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弹性的研究进展及对军人家庭的研究启示
2023-01-02汪洁滢王云霞
汪洁滢,王云霞
心理弹性(resilience),又被译为“心理复原力”“心理韧性”“心理抗逆力”等,由美国心理学家20 世纪70 年代在风险儿童的研究中提出[1]。早期的心理弹性研究倾向于把家庭视为个体心理弹性形成的背景性因素或风险机制及保护机制。随着家庭压力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对家庭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加强,研究视角也相应地发生了2 个层面的转变。其一是将家庭视为个体心理弹性因子转化为视家庭为一个复杂的单位,即将家庭作为整体来克服逆境;其二是将家庭的问题角度转化为家庭的优势角度,将探究家庭问题的成因转向探索如何调动家庭潜能来应对困难,即家庭有哪些积极力量克服逆境。随着对家庭的深入认识,20 世纪90 年代McCubbin 教授夫妇[2]提出了家庭弹性(family resilience)的概念。
1 家庭弹性概述
1.1 概念
家庭弹性衍生于个体心理弹性,与个体心理弹性相同,目前并没有标准和普遍接受的定义[3]。回顾现有文献,国内外大致有以下的定义:(1)家庭弹性作为一种能力或特质发挥着积极作用,这种特质使家庭在面对生活的转变、逆境或者压力时短期内能够得到恢复和调整[4];(2)家庭弹性是面对逆境、危机情境时家庭产生健康应对的过程,与特质有所不同,它并非固定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演变[5]。总而言之,家庭弹性的概念中都包含2 个要素,一是家庭处于压力情境下,二是家庭得到了良好的适应。
1.2 评估工具
目前既有直接用于测量家庭弹性水平的评估工具,也有通过测量家庭保护性因素预测家庭弹性的工具。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工具主要有:(1)Sixbey[6]基于Walsh 的家庭弹性概念模型编制的家庭弹性评估量表(family resilience assessment scale,FRAS),共包含6 个维度54 个条目。目前,该量表经过多元化[7-9]修订,在一些人群中获得较好的适用性[10-12]。(2)McCubbin 等[13]根据家庭压力调整与适应模型编制的家庭再生和适应指数量表(family index of resiliency and adaptation-general,FIRA-G),共包括7 个分量表。国内学者刘洋等[14]将McCubbin 的量表汉化引入,对其中的家庭坚韧性指数(family hardiness index,FHI)进行了修订,形成中文版家庭坚韧量表,共包含3 个维度20 个条目。该量表已应用于多项相关研究中[15-16]。(3)Walsh[17]基于其本人提出的家庭弹性模型,编制了Walsh 家庭弹性问卷(Walsh-FRQ)[18],共包含3 个分量表,由31 个条目和1 个开放性问题组成,且该量表已有意大利修订版本[19]。
2 家庭弹性的研究进展
2.1 家庭弹性的影响因素
家庭弹性的影响因素众多,归纳下来,主要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3 个层面因素[20]。
2.1.1 个体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与家庭弹性水平呈正相关,个体心理特质是家庭弹性重要的保护性因素[16-17,21]。大量以癌症[22-23]、慢性病[24-25]、难治性疾病[26]等弱势群体家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均表明,家庭压力大多来自应激源。因此,家庭弹性与个体患病时长、性质、严重程度等紧密相关。患者患病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大,家庭弹性水平则越低。也有研究讨论了个体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对家庭弹性的影响,但结果存在争议[23,27],提示可能与家庭面对的逆境性质不同有关。
2.1.2 家庭因素 经济基础厚实的家庭在应对逆境时可以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物质资源,从而缓解家庭负担,促进家庭积极适应。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水平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5,28],可以正向预测家庭弹性。一些与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的因素也会影响特定群体的家庭弹性,一项以青年军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家庭居住状况、孩子数量均对家庭弹性有影响[29]。
2.1.3 社会因素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部支持性资源,有助于家庭应对各种压力事件,也是家庭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家庭弹性[30-32]。来自朋友、邻居、亲人、社区的支持和帮助不仅有助于家庭缓解精神压力,也给遭遇逆境的家庭提供了更多应对资源。家庭获得的支持途径越广、来源越多,则越能够快速适应压力带来的挑战[32]。
2.2 家庭弹性的作用机制
家庭弹性的作用机制是家庭弹性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尽管家庭弹性和个体情绪[33-36]、睡眠[35-36]、创伤后成长[37]的相关性在学术界得到较为一致的认可,但国内外考察家庭弹性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对其产生作用的过程、涉及的影响因素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系统,从而相互激发和促进的结论尚不明确。
2.2.1 补偿与调节效应 根据家庭弹性的压力调节与适应模型,发现家庭弹性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互作用而影响家庭应对水平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有2 种情况:一是当积极因素能够直接反向预测结果时,表现为补偿作用。研究表明,个体的家庭弹性水平越高,消极情绪体验就越少[38],积极情绪体验则越高,说明了家庭弹性存在补偿作用,家庭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家庭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二是当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时,就可以削弱消极结果出现的可能,表现为调节效应。相关研究表明,当家庭处于压力状态时,如果家庭弹性水平低,那么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就较强[39-40];相反,这种关系就会减弱。
2.2.2 中介效应 家庭弹性衍生于个体心理弹性,两者都有助于个体应对压力,且两者呈正相关也已被大量研究证明[41]。研究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揭示两者同时应对压力时存在相关性。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弹性在家庭弹性和负性情绪之间存在中介效应[42],家庭弹性不仅可以直接预测负性情绪,还可以通过提升个体心理弹性从而改善负性情绪。当家庭具有健康而紧密的关系时,家庭成员更容易获得积极的应对品质和能力,从而降低负性经历带来的影响[43-44]。还有研究对家庭弹性在个体负性经历和个体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弹性可以帮助个体增强面对负性事件的积极态度,从而促进个体适应。无论是上述哪种观点,实际上都强调了家庭弹性对个体心理弹性的影响[45],但鲜有文献从个体弹性对家庭弹性影响的角度展开研究,这与研究对象多为青少年群体、研究强调原生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有关。
2.3 家庭弹性的干预策略
为不同逆境中的家庭提供相应的心理干预政策和方案是家庭弹性研究的主要目标。弹性取向的干预模式可以作为一个基本框架,应用于精神健康、医疗照护、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人员训练和实务中。干预项目以帮助家庭应对不同的危机和挑战为目标,大多基于心理学基本理论,采用个体或团体干预形式,指导参与者探索积极思考、解决冲突和行为技能管理、发挥家庭优势力量的方法,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训练、咨询指导方案。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项目[46],文献中阐述了具体干预内容和干预项目,有效增强了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的情绪状态[47],然而多数研究具有局限性[48],缺乏追踪远期的纵向效果研究[49],存在未设置对照组或者参与者同时接受药物治疗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干预项目对实施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也使得干预项目的应用转化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虽然国外家庭干预项目有一定进展,但是鲜有广泛的应用推广;国内有学者构建了家庭干预项目的理论框架[50-51],但实践效果尚未见报道。
3 家庭弹性对军人家庭的研究启示
3.1 拓宽军人家庭系统层面的研究
对军人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通常集中在个体层面,从家庭生态系统角度的讨论较为缺乏。家庭是个体抵御压力、应对挑战时最重要且影响力最大的支持系统。然而,两地分居、军事部署、频繁搬迁、家庭生命周期转变等生活事件都会对军人及其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52],来自家庭的压力直接影响着军人的士气、绩效和留任。近年来,军事实力的提升、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对军人及背后千万个家庭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过去20 年里,国内外的研究者探讨了家庭弹性在压力情境下的积极作用,外军开展了家庭弹性促进项目的研究[53-55],这为开展我军家庭研究提供了研究机制和研究范式,奠定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基础。与此同时,家庭弹性作为一种积极视角下的概念,区别于问题视角,也更容易被广大官兵接受。
3.2 重视军人家庭弹性评估工具的开发
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的家庭弹性评估工具,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56-59],既有量表并不能普遍适用于不同职业、地域、危机情境群体。开发不同群体、不同危机情境的家庭弹性评估工具对于准确测量家庭弹性水平至关重要。军人作为特殊职业群体,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导致其家庭结构、家庭模式、家庭关系与普通家庭存在差异,甚至不同军兵种的家庭也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开发不同军事背景符合不同军人家庭特点的评估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3.3 深化军人家庭弹性作用机制的探讨
目前,学者大多赞同家庭弹性被定义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表明家庭弹性水平可以通过科学的干预策略得到促进和提升。总的来看,国内对于家庭弹性作用机制的探讨尚不丰富,能够为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制定与实施提供指导和借鉴的研究非常有限。同时,家庭弹性相关的纵向研究相对较少,变量之间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因此,家庭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成为现阶段我军家庭弹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具体探讨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家庭弹性究竟是如何影响军人的心理健康;与其他众多心理健康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如何降低军人家庭危险因素的影响水平;通过何种方式能够减少对家庭的消极连锁反应、增加积极连锁反应。如果能将上述这些问题研究充分,将为我军官兵尤其是一线官兵发掘家庭优势力量、促进家庭在逆境中积极适应的干预措施提供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