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提质升级的对策研究

2023-01-02汪玉杰杨兴元

中国酿造 2022年4期
关键词:吐鲁番产区酒庄

汪玉杰,郭 辉,杨兴元

(1.新疆师范大学 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2.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3.新疆农业大学 葡萄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葡萄酒产业作为一个环境友好、农民盈利、企业获利、政府得税、兴边富民的五赢产业,一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重点关注的产业,目前葡萄酒产业已列为自治区“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新疆是我国主要的酿酒葡萄种植区域,由于风土条件的异质性,新疆已经形成了四个特色明显的葡萄酒产区,即天山北麓产区、伊犁河谷产区、焉耆盆地产区和吐哈盆地产区。吐鲁番市是吐哈盆地产区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区域,近年来该市政府一直将葡萄酒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形成了驼铃、楼兰、蒲昌、新葡王等一批葡萄酒品牌企业,葡萄酒企业数量也是新疆最多的区域,而且大多数企业都向酒庄转型。但是,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提质升级不仅面临新疆四个葡萄酒产区的共性制约因素,如葡萄酒产业链上缺乏相关配套产业,整个新疆缺乏葡萄酒的公共品牌等;而且该产区也面临自身的差异化制约因素,如虽然酒企数量多,但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如果没有持续的政策扶持,可能面临生存危机;产区定位不清,还没有突显其特色的产品;虽然吐鲁番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但是其葡萄酒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为此,亟待梳理新疆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不高的主要表现,剖析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结合该市葡萄酒产业现状和优劣势条件,提出推动吐鲁番葡萄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提升该市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具有参考意义。

1 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吐鲁番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土壤通透性强、钙含量较高,地下水质好,是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因此,近年来吐鲁番市把加快发展以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作为支柱产业和突破口,截至2020年,全市年生产葡萄酒能力达到5万kL,致力于培育楼兰、驼铃、新葡王等一批具有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的葡萄酒企业品牌。

1.1 葡萄酒产业初具规模

吐鲁番市是我国最早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地区之一。2010年,吐鲁番市葡萄酒产品主要有利口酒、甜型酒、白兰地等七大主要系列,已经形成楼兰酒庄、驼铃酒庄、新葡王酒业、车师酒庄、零海拔酒庄等一大批优秀企业。近年来,吐鲁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葡萄酒产业发展,推动“葡萄酒庄+旅游业+休闲体验+文化+电商平台”的产业模式,打造以葡萄酒为核心,集葡萄园观光、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品鉴、特色餐饮、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葡萄酒庄产业链复合业态。制定出台了吐鲁番葡萄酒地方标准、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葡萄酒庄规范的地方标准,全面推进葡萄酒产区建设。2015年12月“吐鲁番葡萄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对促进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保护性作用。截至2020年,全市年生产葡萄酒能力达到5万kL,约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3.2%,占全疆葡萄酒产量的15.6%[1]。

1.2 葡萄酒酿造企业数量增加明显,且向酒庄模式转型

进入21世纪,吐鲁番市规模较大的酒厂有8家。2013年,已约有24家葡萄酒生产企业,但是多数企业的规模较小、产量较低,大型生产企业仅有2家,主要是楼兰酒业和驼铃酒业[1]。2014年制定了《吐鲁番市2014—2020年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快吐鲁番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相关规定》,明确了加快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产业定位和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以发展特色化、多样化、集群化精品小酒庄产业为目标,并明确实施“三三制”战略(1/3酿酒,1/3制干,1/3鲜售),以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为依托,以葡萄酒品牌和技术创新为支撑,将发展葡萄酒庄作为突破口,实现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2]。截至2017年,吐鲁番市拥有在建和建成酒庄、葡萄酒生产企业共77家。其中,老企业13家,老企业中包括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楼兰酒庄、驼铃酒庄、新葡王酒业);新建酒庄企业64家(高昌区28家,鄯善县14家,托克逊县22家)。全市具备质量安全(quality safety,QS)或企业食品生产许可(SC)认证的葡萄酒庄企业有20家,所有新建酒庄已投入建设资金13.016亿元。截至2021年6月,该市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57万亩(合0.38万公顷),其中90%以上种植无核白葡萄,其余为酿酒葡萄,为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全市有葡萄酒加工企业42家,具有SC认证的酒庄(企业)23家,整个吐鲁番市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增加速度非常明显[3],葡萄酒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四大产区中葡萄酒企业数目最多的产区。

1.3 葡萄酒产品种类多但产区定位不够鲜明

吐鲁番市充分利用“世界葡萄植物园”的优势,葡萄酒产品主要有干型酒、甜型酒、起泡酒、葡萄白酒、特色果酒、加强型葡萄酒等系列,并且积极开发甜葡萄酒、风干葡萄酒、桑葚葡萄酒、蒸馏葡萄酒、特色果酒等,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酒品。但是,由于吐鲁番市种植鲜食葡萄的收益大于酿酒葡萄,因此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较少,这就使得酿造干红和干白的赤霞珠、霞多丽、长相思、雷司令等酿酒原料必须从其他区域购入,致使酿酒成本增加。但是该市有大量等外级别的无核白葡萄,特别适宜酿造甜型葡萄酒、蒸馏葡萄酒和葡萄白酒。然而,甜型葡萄酒、蒸馏葡萄酒和葡萄白酒仍然不是该产区的主攻产品,现有葡萄酒产品与其他产区雷同。显然吐鲁番市葡萄酒的产区定位没有实现错位竞争,产品特色仍然不够鲜明。

2 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为了明晰吐鲁番葡萄酒生产区域未来发展的特色,应梳理本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地来明晰吐鲁番市葡萄酒的产区定位和特色产品。

2.1 优势分析

2.1.1 鲜食葡萄的品牌优势有助于提升葡萄酒产区的影响力

吐鲁番是著名的葡萄之乡,尤其是鲜食葡萄的品牌闻名远扬,葡萄的品牌效应对于该地区葡萄酒品牌产生涟漪促进作用。近年来,吐鲁番市葡萄酒厂先后获得新疆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驼铃、楼兰、蒲昌等龙头企业的产值不断增加,出品了诸如驼铃风干葡萄酒和桑椹贡酒、楼兰古堡系列、蒲昌珍藏赤霞珠红葡萄酒和白羽白葡萄酒、车师白兰地、德源葡萄烈焰等地域特色葡萄酒。规模较大的酒厂都已经或者正在兴建酒庄或者酒文化会所,将地域文化同葡萄酒文化相结合,使得吐鲁番葡萄酒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不断增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借助了吐鲁番葡萄的公共品牌效应,使得吐鲁番市葡萄酒的龙头企业具有市场辨识度,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2.1.2 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生产绿色有机葡萄

吐鲁番市位于我国最低洼的内陆盆地—吐鲁番盆地,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四周高山的屏障作用阻隔了高空湿冷气流进入该地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境与气候特点:光照极其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2 900~3 100 h;积温高,年平均气温14.4 ℃,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8 ℃,年10 ℃以上活动积温4 525.5~5 548.9 ℃;无霜期长达200~230 d;昼夜温差大,可达20 ℃;年平均降水16.6 mm,空气湿度30%左右,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气候环境[4]。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吐鲁番市的葡萄树在冬季很少出现冻根现象,非常有利于老藤葡萄树的生长。并且,独特的气候条件使该市种植葡萄时,具有病虫害少[5]、水源水质好、没有化工污染、肥料资源丰富等天然优势条件,这非常有利于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葡萄,葡萄酒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酿酒葡萄质量[6]。使得吐鲁番市葡萄酒具有参与国际商品流通与竞争、占领高档葡萄酒市场的潜在优秀品质。

2.1.3 土壤优势有利于大规模种植葡萄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

葡萄栽培最适宜的土质是疏松、通气好的砾质壤土和砂质壤土。吐鲁番盆地是山麓冲积扇,土壤系灌耕土、灌淤土、风沙土、潮土和经过改良的棕色荒漠土,含有砾石、沙粒,土质粒径较细,通透性良好,富含钾、钙、硒等矿物质,灌溉水质纯净,以天山冰雪融化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另外,吐鲁番市种植葡萄的历史源远流长,农民对种植葡萄的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吐鲁番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基础。

2.1.4 葡萄酒企业与文旅资源的位置重叠有利于实现葡萄酒和旅游双向融合

吐鲁番市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聚地。并且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一幅长2.5 m、宽约0.6 m的“庄园主生活图”壁画,展现了1 700年前葡萄种植及酿酒业的概貌[7],可以说吐鲁番市是中国最早的葡萄酒产区,拥有源远流长的葡萄文化和葡萄酒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吐鲁番市是新疆重要的旅游景点,拥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吐鲁番市已开发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景区6处、3A级景区13处[8]。并且,近些年随着吐鲁番市实施“小酒庄、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一些酒庄已经成为新疆A级旅游景区,如楼兰酒庄、车师酒庄、火山红酒庄都是3A级景区。大批葡萄酒企业位置与旅游景区的位置重叠,如楼兰、车师位于鄯善县,靠近库木塔格沙漠和吐峪沟千佛洞;驼铃酒业紧挨吐鲁番市的5A级景区——葡萄沟景区;高昌区的葡萄酒企业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维吾尔族古村落、坎儿井、苏公塔、火焰山、阿斯塔那古墓和沙漠生态旅游风景区等文化旅游资源都内嵌在同一区域内,且各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较高,这使得文化旅游资源和葡萄酒庄具有先天的文旅融合发展优势,是该市发展“旅游+葡萄酒”和“葡萄酒+旅游”的双向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

2.2 劣势分析

2.2.1 水资源短缺影响葡萄酒产业扩张

吐鲁番市是世界上最低的内陆盆地,著名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31 m,这个海拔在全球能排进前三。其南、北、中山峦对峙,地势北高南低中间凹,由于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外流阻隔,内气流循环缓慢,上空云量稀少,太阳辐射强,形成了聚热效应。因此,该地区空气干燥,降水量少,光照强烈,是我国最热的地方[9]。再加上该地区远离海洋,从其他区域运输水源的难度和成本更是大。但是,葡萄种植培育需要水源,葡萄酒酿造过程也需要大量的水,葡萄酒产业链(如种植、酿造、旅游、教育、科普等)融合业态的发展更是需要充足的水源作为基础保障,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葡萄种植及葡萄酒深加工等产业链延伸的主要障碍。

2.2.2 葡萄成熟快导致葡萄酒的香气浓郁度相对不足

在葡萄酒的酿造工艺中,酿造优质葡萄酒的条件是葡萄中必须要包含适当的糖、酸平衡和适当的成熟度。由于该地区的葡萄含糖量大大高于其他产区,含酸量比较低。由于吐鲁番的光热资源丰富,蒸发加速,葡萄成熟快导致葡萄酒的香气浓郁度相对不足,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葡萄酒的品质。

2.2.3 种植酿酒葡萄的经济效益远低于鲜食葡萄

据实地调研得到,2020年吐鲁番市当地农民每亩鲜食葡萄可产2.5 t,市场售价约4元/kg,因为酿酒葡萄的种植密度不能太高,否则葡萄品质会大打折扣,所以酿酒葡萄的亩产约800 kg左右,市场售价约3.5元/kg。经过比较发现,种植酿酒葡萄的经济收益远低于鲜食葡萄,所以农民更愿意种植鲜食葡萄,当地无核白葡萄品种的栽培面积就占到当地栽培总面积的90%以上[10],其他酿酒葡萄品种的种植比例过低。因此,一些酿酒企业若想生产干红或干白这类葡萄酒产品,就需要从外地进原材料,导致葡萄酒的生产成本增加,再加上葡萄酒税赋高于一般消费品。生产成本和综合税赋的叠加,产品价格不具有竞争力,导致销售不畅,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不高,不利于当地葡萄酒企业发展。

2.2.4 葡萄酒酿造企业空间布局比较分散

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空间集聚还比较低,主要表现是大型葡萄酒企业在空间分布上集散,尚未形成一个集种植、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葡萄酒产业园区。该市葡萄酒龙头企业分别位于在吐鲁番市的不同地区,其中楼兰酒庄和新葡王酒庄都位于鄯善县,驼铃酒业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零海拔酒庄位于托克逊县内。“十三五”期间,吐鲁番市新增了一大批新建酒厂,分别位于吐鲁番市的高昌区、鄯善县、托克逊县等地方,还没有形成对葡萄酒产业空间集聚的整体规划,企业抱团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对小企业的带动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这是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

3 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不高的主要表现

葡萄酒产业在新疆是一个十分具有潜力发展的产业,虽然新疆葡萄酒品牌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新疆葡萄酒的品质非常优质。2019年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上,天山北麓、伊犁河谷、焉耆盆地、吐哈盆地四大产区以及中国酒协认证的玛纳斯小产区均被授予“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称号。吐鲁番产区葡萄酒企业数量是四个产区最多的,并且龙头企业的工艺流程都是国内领先水平,再加上优质的葡萄原材料,吐鲁番葡萄酒尤其是白兰地品质非常优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下调了进口葡萄酒关税,进口葡萄酒的数量迅速增长,使得国内葡萄酒企业面临国内外同类企业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形下,吐鲁番市的葡萄酒产业发展不仅受国外企业的竞争,还受到国内主要的葡萄酒产区(如山东烟台篷莱产区、河北怀柔、宁夏贺兰山东麓等)的竞争。吐鲁番产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竞争力不高的主要表现,不仅有新疆整个产区的共性表现,也有该产区竞争力不高的个性表现。

3.1 葡萄酒产区的公共品牌影响力很低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为代表的区域公共品牌市场影响力非常大,但以吐鲁番市的葡萄为原材料的葡萄酒却没有名气。与葡萄的名气相比,新疆葡萄酒的公共品牌建设相对缓慢,四个葡萄酒产区品牌的推广相对滞后。除了楼兰酒庄、驼铃酒庄、新葡王酒业等有着20年以上发展史的酒庄企业的市场辨识度较高以外,其他一些新建的酒庄企业的产品,虽然在国内外赛事屡屡获奖,但因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市场辨识度低,产品销售和品牌推介一直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吐鲁番葡萄酒品牌推广的难题。虽然该市的葡萄酒企业追求自身的品牌建设,但是缺乏新疆整个葡萄酒公共品牌,新疆四个葡萄酒产区推广也非常滞后。显然,由于新疆缺乏葡萄酒公共品牌的建设、宣传和推广,致使新疆葡萄企业的市场辨识度不高、销售不畅,再加上葡萄酒的生产周期长且生产成本高,最终造成新疆葡萄酒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不高。

3.2 葡萄酒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偏低甚至面临亏损

葡萄的种植、采摘、酿造和存储需要投入技术、人才和资金。近几年,随着劳动力价格不断增加,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也逐年上涨,葡萄种植成本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吐鲁番市葡萄酒企业经营效益不好时,收购葡萄原材料的价格低于农民的种植成本时,鲜食葡萄种植量就会减少,除白兰地以外的酿酒葡萄需要从其他区域购入,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上不占优势。最关键的是吐鲁番市(其实是新疆所有葡萄酒产区)葡萄酒生产所需要的橡木桶、灌装设备、葡萄酒包装及包装设计等需要从国外或内地购买,增加了产品的生成成本。当前我国葡萄酒销售有10%的消费税、13%的增值税、7%的附加税,而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经营所得税要按照产品利润来计算,综合税赋较高,这些成本都转移到葡萄酒的价格上,致使产品竞争力不高。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因为中国下调了葡萄酒的进口关税,葡萄酒出口国纷纷抢滩登陆中国市场,加大促销力度,挤占中国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11],导致国内葡萄酒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综上看,成本因素、税赋因素和竞争因素致使吐鲁番葡萄酒的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偏低甚至部分出现亏损,葡萄酒经营效益低又进一步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这就形成了“吐鲁番葡萄酒企业生产成本及税赋高——企业经济效益低甚至亏损——企业没有更多资金用于反哺生产要素和技术研发——农民不愿意种植酿酒葡萄而选择经济效益更高的其他农产品种植——导致葡萄酒企业的原材料需要远距离运输导致生产成本高企”的恶性循环。

3.3 葡萄酒产业和旅游业融合亟待提升

吐鲁番市作为国家一级旅游城市,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融合了各种宗教、民族文明,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吐鲁番市的楼兰酒庄、驼铃酒庄、火山红酒庄等都是3A级旅游景区,且距离库木塔格沙漠、葡萄沟景区、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坎儿井等知名旅游景点很近。但是该市的旅游产品和路线中并没有将葡萄酒旅游纳入其中,没有相应的葡萄酒文化旅游线路,缺乏葡萄酒庄的旅游资源宣传,没有突出旅游产品中的葡萄文化元素,亟待开发“旅游+葡萄酒”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把葡萄酒旅游纳入到新疆的大旅游体系中。与此同时,围绕葡萄酒产业链,该市也非常匮乏围绕葡萄开展的农业观光、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葡萄酒文化城市休闲游等新业态。显然,该市葡萄酒和旅游业的融合程度不高。

3.4 葡萄酒产业链的相关配套产业不完善

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如酿造酒的橡木桶、葡萄酒包装、酒瓶、酒杯等上下游产品生产存在空白,葡萄酒配套产业很不完善,该区域葡萄酒生产企业的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大多都是从中国内地或国外进口,无疑增长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吐鲁番市乃至整个新疆葡萄酒产业还没有围绕葡萄酒加工布置产业集群式发展,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再加上酿造葡萄酒的周期长,如果销售不畅,容易导致流动资金断裂,影响企业生存。另外,在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分析检测、葡萄酒灌装等方面,吐鲁番产区缺少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当地政府在推进葡萄酒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和强链上还没有形成差异化的扶持政策,在土地、税收、资金、运输等方面优惠力度尚待提高。

3.5 大部分新建企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

进入21世纪,吐鲁番市规模较大的酒厂有8家。2013年,大约有24家葡萄酒生产企业,但是多数企业的规模较小、产量较低,大型生产企业仅有2家,主要是楼兰酒业和驼铃酒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驼铃、楼兰、新葡王、蒲昌、车师等国内知名品牌。吐鲁番的葡萄酒企业大部分都是新建酒厂,比较知名且建立时间相对较长的企业主要有:如较早的有驼铃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吐鲁番市楼兰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其前身是始建于1975年的吐鲁番市葡萄酒厂,被称为中国六大葡萄酒龙头企业之一;吐鲁番市新葡王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位于世界闻名的葡萄之乡、古丝绸之路重镇的鄯善县,据相关统计2016年该公司的葡萄酒年产量就已经达到10 000 t以上;蒲昌酒庄位于新疆吐鲁番红柳河园艺场,成立于2008年,2015年获得了由法国爱科塞尔(ECOCERT)认证机构颁发的中国有机认证和欧盟有机认证;新疆车师酒庄有限公司于2014年成立。尽管“十三五规划”招商引资新建了一批葡萄酒企业,但这些企业规模小、建立时间短,辐射面窄[12],仍然处于效益亏损期。总体来说,吐鲁番市葡萄酒企业的成长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初期。

4 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葡萄酒是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的十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也是吐鲁番市产业升级计划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吐鲁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葡萄酒产业发展,从葡萄品种的选育到新产品研发,从基地建设到文化推广,从精品酒庄打造到旅游路线谋划,不断推动葡萄酒产业转型升级。但是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既存在产区特色的问题,也有新疆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此,亟待剖析该市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4.1 新疆葡萄酒公共品牌和产区推广缓慢导致企业效益偏低

吐鲁番市葡萄酒龙头企业数量少,新建酒企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力不强,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弱。存在产能过剩,且葡萄酒产品与其他产区同质化明显[13],尚未形成本区域的产区定位。尽管,近些年该地区的葡萄酒生产、销售企业增加数目明显,产量不断增长,但是销量却不高。究其背后主要原因是整个新疆的葡萄酒品牌辨识度低,没有形成新疆葡萄酒的公共品牌,新疆四个葡萄酒产区推广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消费者对新疆葡萄酒及其产区的了解非常少,品牌信赖度低,市场销售占有率低,据实地调研了解,吐鲁番葡萄酒企业的产品销售滞缓,不仅导致企业效益低,而且进一步影响扩大再生产的速度。

4.2 葡萄酒产业的监督管理还没有实现统筹协调管理

葡萄酒产业是一个涉及到种植、加工、产品质量、物流销售、旅游等发展链较长的产业,其管理会涉及多个部门。从实地调研发现,除伊犁产区主要集中在新疆兵团第四师67团,归口管理清楚,属于新疆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但是其他三个产区的葡萄酒产业,仍存在多头管理,各职能部门缺乏对葡萄酒产业的统筹协调管理,如葡萄的种植归属于农业局或林草局管理,葡萄酒加工属于工信部门管理,葡萄酒庄旅游涉及到文旅部门管理,葡萄酒品质及销售属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这种缺乏统筹协调的多头管理,容易造成职责分工边界不明、职能交叉重叠,相互掣肘与推诿,造成行政资源浪费,多头管理容易诱发“真空”状态,导致政府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4.3 缺乏系统综合的政策支持和持续性地政策落实

要想把葡萄酒产业发展成为优势主导产业,发挥其对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融合作用,这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如在培育葡萄酒产业过程中,以企业为主体,目标是扶持吐鲁番葡萄酒产业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解决葡萄酒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政府进行有效的干预是有必要的。虽然,吐鲁番的政府在扶持当地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规划,但是优惠政策的持续性都不够,企业引入园后的后续政策扶持少。受葡萄酒企业规模、生产要素投入等因素,企业的差异性非常大,现有政策还没有根据产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进行差异化设计。同时,现有优惠政策在落地时遇到了一些堵点,导致政策不能全部落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家信心。

4.4 葡萄酒企业面临融资缺口

葡萄酒行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且投资资金回收慢等主要特点。首先,葡萄酒从葡萄采摘到封桶酿造环节,随酒质和工艺等差别,生产周期大概3~24个月不等,生产周期比快销品的周期要慢很多,所以资金周转速度慢。其次,我国将葡萄酒列为工业品,按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看,葡萄酒生产企业要缴纳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税等,这些税负成本都会反映到葡萄酒产品定价,进一步导致葡萄酒零售价格水涨船高,这是吐鲁番葡萄酒企业销售滞缓无法回拢资金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中国国内消费者对国内葡萄酒的认可度较低,加之新疆距离内地葡萄酒消费市场远,运输成本高进一步提高了商品零售价,这是导致新疆葡萄酒产品竞争力低的又一原因。显然,吐鲁番产区的葡萄酒企业由于销售不畅导致无法回拢资金,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随着吐鲁番市葡萄酒企业数量的快速发展,葡萄酒企业向酒庄模式转型,融资需求日渐增大,融资难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型葡萄酒酿造企业来说,融资缺口问题更加突出。当前葡萄酒行业融资渠道主要借助于银行贷款,小型葡萄酒企业则难以负担较高的利息,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渠道单一。

4.5 企业效益偏低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才

吐鲁番葡萄酒产业的种植、贮藏、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是吐鲁番产区从葡萄种植技术人才、园艺、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都是极其缺乏的。除了一些已经成熟的葡萄酒企业,大部分新兴的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效益低下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才。当地企业在发展葡萄酒产业中没有当好“引进人才、引进企业、引进技术”的孵化器;“拴心、留人”的扶持政策尚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的落实还存在障碍,导致葡萄酒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

4.6 企业缺乏协作导致产品销售不畅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吐鲁番产区葡萄酒产业的产业链不完善,且各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物流和科技等方面协作不够紧密。在产品开发和销售过程中,集群分工合作意愿不强,尚未形成集群供应链品牌联盟,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尚不明显,与中小企业的横、纵向合作不明显,与跨行业企业的互动也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吐鲁番葡萄酒营销尚未形成统一的合作平台,企业缺乏联合营销,导致该地区葡萄酒产品的销售不畅,市场占有率不高。

4.7 新疆本地消费能力有限且远离我国主要的消费市场

我国葡萄酒的主要需求市场集中于居民收入较高的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由于新疆通往内地城市的交通线路过长,生产资料及产品运输、物流成本价格高昂,再加上葡萄酒产品制造周期长,新疆葡萄酒的成本高导致产品价格不具备竞争力。这就大大降低了内地消费者对新疆葡萄酒的市场需求,从而降低了新疆葡萄酒企业的总收益,最终影响到整个新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势头。对于新疆本地的葡萄酒消费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内地存在一定差距[14],而葡萄酒不是必需品,在现行的葡萄酒价格,本地葡萄酒的需求量非常有限,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了葡萄酒产业的规模化生产,这也是导致成本高收益低的重要原因。疆内葡萄酒市场的绝对需求量较少。

4.8 尚未建设本土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体系

特定产区的葡萄酒具有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使其区别于其他产区[15]。新疆本土葡萄酒文化体系建设缺失是目前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未来新疆葡萄酒的品牌推广和产区推广都需要依托本土的葡萄酒文化体系来实现。吐鲁番市具有悠久的葡萄酿酒历史,从有关史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吐鲁番酿葡萄酒的技术就相当发达。到了唐代,西域的葡萄酒传入到了中原,一度盛行。高昌故城、阿斯塔纳古墓群中曾发掘出这一时期的葡萄酒作坊遗址和酒坛、葡萄干等实物。因此,吐鲁番有着历史悠久的葡萄文化和葡萄酒文化底蕴。但是,被誉为“中国葡萄圣城”的吐鲁番市对葡萄酒文化历史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体系。并且,新时代酒类商品的多元化对葡萄酒销售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对于葡萄酒而言,我国国民更倾向于白酒的消费和进口葡萄酒,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居民还没有形成葡萄酒消费文化自信,这主要缘于葡萄酒知识和文化的普及宣传相对滞后。

5 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提质升级的对策建议

新疆吐鲁番市葡萄酒产业发展至今,虽然在企业成长、带动就业、农民增收、政府税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吐鲁番市葡萄酒产品与其他三个产区同质化明显,还没有突出产区定位。因此,促进该市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5.1 依靠葡萄知名度将产区打造成中国“白兰地之都”

吐鲁番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葡萄种植区,拥有成为“白兰地之都”的优势:一是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水等条件,使得无核白葡萄的含糖量非常高,受此影响白兰地的出酒率也比较高,生产的白兰地澄清透明,味醇丰满;二是当地拥有葡萄原材料优势。和其他产区不同的是,吐鲁番产区90%以上的葡萄品种是无核白葡萄,丰富的无核白葡萄原材料是生产白兰地的绝对资源优势。三是当地拥有大量无核白葡萄鲜食销售后的等外果,利用大量无核白葡萄等外果酿造白兰地,拥有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吐鲁番市楼兰、驼铃、车师、新葡王等企业生产的白兰地已有一定知名度。近年来,白兰地作为国际性流行酒种,且中国消费者对烈性酒具有天然接受度,根据中国白兰地生产量、进口量和出口量等数据核算发现,中国白兰地消费量从2013年的10.22万t,增加到2019年的19.67万t,白兰地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因此,吐鲁番市政府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地无核白葡萄原料,酿造出高品质的蒸馏酒、甜型葡萄酒和葡萄白酒[16],将新疆打造成中国的“白兰地之都”。在凸显产区特色的基础,吐鲁番的葡萄酒产业可以依托本地葡萄的品牌效应,利用葡萄这一文化标识,促使消费者建立起对葡萄酒原材料质量上乘的信赖感。新疆葡萄酒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实施新疆葡萄酒公共品牌的建设,采取政府搭台、葡萄酒企业唱戏的模式壮大新疆葡萄酒产业品牌化运作,大力实施“新疆葡萄酒品牌、四大产区推广、葡萄酒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建设发展战略。

5.2 强化葡萄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管理

为了解决新疆葡萄酒产区发展面临的多头管理的共性问题,加强各部门的统筹协调管理,发挥“1+1>2”的管理效果。建议自治区要强化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管理,按照分工合作和协调共治的要求,吸纳乡村振兴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国土部门、文旅部门、交通部门等职能部门进入领导小组中,加强葡萄酒管理部门之间的整合互动,从而解决因职能分工造成部门之间在工作流程中的割裂,发挥统筹协调管理职能。从纵向看,要按照统一调配和联动协作的要求加强对新疆四大葡萄酒产区的协调管理,既能错位竞争,又能扭成一股绳,更好地支持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

5.3 为葡萄酒产业发展设计系统性的优惠政策并加强落实

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制度环境,新疆应针对不同的葡萄酒产区、企业的异质性设置差别化的扶持政策。首先,吐鲁番市已经成熟的葡萄酒企业,如楼兰、新葡王、车师这些龙头企业建立时间长,产品工艺已达到行业领先,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的市场辨识度仍然低于中国内地企业,导致销售量不高。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这类企业的营销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政府和企业共同搭建葡萄酒的新零售等销售平台,解决这类企业市场推广问题。其次,针对仅出售葡萄酒原酒的酿酒企业,产成品的消费端主要在中国内地,运输成本较大,因此对于这类企业应当给予运输补贴,以弥补部分成本,促进规模化生产。第三,对于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葡萄酒庄,其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因此,建议当地政府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这类企业的调研,真正了解企业面临的发展障碍,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真正实现“小酒庄、大产业”的发展模式。最后,由于吐鲁番市的旅游资源与葡萄酒的酒庄相互重叠,距离很近,当地政府应尽快借助自治区旅游业领导小组,推进建葡萄酒和旅游资源融合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给予旅行社和企业一定补贴,三者形成合力,切实展开“葡萄酒+旅游”、“旅游+葡萄酒”的双向融合发展。

5.4 制订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

葡萄酒产业已列入新疆“十四五”重点产业之一,葡萄酒产业具有投入资金大、投入周期较长的行业特点,更需要系统持续的葡萄酒产业金融支持政策。为了解决新疆葡萄酒四大产区企业融资缺口问题,针对葡萄酒企业所处阶段进行分类施策。首先,政府可制订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设立新疆葡萄酒产业金融服务主办机构,统一受理葡萄酒企业的融资申请,确定及时有效地为葡萄酒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其次,针对葡萄酒企业所处阶段进行分类施策解决融资问题,对于那些资金投入量大、投入时间长的新建企业,通过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大力支持酒庄建设;对于有一定资产规模、拥有自主品牌的葡萄酒企业,根据其用款周期,提供1~3年期限不等的流动资金贷款支持,满足其多样化的信贷需求。第三,对于葡萄酒产业投入资金量大、可供担保的抵押物不足等情况,可以借助林权抵押等担保方式向葡萄酒酿造企业发放贷款。最后,自治区政府可以在新疆葡萄酒产业金融服务主办机构下方成立全资担保公司,建立新疆葡萄酒担保基金,针对规模小、经营正常的葡萄酒企业提供授信支持,扩大对新疆葡萄酒行业授信企业的覆盖面。

5.5 实施引进人才、院校培养和产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

新疆葡萄酒行业人才却存在巨大缺口,使其发展速度和质量滞后。因此,新疆应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本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政府和企业要携手打造拴住人心的环境。一是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酒庄(企业)可以采取项目聘任、短期兼职、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柔性引进葡萄酒生产、营销、旅游、管理等高层次人才;二是政府应增加补贴促进葡萄酒企业有必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合作[17],利用综合类院校培育专业型技术人才,破解葡萄酒在选址、种植、酿造、储存、销售、管理、运营等环节中的难题[18];三是葡萄酒企业要发挥“干中学”作用,通过传帮带形式构建优秀人才的“领头羊”带领机制,逐步培养出一支责任心强、操作技术过硬的葡萄酒产业主力军。四是健全完善葡萄酒人才收入分配机制。鼓励优秀葡萄酒人才以知识产权、技术要素等无形资产入股葡萄酒企业,参与企业利润分配。五是用人单位要有奖励制度,设立奖项表扬、提拔优秀典型,加强人才激励。

5.6 实施“新疆葡萄酒品牌、四大产区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推广

在新疆葡萄酒公共品牌营销上要建立全员营销,政府要起到统筹作用[19],不但要对公用品牌进行传播、推广,更要搭台子,让当地众多的企业一起来“唱戏”。在营销上,企业之间不为一己之利相互拆台,大打价格战。从政府到协会、从协会到企业,甚至从企业到个人,要统一声音,弘扬“长征精神”,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葡萄酒展等活动,实现由“做酒”到“创牌”的转变。大力实施“新疆葡萄酒品牌、四大产区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品牌建设发展战略致力于新疆葡萄酒公共品牌建设。要加强利用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打造以品牌带动销售,以销售构建品牌的路径。发挥葡萄酒协会的作用,组织企业联合开拓市场、抱团打响新疆葡萄酒产区品牌[20],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运用“互联网+”“葡萄酒+”等形式,加大对新疆四大葡萄酒产区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大型葡萄酒交易会、展销会、葡萄酒专售店和互联网营销等平台进行销售推介[21],促进吐鲁番乃至新疆葡萄酒的“走出去”,提高市场竞争力。

5.7 葡萄酒生产企业应抱团取暖形成协同集聚效应

根据产业集聚理论,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产业集聚发展过程是递进的,吐鲁番葡萄酒产业集群现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产业集群氛围。政府应对不同发展程度的企业予以针对性政策,以促进吐鲁番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是要把葡萄种好,突出产区酒种差异化优先支持该产区建设葡萄种植基础,确保葡萄基地建设与鲜食销售、果品加工和葡萄酒酿造等行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把吐鲁番市打造成“鲜食葡萄销售基地、果品加工基础和葡萄酒酿造基地”。二是发挥驼铃、新葡王、楼兰、车师等这类龙头企业作用,推广企业品牌的同时,加大力度进行产区推广;三是引进葡萄酒生产加工所需的玻璃瓶、木塞、纸箱、橡木桶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在疆发展,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吸引葡萄酒配套企业的集聚,形成葡萄酒产业园区,建立葡萄酒完整加工、包装和销售的产业链。四是加大对新建企业和向葡萄酒酒庄转型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培养具备观光、名酒拍卖、品酒教学、艺术展览、度假休闲等多重功能的特色精品酒庄,形成葡萄酒产业酒庄集群。最后加大扶持力度,引导葡萄酒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提取葡萄皮、葡萄籽等副产物的有效利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形成满足区域葡萄酒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需求的配套产业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8 实施“葡萄酒+旅游”和“旅游+葡萄酒”的双向融合发展

吐鲁番市具备“葡萄酒+旅游”双向融合互动发展的天然优势[22]。将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23],不仅可以带动服务业、交通、产品销售等行业的发展,也可延伸葡萄酒产业的链条,增加葡萄产业产值,促进葡萄酒一、二、三产业的融合[24]。因此,吐鲁番市应充分利用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借助其距离天山北坡城市群主要城市已经形成了1~3 h交通圈层的交通优势,依托吐鲁番葡萄品牌的影响力,结合吐鲁番源远流长的葡萄文化,要充分利用吐鲁番市多个葡萄酒企业和景区毗邻的特点,一是将葡萄酒酒庄纳入吐鲁番市多个旅游线路上,以旅游带动葡萄酒消费,宣传葡萄酒文化。二是吐鲁番市应加大扶持力度,围绕葡萄酒产业链,可以开展葡萄种植的研学观光或者提供游客种植环节,增强人们的体验感。三是吐鲁番市的葡萄酒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增加迅速,联合企业(酒庄)开拓葡萄酒加工过程的全方面展示。如提供葡萄酒的发酵、沉淀等环节的工业旅游和研究旅游,增强消费者对葡萄酒产品的认知。最后,通过推进葡萄种植的休闲观光、葡萄酒工业旅游和葡萄酒文化旅游三大主题板块的融合发展,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6 结论与展望

新疆有伊犁河谷、天山北麓、焉耆盆地、吐哈盆地(指吐鲁番市)四大葡萄酒主产区,培育形成尼雅、楼兰、乡都、芳香庄园等一批具有一定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的葡萄酒品牌,但是各产区酿酒葡萄种植规模、主栽品种、葡萄酒产区定位及产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吐鲁番市作为新疆葡萄酒酿造最早的区域,该区域主要以种植无核白葡萄为主,酿造干红、干白所需要的赤霞珠、霞多丽、雷司令等葡萄原料的产量非常少,这种原材料结构表明该区域更适宜生产蒸馏酒、甜型葡萄酒和葡萄白酒,但该区域现有的葡萄酒产品与其他区域同质化明显,大多数企业都从焉耆县、玛纳斯县、沙湾县等区域调入酿酒的原材料来生产干红和干白,还没有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发挥其产区特色和定位,依靠吐鲁番葡萄的知名度将该产区打造成中国的“白兰地之都”。但是目前,新疆还没有系统地推广葡萄酒公共品牌和产区推广,未来应考虑采取政府搭台、葡萄酒企业唱戏的模式,壮大新疆葡萄酒产业品牌化运作,大力实施“新疆葡萄酒品牌、四大产区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品牌建设发展战略,如何推广新疆葡萄酒公共品牌和产区推广就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吐鲁番产区酒庄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各石材产区政府和市场积极推出应对措施
澄海玩具产区:企业差异化发展
美贺酒庄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法国波尔多产区迎来10周年庆
“超二级”酒庄惹人垂涎
品味波尔多酒庄
吐鲁番的高
吐鲁番,漫过香甜的长风(散文诗 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