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引子,品类繁杂多样;善用之,可取多种功效
2023-01-02刘宁赵进喜杨桢马淑然贾海忠李靖赵勇杨巧慧倪磊唐莹
刘宁 赵进喜 杨桢 马淑然 贾海忠 李靖 赵勇 杨巧慧 倪磊 唐莹
作者单位: 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刘宁),中医内科教研室(赵进喜),肾病内分泌科(李靖),心血管内科(赵勇),妇科(杨巧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杨桢、马淑然、倪磊),第一临床医学院[唐莹(硕士研究生)];慈方中医馆(贾海忠)
作者简介: 刘宁(1980- ),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病的综合治疗。E-mail:greatln@sohu.com
通信作者: 赵进喜(1965-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肾病、内分泌代谢病。E-mail:zhaojinximd@126.com
药引子是在中药归经等理论指导下,在医生临床处方过程中嘱咐患者自备的具有引经报使、增强疗效、保护脾胃等多方面作用的特殊处方组分,具有一定的民间特色和神秘色彩。关于药引子的学术研究论述不多,对药引子这一特殊组分临床价值的发挥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深入认识药引子的理论内涵和作用特点,掌握药引子的临床应用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赵进喜教学名师工作坊组织相关专家针对药引子及其临床应用展开讨论,总结汇报如下。
1 药引子的学术源流与内涵
刘宁主任医师: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曾提及“药引”二字,可以认为是重视药引子作用及使用方法的最早的古典医籍。其后,金元医家张元素归纳总结脏腑用药与中药归经理论,与引经药具有密切联系的药引子开始受到医界重视。药引子与引经药都有引导药力直达病所的作用。但是,药引子多数是需要患者自备,是居家相对容易获得而药房不常有或不方便贮备的食材或药食两用药材。相较于引经药,药引子的品类更加繁杂,作用也更加多样。药引子可以是一味,也可以是多味药材联合使用,甚至可能是一个成方。具体分类,常见的药引子可分为药物、食物、饮料、调料和鲜药等不同类别。
赵进喜教授:
药引子正式提出虽然较晚,实际上其理论渊源仍然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比如瓜蒌薤白白酒汤中的白酒、炙甘草汤中的清酒、芪芍桂酒汤中的苦酒、小建中汤中的饴糖等,都可以认为是药引子。以前许多中医临床开方,最后常有生姜三片、大枣五枚为引。这个生姜、大枣的组合实际上本身就常是张仲景经方桂枝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等许多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引子不仅是一些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起到引经报使、矫正口味、保护脾胃等作用,有时还可能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著名的民间验方“三两三”,声称“要治疑难病,还得三两三”,实际上是“三两三钱三分”,除了三味药各一两与一味药三钱以外,往往还需要有一味药量为三分的特殊药物,也名曰药引子。这些药往往是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面、马钱子、全蝎粉、蜈蚣面等细料药。如果缺少了这味药,也就是所谓的药引子,临床疗效就会大受影响。
贾海忠教授:
我们不能无限扩大药引子的内涵。药引子是在引经理论指导下,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的非正式药物,如食物、饮品以及一些不常用或者具有特殊作用的药物。如果处方的组成本身已经具备有引经作用的药物,对于病证有直接的治疗效果,则不需要再加药引子。但有时处方用药存在药力不能直达病所、不能对具体病证直接发挥治疗作用的情况,为了引经或增强疗效,就需要使用药引子。此外,结合现代研究,在治疗皮肤病时,通过透皮技术等加用能够促进治疗药物有效成分透过皮肤屏障的物质,也应该属于药引子。比如醋就有类似作用。但是,中药处方配伍中用于减轻药物毒性的药品就不应看作药引子。通过药物合理配伍以减毒增效,与药引子不是一个概念。
2 药引子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刘宁主任医师:
药引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常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寻得的食材或调料,还有新鲜的蔬菜或药食两用食材,如酒、醋、豆豉、生姜、葱白、大枣、赤小豆、黑豆、鲜荷叶、鲜芦根、鲜薄荷、鲜紫苏叶、饴糖、冰糖、蜂蜜等。由于这些药引子有的是家庭必备,有的是鲜品不易保存,非药房常备之品,所以开方时常被作为药引子与其他药物同煎。至于药引子的功效,应该包括引经、增效、缓和药性、保护脾胃和矫味等作用。具体需要根据处方药物的组成、功能主治,结合病情变化、病变部位、体质强弱等不同,合理选择药引子,才有利于发挥其重要作用。
杨桢教授:
关于药引子的特征与作用,第一是容易获取,不易保存。比如童便是妇科和骨伤科常用的引经药,但腐败速度很快,保存时间只有15分钟。第二是具有促进有效成分溶解的作用。比如酒,不仅可以引药入血、引药上行,还能够促进乳香、没药等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尤其是伤科的散剂,大多要使用酒作为药引子送服,可以提高疗效,如七厘散等。第三是具有导向作用。很多中药和方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这种情况下,选用不同的药引子以发挥引导作用,可以强化特定中药与方剂在某一方面的功效。如《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中的梁会大津丹,组成为黄连解毒汤加橘红、紫苏叶、甘草,主治病种有十余种,通过配合不同的药引子发挥对不同病证的治疗作用。如伤寒初起,用葱姜汤送服;伤寒头痛,用姜汤送服;痰迷心窍,用灯芯草汤送服;疯癫狂乱,用金器煎汤送服等。药引子不同,适应证各别。第四是药效大多单一。比如薄荷作为药引子,主要是取其疏风散热、清利头目、引药上行的作用。
马淑然教授:
药引子的具体品种不同,在处方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很多中药可以同时归属多经,与其他药物配伍,更通过相杀、相须、相使等作用,取得多方面的功效。中药的七情和合,能将药力引导至不同病所,或者起到增效、反佐等不同作用。
贾海忠教授:
归纳药引子的作用,主要应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引药入口,即矫味,改善口感,使患者愿意服药。第二,引药入胃,即通过和胃降逆或者调和药性等作用,避免患者服药后发生呕吐。第三,引药入血,即促进药物吸收而发挥作用。第四,引药入靶,即引导药力到达脏腑、经络或腠理等不同病所。第五,引药入心,即心理安慰作用,有利于增强患者自信心与依从性。
倪磊副教授:
药引子的作用与膏方的开路方类似。在服用膏方之前,通常会先服用开路方。开路方组成多是健脾和胃、理气化湿之品,可使患者脾胃健运,有利于膏方的吸收。有些药引子也具有开路方的作用,如先锋探路,可发挥护胃存津、弥补不足等作用。比如治疗上焦病时,治疗上强调“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而应用膏方治疗上焦病变,由于膏方制备过程需要久煎浓缩,易挥发成分在制备过程中大多挥发殆尽,而露是挥发冷凝而成,因此治疗上焦病变时可以用金银花露、菊花露、薄荷露等宣发力量较强的花露作为药引调服膏方,来弥补膏方久煎药味厚重而轻举宣开药力的不足。
3 药引子的临床合理应用
刘宁主任医师:
结合古今文献,药引子的使用依据可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根据脏腑归经选择。如桔梗入肺、胆二经,为舟楫之药,引诸药上行,上部病变多用。第二,根据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升降浮沉选择,忌犯“虚虚实实”之戒。如阴虚火旺之人不可妄用柴胡升提。第三,根据疾病发病病因选择。可以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同的药引子,取其相合之意。如白通汤加猪胆汁,借猪胆汁苦寒之性,以防止阴阳格拒。第四,根据疾病发展的病理选择。此法有取象比类之意。如叶天士用桐树落叶三片为药引,治疗妇女难产,即取秋季肃降之气。第五,根据疾病发展病势选择。应该强调顺其病势,因势利导。另外还应该特别提出的是,药引子的用量不能太大。如桔梗小剂量载药上行,引药入肺经,大剂量可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因此,必须掌握好药引子的使用剂量,才能真正做到“用力寡而获效捷”。
李靖教授:
药引子还可依据五色的脏腑归属关系进行选择。黄色的药引子多入脾胃经,可扶助胃气,如姜汤、小米汤和蜂蜜水。姜汤性发散,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对于平素胃肠虚弱的患者,处方中经常会加用生姜作为药引子。小米汤能益脾胃,治疗外感表证的药物常用小米汤送服,可以护胃气,助药力。蜂蜜性平,能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可用以送服润肠通便的药物,能够增强疗效。红色的药引子多入心经,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如大枣汤和红糖水。大枣除了益气和中,还能安神助眠,治疗妇科产后虚弱等疾病的药物常用大枣汤送服。红糖水具有养血活血、温中散寒作用,治疗妇女虚寒痛经等疾病的药物常可用红糖水送服。
赵勇主任医师:
“原汤化原食”,所谓“原汤”也可理解为药引子。曾见小孩多食元宵导致食积,遍服消食导滞诸药不效,小孩纳食不下,日渐消瘦,后用元宵汤送服健脾消导之品而痊愈。这里所用的元宵汤即可理解为药引子。
在心内科疾病的治疗方面,王肯堂《医镜》用猪心煮熟后,蘸乳香、没药、甘草、桂心粉末食用,治疗胸痛,疗效很好。《沈氏尊生书》更有用猪心内置朱砂、灯芯草等治疗癫狂的方法。
而《医学衷中参西录》应用硫磺治疗陈寒痼冷,指出可把硫磺放入萝卜里面蒸熟,取出硫磺吞服。以萝卜为药引子,可减轻硫磺的燥性与毒性,临床使用过程比较安全,服药期间注意监测患者肝功能即可。还有外用药三黄二香散治疗热性的痈疡,常使用绿茶水或醋为药引调敷患处,不仅能够增强清热解毒的效果,还可以加强药物走窜之性。
杨巧慧副主任医师:
临床医师治疗妊娠恶阻时通常会嘱咐患者少量频服汤药,但有时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浙江何氏女科祖传秘方定呕饮治疗妊娠恶阻采用了特殊的服药方法,即将鲜嫩的生姜榨汁后,用竹筷子蘸取少量涂在患者的舌头上。如此再服药或者进食时,就不易出现呕吐。这应属于另一种形式的药引子。
马淑然教授:
梁代陶弘景所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有“二十五味汤液经法图”,与现代常用的引经报使药及药引子不同,是在脏腑辨证框架下,五味对各脏腑的补泻不同,分为“体味”和“用味”,现简介于下。
肝体味为酸,用味为辛,辛酸化甘,入肝有肉桂、花椒、姜、细辛和附子。
心体味为咸,用味为苦,咸苦化酸,入心有旋覆花、泽泻、厚朴、赭石和大黄。
脾体味为辛,用味为甘,辛甘化苦,入脾有人参、麦冬、茯苓、甘草和大枣。
肺体味为咸,用味为酸,咸酸化辛,入肺有五味子、薯蓣、枳实、豆豉和芍药。
肾体味为苦,用味为甘,甘苦化咸,入肾有竹叶、白术、黄连、黄芪和地黄。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小补泻方,包括小补心汤、大补心汤、小补肝汤、大补肝汤等,这些方剂用药精到,直接对应脏腑补泻,这种分经用药的思路与应用药引子有相通之处。
赵进喜教授:
二陈汤的配伍中除了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还有生姜七片和乌梅一个。实际上,这两味药常被作为药引子。小剂量的乌梅和生姜能够增强二陈汤和胃降逆、止咳化痰的功效。祝谌予教授经验方过敏煎使用乌梅就有特殊用意。药用乌梅不仅能酸涩收敛,化阴生津,还能够增强抗过敏的效果。实际上,在传统方剂组成中,用量较大的君药、臣药固然重要,实际上用量较小的佐药、使药,包括以药引子形式出现的佐药、使药也非常重要。有时这些药反而可能是方剂组成特色所在,也就是所谓的“方眼”。如白虎汤中的粳米,苏子降气汤中的肉桂、沉香,银翘散中荆芥、豆豉、芦根,导赤散中的竹叶,八正散中的灯芯草等,往往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4 结语
药引子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历史悠久。许多临床医生对于药引子知之甚少,缺乏使用经验,不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正确认识药引子的学术内涵和特殊作用,合理使用药引子以增强处方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药引子的种类多样,作用复杂,需要根据中药归经理论等,在辨病辨证基础上,结合方剂配伍特点,合理选择应用,可发挥其引经、增效、减毒、保护胃气等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赵进喜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内科学专家王永炎院士、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首都名中医,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贾海忠教授简介
北京慈方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继承人。
马淑然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五脏应时”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学术继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杨桢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方剂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方剂学重点学科“中医处方法”方向学术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课程联盟副理事长,“李庆业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经验传承人。
李靖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分会青年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肾脏病的相关研究。师承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
赵勇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高脂血症以及心律失常。师承著名中医专家郭维琴教授。
刘宁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养生学会理事。
杨巧慧副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临床学系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生殖分会、健康管理、科普分会委员。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妇科的相关研究。
倪磊副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研究生院原副院长。国家公派留学中美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膏方分会副会长。师承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肿瘤和膏方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