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型住宅边缘空间的优化设计
2023-01-02李玉洁
李玉洁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472000)
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无法承担照顾多位老年人的重任。所以,政府开始建立养老机构,并在设计中更加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与生理特性。居家养老型住宅边缘空间所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在对相关区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量文化元素及人性化特征。如在中原地区相关居家养老型住宅边缘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应当考量中原地区老龄人口的身体特征以及文化属性,结合人性化、个性化的设计元素,给予老年群体全新的家居体验。
1 居家养老与居家养老型住宅的概念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结合当前我国老龄人群的年龄结构特征以及老年人的意愿,提出以居家养老作为基础,依托养老社区、机构,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优质完善的居家服务,从而衍生出全新的居家养老概念。居家养老是指老年群体在家居过程由相应的社会人士、社会群体来为其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在该服务模式下以家庭作为相应的核心,借助社区社会的力量来完成对老年群体的起居照料及生活护理,并且给予老年群体在精神思想层面上的关怀与慰藉。
伴随着居家养老相关概念的提出,居家养老型住宅的建设也推上了相应的日程。根据当前居家养老概念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性质,传统的居住环境很难以满足对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因此在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背景下,对当前的老年人居住环境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要求。具体来说,为了迎合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我国对当前的住宅进行的适当地优化设计,对老旧住宅进行定向化改造,对新建住宅进行整合、设计,来满足居家养老的需求[1]。
2 我国居家养老型住宅的现状分析
居家养老的概念相对较为前沿,从某个层面上讲在提出居家养老的概念之后才衍生出了对应的居家养老型住宅。因此居家养老型住宅的概念以及建设内涵也相对较为前沿、新颖。在过去的家居住宅建设、建造过程中,沿用的设计理念和建造的配套设施都未充分考量老年人后续的居住需求。虽然当前新开发的小区住宅项目采取了更多适老化的设计元素,但是或多或少还存在相应的片面性,从而给老年人的居住、生活带来相应的不便。具体来说,我国居家养老型住宅的设计和建设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2.1 适老化设计程度低下
当前,居民住宅出入口的设计都采取千篇一律的设计形式,没有较强的辨识度,大部分楼梯口都融合了简易的台阶步梯设计形式。在我国底层楼老旧建筑物中还未配备基本的电梯设备,而老年人群体往往居住在老旧小区中,因此给高龄老人的生活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此外,大部分老旧住宅沿用砖混结构,整个空间布局相对较为固定。未沿用框架设计元素,使得相应的墙体不能够随意地更改、拆除,使得老旧小区的老龄化设计改造还存在相应的障碍。
2.2 通用化设计较少
通过上述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出,在老龄化小区、老旧小区的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相应的空间局限,配套建设设施较为落后,不能够为老年人群体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此外,大部分住宅的设计方式较为单一,不具备较强的可持续设计形式,不能够满足当前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可变性需求。
在对现有的居家养老住宅设计建造的过程中,设计师以及施工建造者未注重对边缘空间的设计、打造,因此,当前设计师以及建筑单位应当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采取适老化、通用化的设计元素,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需求[2]。
3 边缘空间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3.1 内涵分析
边缘空间是指某一物体边缘的区域部分。对于现有的建筑而言,边缘空间侧重体现在实现两个空间的交接和过渡,因此,边缘空间具备相邻两个空间的结构特征,又具备自身特有的性质。边缘空间实现了对空间的有效区分,也展现出空间的内在含义以及空间的形象、造型特征,如果在建筑与环境设计过程中忽略了边缘空间,则会导致两个设计元素相互隔离、相互分开,丧失了建筑在空间层面上的相互关联。
3.2 边缘空间的特征分析
边缘空间具备三大特性,即媒介性、公共性和关联性,其所具备的特征更多是以两个建筑物之间的外在特征为主。边缘空间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规律。
3.2.1 媒介性
边缘空间所具备的媒介性特征展现出相应的边缘空间不仅具备过渡空间的特性,而且融合了两个相邻空间之间所具备的优势和特征,同时也具备自身空间的特性,如边缘空间的建筑物入口。通常情况下,媒介特性能够赋予边缘空间更大的包容能力,能够满足人们对空间多样化的品质需求。建筑本身所具备的边缘空间也是实现与内在空间联系的重要媒介。
3.2.2 公共性
边缘空间的公共性具备分割原有空间结构的属性,能够实现原有空间内在事物的有效关联。具体来说,边缘空间所具备的社会特性决定了其具备丰富多样的变化特征。如边缘空间的公共庭院能够实现对相关空间资源共享使用,也具备更加丰富全面的延伸效果,使得边缘空间不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而是整合周边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创造出多元化的空间结构。
3.2.3 关联性
边缘空间的关联性是指两个不同的建筑空间能够实现相互交接、相互过渡,并且跟随时空的变化而改变。如两个空间之间的阳台、露台部分,相邻空间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衔接,使两者具备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边缘空间在建筑物各主体结构空间特征中具备相应的主体地位以及主导地位,使边缘空间的生态特征更加丰富、全面、多样,且与周边的环境协调共生[3]。
4 居家养老型住宅边缘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居家养老设计需要具备较高的舒适度,能够给予老年群体最大的便捷。在对居家养老型住宅边缘空间进行设置、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全方位考量住宅的结构特征,结合老年人群体的空间喜好,来对住宅边缘空间进行定向化设计和打造。如对建筑物的出入口、庭院、露台、阳台等部分结合更多适老化的设计元素以及设计内容,展现出室内空间更加丰富全面的人性化特征。
4.1 建筑物入口部分
在当前居家养老型住宅的边缘空间结构中,建筑物入口是一种常见的结构类型。建筑物入口主要是实现对台阶、坡道、平台的有效连接,是连接家居室内空间以及室外空间的重要枢纽,能够实现对人们有效引导、引流的作用。因此对建筑入口部分进行设计需要考虑安全性、易识别性和通达性,满足中原地区老年人群体的身高、性情特征。具体来说,在建筑物入口平台部分,其平台步梯跨度应当充分考量中原地区老年人群体的身高特征,在住宅小区单元入口区域需要具备通行轮椅等相关辅助设备的道路条件,配置基本的照明单元。对于建筑入口的台阶部分,在两侧应当设置连续扶手,且设置侧挡台。依据设计标准,扶手的高度一般设置在90 cm,坡道坡度应管控在1/15 以下。
总之,建筑物入口部分,作为公共交流的基本空间区域,包含了大量的设计元素,是居民常出入的区域部分,承担着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任。因此,在对居家养老型住宅建筑物入口进行设计管控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国家装饰装修设计标准与养老建筑设计标准等相关规定,确保休息起居便捷,并配备明显的标识与标志等导视系统。
此外,随着老年人年龄的不断增长,感知能力与身体机能不断退化,记忆力不断减退,为了增强对老年人视觉的刺激,应该在设计中合理选用外部形状鲜明、色彩对比强的颜色,加深老年人的印象,提升空间对老年人的感染力,帮助老年人辨别环境情况。与此同时,应选用合理的照明灯方便老人群体的正常通行。
在装饰材料选择时,一定要保障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应该首选环保性绿色建材,避免甲醛的产生,将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4.2 公共庭院
公共庭院具备半公开、半私密的特性,是实现老年群体相互交流、沟通的枢纽。在对庭院边缘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设计师需要侧重加强公共庭院所具备的居家连接性和通透性。也就是说,公共庭院作为老年人交流沟通的主要场地,也是老年人群体社交活动的中心区域,在对其边缘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从视觉、感官层面出发,增强老年群体的安全感,提高相关空间面积的使用效率。
在对传统庭院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分隔、封闭的空间结构特征,还需要蕴含相应的文化,将整个公共空间的私密性进行层次递进设计,结合空间序列排序使得传统的庭院作为公共交往场地更加具备层次化结构特征。在当代小区住宅设计中,常见的公共庭院往往是由不同的楼栋相互合围而形成的,而庭院作为居家养老型住宅的重要空间边缘区域,作为老年人群体交流、交往的重要媒介,应当展现出庭院所具备的人文韵味以及生态韵味。如在对庭院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区域,不同空间区域之间相互穿插、相互渗透,来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多元化活动的场地。在对路面设计时,要把高度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台阶的防滑程度,避免老年人因滑道而造成身体上的损伤。在活动区域设置座椅,便于老人们随时进行休息。同时要设置遮阳设备,避免阳光的直射。
总体来说,公共庭院具备相应的半公开以及半私密性,作为老年人群体交往的核心区域应当融入多元化的设计元素。如整合绿化、休闲元素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加温馨、舒适的社交环境。
4.3 阳台或露台
通过对老年人日常的生活规律进行分析和考量,老年人几乎很少外出,但是老年群体通常渴望与外界实现正常交流,尤其孤寡老人更加期望与外人进行交往、接触。阳台或露台作为连接室内外空间的重要媒介以及重点边缘空间区域,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阳台或露台区域还能够给予老年人群体相应的休闲锻炼空间,实现老年人群体与外界有效地交流沟通。对阳台的设计制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放式阳台,而开放式阳台从空间私密性的角度考量,往往不占据相应的优势,有些地区是不适宜全部选用开放式阳台设计的。因此,人们通常习惯于将阳台进行封闭处理,或者将阳台结构转变为室内空间区域,变为特定的功能空间。此类设计形式将阳台所具备的生态作用进一步削弱。对于居家养老而言,开放式阳台设计形式是不可缺少的空间元素,阳台还应当具备封闭式阳台的隐秘特性。因此,在对开放式阳台、开敞式阳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考量更多人性化的元素,如结合错位设计,使得老人群体既能够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也具备私密的个人空间,以此来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对阳台进行布局探究时,要分析建筑的通风情况、每天的日照时间以及老年人行走的方便程度等。
随着近几年来环保理念以及相关环保概念被提出,入户花园的设计理念也受到广大业主群体的青睐。入户花园或空中花园可增强住户与自然的亲切感,但是将原本的露台或阳台改建为入户花园虽然增添了相应的生态气息,但是却丢失了阳台与外界交流功能。在居家养老型住宅的设计中,设计师应当将阳台以及露台设置为基本的活动区域,能够实现老人群体日常的交际活动,同时还具备存放杂物,摆放植被等相关功能。此外,在阳台以及露台区域还应当考量空间旋转性,能够方便老年人群体借助轮椅来实现自由移动。最重要的是在对阳台以及露台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还应当消除与室内地面所存在的高度差,避免老年人不慎摔倒。为了确保阳台、露台与外界能够保持通畅的交流、通信,应当将其门窗进行合理设置,严格管控门窗的数量。
5 结语
总体来说,在对当前居家养老型住宅边缘空间进行设计优化的过程中,设计师要采取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充分考量中原地区人文、风俗、习惯,结合相关区域的历史特征以及历史底蕴,融入更多人性化的元素,秉承高效、简洁的设计理念,优化现有的设计内容,方便老年人群的生活、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