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3-01-02高海英
高海英
(阜新市教育服务中心)
近年来,阜新职业教育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宗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产教融合中的“产”指的是产业,“教”则是教育,两者分属于不同部门,但内核却存在供需关系。产教融合是参与合作的双方为了资源利用效益达到最大化,以服务社会经济,特别是服务当地经济为出发点,以“产学研用”为载体,以利益获取为驱动,以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的一种互利共赢的实践模式。
实施产教融合能实现多方联动、多种成效。一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和实践历练机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学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二是促进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使其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为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这些人才走上社会,必然会成为各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四是使企业岗位标准需求与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无缝衔接,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学者、专家参与培养目标研讨、教学计划制订,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问题审视
(一)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区域产业契合度分析
1.专业设置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致力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要使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强,专业设置就必须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
2.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专业的调整与改造进展缓慢。例如,阜新实施去产能,想要彻底摆脱对煤炭的依赖,但服务于地方煤炭产业60多年的采煤综合机械化、矿井通风、矿山机电等专业,受设备更新、资金投入和教师转岗培养周期的限制,不能快速实现专业转换。二是新兴产业缺少专业人才的有效支撑。例如,由露天矿改造的百年国际赛道城缺乏专业人才,需要大量裁判员、教练员及陪练员的供给,致使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的困境分析
1.企业效益短期无法实现,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是以职业学校为主体,学校主动找企业对接,企业在很多情况下被动参与。而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很多中小型企业迫切想看到成效,但校企合作效益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企业不愿意接受这种合作模式。
2.职业学校育人质量不高,导致企业缺乏参与合作的吸引力
一是学校对学生入校前的基本情况及内在诉求缺少调查分析,部分学生不能依据自身爱好和特长选择专业。这种专业目标的不确定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难以达到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二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契合度较低,致使培养的学生不适应企业需要,企业不能从学校获得人才红利,产教融合对企业没有吸引力。
3.校企合作形式多为松散的、非实质性的模式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校企双方各自关注的视角不同:企业更多的是关注人的“使用”,学生通过劳动付出获取报酬;而学校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培养”,想利用企业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然而,校企现有的合作仍然多以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企业提供实习基地等合作模式为主。这种合作模式不能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也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三)职业学校师资水平不能满足企业人才培养需要
1.师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只掌握理论知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有资料显示,职业院校中有66.6%的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尽管学校从企业招聘一些专业兼职教师,但由于工作岗位的不确定性,导致兼职教师不能安心工作、专注教学。国家有关政策提出通过“流动编制”解决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待遇问题,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政策很难落地。
2.职业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匮乏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技并修、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有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必须都过硬,但目前很多学校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虽然部分学校有计划地让教师到企业参与培训和挂职锻炼,但大多数教师都停留在理论认知上,没有深层次的与实践有效对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企业生产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按照地方产业布局实施专业结构调整
阜新市对接绿色农业食品产业,打造第一产业专业群,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按照阜新市县域经济发展,完善四大特色种植基地建设,依据“稳粮油、壮畜牧、强果蔬、扩特产”的发展思路,重点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现代农艺技术(含林果、蔬菜)、动物医学、畜牧兽医、设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农产品电商等专业的建设,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并以农业为主导的专业体系。
阜新市对接装备制造液压产业,打造第二产业专业群,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阜新依据加快推进“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重点加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应用技术、焊接应用技术等专业建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链延伸。
阜新市对接健康旅游数字文化产业,打造第三产业专业群,发展壮大市域现代服务业。阜新依据市域经济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的产业布局,重点加强中高等职业学校护理、医学检验、老年护理及康复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导游等专业建设,为康养基地、乡村特色旅游、“云”经济、网红经济提供有力的人才供给。
(二)按照专业岗位标准实施师资融合
阜新全力打造以培养“工匠人才”为核心的专业带头人工作室创新团队。为了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三教”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2013年,在阜新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职教部门遴选焊接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幼儿保育、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畜禽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艺术设计与制作、护理等涉及一、二、三产业的12个专业,融合高校学者教授、行业企业技师专家、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一线专业“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启动阜新市专业带头人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室主要职责: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为切入点;以培养“德技并修”、具有工匠精神的实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实现人才有效供给为目的,打造和谐奋进的创新团队。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扎实稳定运行8年。通过高层次导师引领、专家技师示范、名优教师实践,推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革创新了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阜新市精心培育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产学研相融合的创新团队。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养,更好地服务“三农”,2019年,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以县级职教中心为载体,与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市县教育服务中心、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乡镇农村合作社等联合成立产学研融合创新服务团队。团队由科研院所博士生导师、生产管理农业技师、教研部门的研究人员、合作社乡村工匠、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等50人组成。目前,该项目已运行3年,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技能支撑。
塑造以岗位标准为契合点的校企深度融合专业团队。2014年,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焊接专业与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公司”)深度合作,教学标准和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紧密契合,并对校企合作师资团队提出明确要求。一是企业派专家导师常驻学校,采用现场指导、网上授课及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培训中植入中核集团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岗位标准、实训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等,从技能学习、训练、夯实、精进“四个维度”全程跟踪把控。先后到校指导的企业专家有中核公司首席技师姚军、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上榜人物——中核公司未晓朋等。在指导中,专家通过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不仅传递耐心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责任担当的“匠人精神”,也传承“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内在修为。二是学校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锻炼,参加焊接特种作业学习,考取资格证书,形成企业专家到校指导、学校教师入企学习的双向交流模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动专业发展壮大。
(三)按照企业岗位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涉农专业探索“产学研用”交汇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阜新市按照企业岗位需求,探索“产学研用”交汇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一是围绕“产业”对接项目。依靠农业发展链接乡镇、村屯及“农村合作社”,按照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和学校开设的专业(果树、蔬菜、农作物、畜牧兽医)找好服务对接项目(如玉米高产栽培项目),并在生产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关键技术要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意志品质。
二是围绕“项目”重构课程。学校结合对接项目,按照生产技术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程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相关内容以“活页教材”的方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
三是围绕“实验”科学论证。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提供农业实验项目的载体及实验操作流程文本资料,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专心专注的“工匠精神”。
四是围绕“农户”做好服务。通过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一方面,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参与“农村合作社”对新技术成果应用的全过程,学习技能技巧,亲身感受“产学研用”。
目前,阜新市“产学研用”交汇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已运行3年,共完成各类培训200场次,惠及35个乡镇、290个村屯,培训学员近万人;编写了农户培训手册,有《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等,真正把农业科学技术送进农村,把成果带入农家。
2.校企联合开发“三定一分”人才培养模式
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焊接专业与中核公司核能事业部联合开发“三定一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核级焊工”。
一是“定方向”。校企以培养德技双馨的“核级焊工”为宗旨,以国家核安全局颁布的核级焊接要求为教学标准,逐步培养高速轨道交通和航天领域要求的“核级支架焊工”“核级管道焊工”“核级主管道焊工”。
二是“定场地”。校企共设定三个教学场地:校内基础教学场地设置60个工位,承担第一、第二、第三学期教学;校企共建“核级焊工”培养场地,设置52个工位,承担第四学期教学;企业焊接培训中心(中核集团),承担第五、第六学期教学。
三是“定师资”。校企双方组建师资合作团队。学校教务处与企业焊接管理中心进行专业建设:学校焊接教研室与企业焊培中心进行技术和技能对接;企业技能专家驻校指导,学校教师进入企业体验学习,并考取资质证书;学校焊接专业教练与企业教练联合培养人才。
四是“分阶段”。基础阶段,在第一、二、三学期,以理论知识培养为主,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与技能专家远程指导;提升阶段,在第四学期,以企业专家现场指导为主,学校教师配合管理;考证阶段在第五学期,学生在企业技能专家指导下进行核级焊接资质的考取,学校教师配合管理;学徒阶段,在第六学期以及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生产训练,学校教师远程配合管理并长期跟踪记录。目前“三定一分”人才培养模式已稳定运行8年,校企共同研发专利2项,共同编写核级焊接实训教材1套。
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落脚点有三:一是学校专业与地方区域产业融合是核心;二是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技师融合是关键;三是学校教学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融合是保障。如何更好地推进产教融合,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是阜新今后仍将不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