一提要,主要简介作者生平、概括图书内容并评价其优劣得失,至今仍是古籍提要撰写的典范之作。由于各书版本征集并不完备,馆臣只能就所见之书撰写提要,又成于多人之手,加之各人学识参差、观点异趣,因此提要失误亦复不少。

民国时期,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辨证》,对《提要》进行补充与更正。至1952 年,《辨证》稿共计490 篇。其中涉及湖南人著作仅8 篇:对原《提要》内容进行补充者有宋丁易东《周易象义》、宋王观国《学林》;对原《提要》评价进行辩驳者有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及《诗经稗疏》;对原《提要》错误进行更正者有宋陶岳《五代史补》、宋刘次庄《法帖释文》、宋戴埴《鼠璞》、宋邓忠臣《同文馆唱和诗》。当今李裕民撰《四库提要订误》(1990 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订正《提要》失误274 种,其中湖南人著作一种:易祓《周易总义》。

今以1965 年中华书局《四库全书总目》为准,列举其中对湖南人著述之差错。凡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已辨者则不再论。

1 作者误

《史取》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史评类存目著录,《提要》云:“明贺祥撰,祥字长白,长沙人。”[2]762人名及籍贯皆误。案:今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之明万历家刻本,应为“贺详,湘乡人”。贺详字约甫,号长白。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史取》十二卷,又作《留余堂史取》《古今史取》。乾隆时开四库馆,采遗书,其裔孙贺寯上之。

《周易剩义》四卷,《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存目著录,《提要》作“黄燐”“湘潭人”[2]88;《尚书剩义》四卷,《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书类存目著录,《提要》作“黄璘”[2]118。人名及籍贯皆误。案:今溆浦县图书馆藏有《尚书剩义》四卷,清乾隆九年(1744)家刻本,作“黄磷”。黄磷字旸谷,湘乡人,黄棣开子。康熙雍正间诸生,以好学谆行名。作《十三经剩义》,序称:“爰汇平昔研诵稍有得者笔之,其已经前人道者不赘,亦有前人已剖而未详,或虽详而其说未众著者,为申酌而存之,题曰《十三经剩义》,以备参考。”馆臣仅见其中两种。

《石鼓书院志》二卷,《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存目著录,《提要》云:“《石鼓书院志》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明李安仁撰。”[2]668案:此书应著录为李安仁、王大韶撰。明代石鼓志凡三:嘉靖十二年知府周诏修四卷本,《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存目曾著录,今不传;万历七年提学黄希宪修、王大韶辑二卷本,亦不传。明万历十七年(1589)知府李安仁(四川迁安人)又聘王大韶增补为四卷,同年刊刻,今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王大韶字心雪,晚号衡岳野樵,衡阳人。师从湛若水、蔡汝楠研习阳明理学,系蔡氏所称“朱陵六凤”之一。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后授江西建昌府推官,有廉声,迁直隶凤阳府、泗州知府,官至御史。致仕后曾主讲石鼓书院。

《省斋集》十卷,宋衡阳廖行之撰。此书宋刻本久佚,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十卷,收入《四库全书》中。《提要》云:“是集乃其子谦所刊,原本十卷。今从《永乐大典》中采掇裒辑,篇帙颇夥,似当日全部收入。谨排次审订,仍析为十卷,以还其旧。……潜敷敬跋,称其表启多互见周必大集中。盖以必大亦有省斋之名,故相淆混。今检勘必大全集,实无一篇与此相复。当由后人知其误载,从而刊除矣。”[2]1385案:《提要》将“潜敷”误作“潜敷敬”。潜敷,嘉定二年为汉阳军军学教授,绍定二年为奉议郎,知饶州安仁县。又尝为福建提干。潜敷撰《省斋集跋》云:“嘉定己巳春,敷分教古沔……适省斋令子为小倅,一见叙世契,求其遗编读之,至骈四俪六,遽惊叹,以尝载之周益公表启中。……方其时,益公已登政府,岂容远涉熊湘,俯从朱墨事也?此焉可诬!窃惟益公亦尝名斋以‘省’,岂书市之不审耶?抑故托之以售其书耶?又岂料刊之家塾,而不可紊如是乎!即所闻而识之。契家侄迪功郎、汉阳军军学教授潜敷敬书。”[3]

2 著者朝代误

《春秋四传质》二卷,收入《四库全书》。《提要》作“明王介之撰”。案:王介之,字石子,又字石崖,号铿斋,又号耐园,衡阳人,夫之兄。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生,长弟夫之十三岁。崇祯十五年(1642)与夫之同中举人。明亡,遁迹山林,鹑衣草冠四十年,以授徒为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月卒,年八十一。夫之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正月,《提要》作清人。介之事迹与夫之同,早卒夫之六年,且《春秋四传质》亦成于康熙二十年。两人朝代著录应一致。

3 籍贯误或未考

《识遗》十卷,宋罗璧撰。收入《四库全书》。《提要》云:“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人。《宋史》无传,不知其时代。”[2]1024案:罗璧,字子苍,号默耕,湖南平江人。举乡贡,宋亡隐居不仕。同治《平江县志》卷五十一《艺文志》称:“今按《提要》,既云不知其时代,则里贯亦未必确。古人多自署其祖籍,如朱子居建阳而自署新安,东坡居眉州而自署赵郡,皆数典不忘祖之意。子苍殆祖籍新安,书中或署其郡望,而《提要》因之,与彭素君之误书吴县皆出有因也。”[4]

《学宫备考》十卷,清彭其位撰。《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政书类存目著录。《提要》作“吴县人”[2]720。案:彭其位,字素君,号俟叟,湖南平江人。诸生。布政使通海赵诚重其学行,招入幕。随诚宦辙,遍历燕、晋、邹、鲁、洛、闽间。有清乾隆六年(1741)自得轩刻本,上海图书馆有藏,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今宁夏大学图书馆又藏有所著《文庙纪略》四卷抄本。其位又有《汨水余韵初集》七卷,收录历代平江作者94 人,录诗470 首,有清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今不见。

《残本诸儒奥论策学统宗》二十卷,元谭金孙编。《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存目著录。《提要》云:“《残本诸儒奥论策学统宗》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元谭金孙编。金孙字叔金,号存理,自称古云人。不知古云为何地也。”[2]1738又清嘉庆时,阮元见前编五卷,景钞后收入内廷“宛委别藏”中。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曾据以影印行世。阮元所著《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称“此书标题‘新刊精选诸儒奥论策学统宗’,其下列名:心易谭巽中叔刚校正,存理谭金孙叔金选次,桂山谭正叔孙端订定。三谭皆冠以‘古云后学’,三人姓名既不经见,‘古云’亦不知其何地。”[2]1857案: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误作“谭正孙叔端”为“谭正叔孙端”。“古云为茶陵之别名,见《茶陵州志》”,叶德辉《书林清话·宋私宅家塾刻本》已言之[5]。是书凡二十五卷:前集五卷,后集八卷,续集七卷,别集五卷。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有元刻本残帙一部:存前集五卷,后集三卷,古文小谱一卷,诗小谱二卷。湖南图书馆亦藏一部,存前集卷1(前缺页),后集卷5、7、8。三谭为兄弟行,为宋元间人。

《榴园管测》五卷,清王元复撰。《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著录。《提要》云:“湖南巡抚采进本。国朝王元复撰。元复字能愚,号惺斋,里籍未详。”[2]1112案:王元复,湖南邵阳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贡生,与同邑车无咎、衡阳王敔、攸县陈之駓并称为“楚南四家”。又与王敔、汉阳王戬并称为“楚中三王”。《榴园管测》原有清乾隆刻本,今不见。

《周易稗疏》四卷附考异一卷,清王夫之撰。《提要》称:“国朝王夫之撰。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汉阳人。”[2]35案:王夫之为湖南衡阳人,已不待辨。

4 版本误

《周元公集》九卷,宋周敦颐撰。收入《四库全书》集部。《提要》云:“《周元公集》九卷,编修朱筠家藏本,宋周子撰。……此本亦不知何人所编,凡遗书杂著二卷、图谱二卷,其后五卷,则皆诸儒议论及志传祭文。……明嘉靖间漳浦王会曾为刊行。国朝康熙初其裔孙沈珂又校正重镌。先儒著述,学者所宗,固不以其太少而废之。原本后附《遗芳集》五卷,乃沈珂辑其先世文章事迹自为一编,与本集不相比附。今别入之总集类,不使相淆集中。”[2]1323

《周元公集》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存目著录。《提要》云:“《周元公集》十卷,编修朱筠家藏本。明周沈珂编。沈珂,吴县人,周子裔也。是集卷一为图像,卷二为世系年谱,卷三为遗书,卷四为杂著,卷五为诸儒议论,卷六为事状,卷七为褒崇优恤,卷八为祠墓诸记,卷九、卷十皆附录后人诗文。虽以集为名,实则周子手著仅五之一。今入之传记类中,从其实也。”[2]544

《周氏遗芳集》五卷,《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存目著录。《提要》云:“《周氏遗芳集》五卷,编修朱筠家藏本。明周沈珂及其子之翰编。先是周子十七世孙与爵辑其先世著述事迹,自周子四世孙兴裔以下,为《遗芳集》。凡历代褒崇诏谕及传志、记序诸作,以次附焉。沈珂父子重为编次,而与爵以下则仍无所增益。”[2]544

案:以上三条,四库馆臣所称周沈珂本实皆明万历四十二年吴郡周与爵所刻,而清康熙间周沈珂、周之翰父子挖改者。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濂溪十七世孙吴郡周与爵刻《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卷、《周氏遗芳集》五卷,卷数连续,共十五卷。至清康熙时,版归周沈珂。沈珂利用旧版重印时剜去与爵之名改为己名,前十卷《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内容一字不改,后五卷《周氏遗芳集》稍加更改。馆臣不察,一书三入,而编纂者皆用周沈珂之名,而不知所谓周沈珂版实即万历周与爵所刻。有关沈珂年代又著录不一,或明或清。三条提要应出于两人之手,入《四库全书》之《周元公集》提要为一人所撰。入存目《周元公集》、《周氏遗芳集》两条提要则为另一人所撰。入《四库全书》集部之《周元公集》九卷本《提要》云“九卷”,一误(原本十卷);又称《遗芳集》别入总集类,二误(实入史部传记类);存目十卷本《提要》周沈珂作“明”人,三误。同版同书,因两人过目,便一钞写入全书集部,一存目于史部传记类,更是大误。周敦颐集宋明清刻本甚多,周与爵(周沈珂)本非最佳者,《四库全书》以此为底本,则其时各书版本征集不完备,以及《提要》总纂官审核不严谨,亦由此知之。今查文渊阁本《周元公集》仅八卷,又删去原本中卷一图像、卷二世系年谱。

《道荣堂文集》六卷,清湘潭陈鹏年撰。《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著录。《提要》云:“此本为鹏年所自编,刻于《恪勤集》之前。”[2]1667案:陈鹏年又有《陈恪勤集》三十九卷,亦《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著录。鹏年生前汇刊历年所作诗词,曰《耦耕集》《水东集》《蒿庐集》《浮石集》《朐山集》《淮海集》《于山集》《香山集》《武夷集》,凡九种三十三卷,名《沧洲诗集》,有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自序。鹏年卒后,其子树蓍将《沧洲诗集》三十三卷及《喝月词》六卷重新刷印,名《陈恪勤集》,凡三十九卷。《道荣堂文集》六卷,为鹏年卒后树蓍所编刊,收录陈鹏年文辞二百五十四篇,包含有奏疏、序文、记、传、铭、赞、题跋、祭文等。有乾隆七年(1742)李馥序,称:“沧洲先生近诗,余既叙而付之梓矣。……壬戌(乾隆七年),先生之四子蓍字学田,官漳州,晋省,知余归,谒余执子弟礼甚恭,携先生文集若干卷,复求叙于余。”[6]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则《道荣堂文集》实刊刻于《恪勤集》之后。

5 卷数误或缺失

《坦斋文集》三卷,明茶陵刘三吾撰。《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著录。《提要》误作二卷。案:明成化桐江俞荩官茶陵时曾刻《坦斋先生文集》三卷,明万历六年(1578)韩城贾缘知茶陵时又刻《坦斋刘先生文集》二卷附一卷。今二本皆存,然编次全异,成化本溢出万历本者尚多四十八篇,不知万历本重刊时何以删去。四库馆臣据成化本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中。

《牧莱脞语》二十卷《二稿》八卷,元茶陵陈仁子撰。《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著录。《提要》误作《牧莱脞语》十二卷《二稿》八卷。案:是书今仅有清初影元抄本传世,原为天津周叔弢所藏,傅增湘跋:“《牧莱脞语》二十卷二稿八卷,宋茶陵古迂陈仁子同俌所著。余假周君叔弢本传录者也,题门人李懋宣、扬廷辑。卷一、二赋,三骚辞,四封事,五书,六记,七序,八至十论,十一、二策,十三题跋,十四颂、铭、箴、赞,十五杂著,十六文,十七问答,十八传,十九讲义,二十碑。前有余恁、王梦应、邓光荐、萧龙友诸人序。二稿题门人谭以则伯可辑,卷一赋,二至四记,五至七序,八题跋,附以铭赞。”[7]1952 年周叔弢将家藏善本古书750 种捐赠国家图书馆,此影元抄本也随之归国库。

《全史日至源流》三十三卷,清巴陵许伯政撰。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天文算法类。《提要》书名作“三十二卷”,内容又称“首三卷皆论步算之术。……至后三十卷中,排纂长历,分代纪年,上起轩皇,下迄明季。”[2]901前后不一,应为三十三卷。《碧琳瑯馆丛书》本亦三十三卷。

《易深》,清巴陵许伯政撰。《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存目著录,《提要》作八卷。案:今据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上海图书馆所藏稿本,凡十一卷又首三卷。又乾隆三十九年自序云:“爰取集要中所记御案及集说,分列于图象、卦爻、辞传之后,而以己所疏释附焉。其则《图》画卦、则《书》生蓍者,分上中下三卷,为包羲氏之《易》;《周易》上下经各四卷,引彖象传释之,为文周之《易》;系辞及说卦、序卦、杂卦等传释文释义分三卷,为孔子之《易》。凡十有四卷,以付梓人。”[8]

《建炎德安守御录》,宋浏阳汤璹撰。附刊于陈规《守城录》后,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兵家类中。《提要》云:“《守城录》四卷(永乐大典本),宋右正议大夫陈规在德安御寇事迹也。……是书凡分三种,首为规所撰《靖康朝野佥言后序》……次曰《守城机要》……次曰《建炎德安守御录》,乃浏阳汤璹所作。”[2]839案:《提要》统称“《守城录》四卷”,实际三书卷数分别为《建炎德安守御录》二卷,余各一卷。

6 内容误或缺失

《周易总义》二十卷,宋宁乡易祓撰。收入《四库全书》经部易类。《提要》云:“周密《齐东野语》则载其谄事苏师旦,由司业躐擢左司谏,师旦败后贬死。”案:《齐东野语》原文载:“易祓草苏师旦之制,由司业而上擢于谏官。既而韩诛,苏得罪,祓遂远贬。”[9]民国《宁乡县志·山斋墓志》载:易祓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殿试第一,宁宗开禧元年(1205)除左司谏兼侍讲,二年进讲《论语》,三年因韩侂胄之诛而贬融州,嘉定九年(1216)移衡州,得旨自便。十三年复原官,理宗宝庆三年(1227)封宁乡开国男,嘉熙二年(1238)告老,四年卒,年八十五[10]。则易祓后复原官,且封男爵,善终于家。民国湘潭孙文昱《周易总义考证》以魏鹤山、乐雷发之诗文及《宁乡县志》所载之《山斋墓志》,称苏师旦贬韶州在开禧二年,诛韩侂胄在开禧三年。易氏受贬,仅因附和韩侂胄北伐之议而遭败,并未以昵苏师旦而干进,故“魏、乐二氏所以善易氏也”。且不论易祓是否“谄事苏师旦”,《提要》援引《齐东野语》之说,且进而言其“贬死”,则误。

《淳化阁帖释文》十卷,宋长沙刘次庄撰。收入《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提要称:“曹士冕《法帖谱系》云:临江戏鱼堂帖,元祐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其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曾敏行《独醒杂志》曰:刘殿院次庄自幼喜书,尝寓于新淦,所居民屋窗牖墙壁题写殆遍。临江郡库有法帖十卷,释以小楷,他法帖之所无也。观二书所记,则次庄之作法帖释文本附注石刻之中,未尝别为一集。”[2]734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九考证:刘次庄自跋云:“元祐四年,臣得本于前金部员外郎吕和卿,命工模刻之,后二年,复取帖中草书世所病读者,为《释文》十卷,并行于时”,则释文与法帖各为起讫,不相杂厕[11]。案:《四库提要辨证》指出了《提要》错误之处,却未说明致误之由。今查宋曹士冕《法帖谱系·杂说上·临江戏鱼堂帖》各种版本,皆作“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而提要中“堂上”作“其上”,则可断句为“元祐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其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自然馆臣会得出释文附刻于碑版之上的结论。

《咏史诗》,唐邵阳胡曾撰。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提要》作“二卷”,云:“是编杂咏史事,各以地名为题。自共工之不周山,迄于隋之汴水,凡一百五十首。《文献通考》载三卷。此本不分卷数,盖后人合而编之。……每首之下,钞撮史书,各为之注。前后无序跋,亦不载注者名氏。观所引证,似出南宋人手。”[2]1301案:馆臣所见之本“不分卷数”,文渊阁本亦不分卷,而《提要》所作“二卷”,不知何据。是书明时曾有内府刻本,为南宋初吴郡胡元质注。《唐音统签》卷六百四十五录有内府刻本《咏史诗》全诗,胡曾小传云:“内府注释本载一百四十九首……查有《广武山》一首失载。”今四库钞本亦存一百四十九首,《提要》所称“一百五十首”,有误。以四库钞本较《唐音统签》,所缺及所录各诗顺序皆同,则四库馆臣所见应即《唐音统签》所称明内府本。明内府刻本国内罕见,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有藏。日本也有翻刻本及钞本存世。赵望秦《唐代咏史组诗考论》考证,“此本诗注多引据北宋末、南宋初人的著述,则足以断定是出于南宋前期人之手,实为胡元质所注,盖后世传刻者刊落其名氏”[12]。

《圭斋集》十五卷附录一卷,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中。《提要》云:“玄平生三仕成均,两为祭酒,六入翰林,三拜承旨。凡朝廷高文典册,多出其手。揭傒斯作玄集序,称有曰诗流者三卷、曰铅中者十卷、曰驱烟者十五卷、曰强学者十卷、曰述真者三卷,其门人王师模所编。明宋濂序则谓原集一百余册,皆毁于兵,惟存辛卯至丁酉七年之作二十四卷,其孙祐持编录之。此本诗赋四卷、文十一卷、附录一卷,题宗孙铭、镛编集,又非祐持之旧矣。”[2]1443案:所谓揭傒斯序,据陈乃乾《读书识小录》考证此序“不载于《揭文安集》中,不知果为揭氏所撰否?但非《圭斋文集》之序也”[13]。朱家濂《读四库提要札记》亦认为此序并非为欧阳玄所作,序中欧阳先生系一隐居不仕者,序中所称各书亦非圭斋著作[14]。揭序明洪武间宋濂所作序并未涉及,直到成化欧阳铭、欧阳镛再刻时才羼入《圭斋集》中。馆臣不察,以讹传论,一误;漏脱伪序中“其门人王师模所编”前“曰脞语者三卷”六字,二误;“述直者”作“述真者”,三误。

《所安遗集》一卷,元茶陵陈泰撰。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中。《提要》云:“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元陈泰撰。泰字志同,别号所安,长沙茶陵人。延祐二年进士,除龙泉县主簿,栖迟薄宦,惟以吟咏自适,竟终于是官。”[2]1444案:明廖道南《楚纪》作“龙泉县主簿”,康熙邵远平《元史类编》同,《提要》沿袭此说。嘉靖《赣州府志》、光绪《江西通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及《古今图书集成》等皆称官龙南县尹。光绪《湖南通志·选举》部作“龙南尹”,而列传又据《楚纪》及《提要》作“龙泉县主簿”。《所安遗集》目前常见者为光绪六年茶陵谭钟麟武林节署刻本,底本即为四库本。后陆心源又搜得成化原刊本,以校谭刻本,成化本多诗三十余首,又刘三吾像赞一首及小像,陈铨、陈章、陈瑶跋三首,周济、蒋冕跋各一首。其中陈章成化九年(1473)跋云:“公讳泰字志同,所安其别号也。……延祐甲寅(1314)以《天马赋》中省试笫十二名,会试赐乙卯(1315)科张起岩榜进士第,由翰林庶吉士改授龙南令。政教兼举,民皆化之,卒于官。”明确其卒于龙南知县任内。陈章为陈泰玄侄孙,其年代早于廖道南,其说应是。熊克《陆心源抄〈三馀集〉〈所安遗集〉原本题记》云:“今遍查浙、赣、黔三省各个龙泉县‘职官’记载,亦无陈泰其名。”[15]四库馆臣所据为编修汪如藻家藏明成化残本,“后段蠧损”,故未见陈章等跋而致误。

《云阳集》十卷,元末茶陵李祁撰。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中。《提要》云:“祁字一初,别号希蘧,茶陵人。元统元年进士……是榜得李黼为状元,而又得祁与阙二人。黼不愧文天祥,阙不愧陆秀夫,而祁亦不愧谢枋得。是二榜者,后先辉映,亦可云科名之盛事矣。”[2]1459案:李祁《送汪士章归江东有序》云:“予以元统初元赐第一甲进士及第,入翰林,应奉文字,预典制诰,修国史。”[16]李祁五世从孙明李东明所作《族高祖希蘧先生墓表》云:“乃克稽据家集,知为李齐榜进士第二人。”[17]故李祁为元统癸酉即元统元年(1333)进士,是科状元为李齐。《提要》误作为泰定四年(1327)状元李黼,且将李祁与李黼、余阙并称,皆误。

《春秋稗疏》二卷,清衡阳王夫之撰。收入《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中。《提要》云:“是编论《春秋》书法及仪象典制之类仅十之一,而考证地理者居十之九……在近代说经之家,尚颇有根柢。其书向未刊行,故‘子纠’之说,近时梁锡玙据为新义;‘翚不书族、定姒非谥’之说,近时叶酉亦据为新义,殆皆未见其书也。”[2]235据今人单周尧序招祥麟撰《王夫之春秋稗疏研究》统计,《春秋稗疏》共计122条,其中地理类71 条,名物类18 条,书法类14 条,典制类10 条,天文历法类9 条,故考证地理者占全书过半而已,非如《提要》所言“居十之九”[18]。

《周易稗疏》四卷附考异一卷,清衡阳王夫之撰。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周易类中。案:《四库》本开卷即为《括囊》一则,视守遗经书屋本及金陵本,前阙《乾》《或跃在渊》《亲上亲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等四则,此四则中并无触碍之处,馆臣毋庸毁弃删落。应是馆臣所见之《周易稗疏》原稿湖南巡抚呈缴时即已失落此两叶,而《提要》对此并无说明。

以上所列仅《提要》于湖南人著述之明显失误者,至于其介绍是否全面、评价是否公允等,则不在本文论述之内。

猜你喜欢

四库总目四库全书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终南捷径,帝王心事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总目次
论《四库全书》及《总目》对戏曲研究和学科建立的影响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第36 卷总目次
四库学研究专辑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