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影响因素、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

2023-01-02侯志中

辽宁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作业能力设计

侯志中

(湖南省衡东县第九中学)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学校教育的“减作业、增质量”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影响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当前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现实困境有什么?如何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本文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度阐述。

一、影响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因素

作业设计,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分析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素养发展需求,为学生设计课后自主学习活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作业设计看似是简单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但实际上,它是教师内隐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外在显现。影响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一)教师科学的育人观

作业是学生课程学习的一个环节,作业设计实际上是教师育人观念的物化投射。教师的作业设计表面上呈现的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作业活动,实际上呈现的是教师的育人观。教师如何理解教育,将从根本上影响着作业设计的方向、内容和形式,也最终影响着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能。

通常,我们对作业的认知,是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即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所以,教师的作业设计很容易在学科知识方面转圈子。而事实上,学科知识仅是学生课程学习之“冰山一角”,更丰富的学习价值往往被学科知识所遮蔽。好的教育,能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好的作业设计,能让人更好地获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作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自我实践中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从这一教育观出发,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基于服务学生的自我学习,激励学生的自我成长。否则,再高明的作业设计也无益于高质量教育的实现。

(二)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

作业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背景下,各学校要求作业设计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但这并不排斥教师创造性的作业设计行为。创造性的作业设计行为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重要基石。

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的职业活动,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通识知识,以及所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等。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建立在这些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并以学科教学法为核心,准确理解学科课程标准,科学分析学生学习需求,构建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以服务于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作业设计。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科作业设计将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践任务,促进学生在具体的作业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积极凝练,理解、运用学科核心素养。从这一理解出发,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是对教师以学科教学法为核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考查,专业知识不扎实的教师很难设计出高品质的作业。

(三)教师的整体性思维

作业与课堂学习相伴共生,它有时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有时与课堂学习并行同程,有时又是课堂学习的课外延续。一句话,作业通常被视作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的支持和服务。但今天,我们不能将作业当成课堂学习的附属,它与课堂学习一样,也是学生整个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业作为学生整个课程学习系统的一个环节,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从作业设计意图、作业完成过程、作业成果形式到作业评价指标,自然地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全链条。一道道作业形成一个作业系列,进而形成一条完整的学习链条,这一链条服务于学生的能力素养、品德品行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它与课堂学习一道共同将学生塑造成“整体的人”。每一道作业都应是这一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要具备整体性思维,即从整个学科课程学习、整个学生素养发展出发,站在更“高位”,统整地思考作业的目的、结构和内容。整体性思维的作业设计应勾连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本课程学习与他课程学习、本学段学习与他学段学习,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作业一体、本课程学习与他课程学习统整、本学段学习与他学段学习环环相扣。

(四)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

作业天然地具有评价功能。对学生而言,作业作为一种检测手段,用来衡量课堂学习掌握程度,进而促进学习深入持续进行。对于教师而言,作业作为一种评价工具,用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进而通过教师自我的行动反思促进其自觉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达到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专业素养的目的。

很显然,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与教育评价能力是有交集的两个集合。好的作业设计,既要能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经历主动作业、自主评价、自我提升的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又要能促进教师的行动反思,让教师经历观察、分析、审视、对标、改进的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自觉。同理,教师教育评价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也是影响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现实困境

(一)作业设计意识不强

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对自己在这一环节中的角色如何定位不甚明确:教师到底是作业的组织者,还是作业的实施者,抑或是作业的设计者。调研中我们发现,少数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生作业的设计者,能够从多种资料中精选作业,极少数教师能做到改编作业、创编作业,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的需要;多数教师缺乏作业设计的意识,普遍存在重课堂教学轻作业设计、重作业批改轻作业布置、重作业结果轻作业过程等现象。

(二)作业设计质量不高

作业质量好坏与学生学业水平高低密切相关,高品质作业是高品质教学的重要表现。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学生的作业内容多为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少有针对学生高阶思维的高品质作业;作业形式多为书面作业,少有动口、动手的实践性作业;作业功能上多为巩固性作业,少有趣味性、探究性、拓展性作业。

(三)作业设计研究滞后

“双减”政策出台后,教师普遍意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也尝试进行作业优化与设计的探索实践,但苦于没有专业技术的支撑,教师行动实践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教育主管部门多形式上的督查,少专项的师资培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多硬性规定,少具体指导;各学科组备课组多浅尝辄止,少切磋琢磨。

三、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理解作业设计意蕴是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基础

作业观念指的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功用、地位的基本认知,包括作业与学生学业成绩、作业与学生个性发展、作业与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作业与学生情感、道德品质、价值观等方面的关联。基本的作业观念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意蕴。

1.作业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途径

作业的基本功能是测评学生的学业质量。学生通过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具备,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就没有了基石。夯实基石,方有追求更高素质的可能。

2.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途径

学生要将字写端正,朗读文章不漏字添字,放学回家要认真完成作业,作业本要保持整洁,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收拾好学习用具……,这些看似细小的要求却是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懂得学习是自己的责任,细节决定未来,只有经过自己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获得个体的健康成长。

3.作业是学生塑造坚韧意志的途径

听课是一种学习,作业也是一种学习,任何学习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的学习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学生通过作业获得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在完成稍有难度或高难度作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长时间的、艰辛的努力获得的体验,就更有成就感,其完成的过程需要克服诸多的困难,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专注度、意志力和责任感。

4.作业是学生形成元认知能力的途径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它属于高阶思维的范畴。作业需要学生梳理学习过程,反思学习成果,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调动思维、自己调节并控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课堂学习需要教师主导的学习模式相比,学生独立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元认知能力形成的过程。

5.作业是学生形成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

作业不是对学科知识的重复演练,它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学生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的过程,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践性的项目式作业,更考验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

6.作业是学生形成自主管理意识的途径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采用什么形式来做事,计划用多长时间完成,如何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休息时间与娱乐时间,这些都需要学生从小养成自主管理能力。教师和家长要通过作业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成年人的大包大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明晰作业设计要素是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条件

针对作业如何设计,教师要明晰作业设计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作业目的、作业难度、作业时长、作业类型、作业的可理解性、作业的难易度、作业的必要性以及作业质量评价标准等。为保障作业设计的质量,教师应逐一分析作业题的上述因素。同时,教师还需像学科专家一样,将每一道作业题都放在单元系统、教材系统甚至整个学科课程系统中,分析这一道作业题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指向及功用。比如,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探究性活动中回应知识;要训练学生交际能力,我们可以设计街头调查采访类作业,让学生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体验社会。

当然,学生作业是学生课程学习的一部分,它与课程一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设计作业要全面思考作业设计各因素之间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结构性,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学业质量、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的。

(三)规范可视化作业设计路径是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支撑

所谓可视化的作业设计路径,指的是教师能够看得见,并能依照执行、顺利完成任务的支架系统。这一支架系统包括作业设计目标表、作业属性表和作业质量监测表,整个支架系统类似于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而事先做的教案设计。通过一种可视化的作业设计路径,为教师提供作业设计的支架,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形成高品质作业的设计思路、设计流程及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升作业设计能力,解决专业困惑,减轻工作负担。

1.通过作业设计目标表准确定位作业目标

作业设计目标表主要指向作业的目标指向以及设计依据。通过作业设计目标表精准定位作业与学习内容的关联、作业与单元内容的关联、作业与学期内容的关联,从而切实提高作业的高精度、高品性、高品位。

2.通过作业属性分析表全面剖析作业因素

作业属性分析表主要指向作业内涵品质的分析与定位。教师通过填写作业属性分析表对学生作业涉及的作业时长、作业难度、作业类型及学习水平进行分析,确保作业不虚化、不简化、不浅化、不异化。

3.通过作业质量监测表系统构建学习过程

作业质量监测表引导教师在全面分析作业属性的基础上,将每一项作业放在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整个学段、整个课程中,聚焦于某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监测体系,引导教师关注作业设计的统整性、结构性、关联性和系统性。

(四)加强学校作业管理是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保障

要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除了教师个人的专业修为、专业反思外,还需要学校在作业管理机制上予以保障。一是要将作业设计质量纳入教师个人评价考核,以业绩考核的导向引导教师重视作业设计;二是通过全员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以专家引领的形式促进全体教师能力提升;三是通过学科组、备课组的校本教研,以同伴互助的形式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总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需要提高作业质量,提高作业质量需要有高品质作业,而高品质作业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作业设计能力。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是解决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的关键。

猜你喜欢

作业能力设计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