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升级改造举措探讨
——以苏州北站为例

2023-01-02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北站动车枢纽

王 睿

(苏州市铁路与航空事业发展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7)

0 引 言

2021年2月,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高水平规划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促进长三角地区深化改革、协同开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方案》要求共建跨区域轨道交通网,加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苏浙周边站点协同发展,扩大高铁辐射范围,规划建设沪苏湖、沪乍杭、通苏嘉甬等高铁,探索研究设置高铁苏州北站塘河动车所必要性;加快推进松江、苏州高铁北站、嘉兴高铁南站扩容提升工程建设。由此可见国家级层面的《方案》已对苏州北站升级改造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设计研究人员对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升级改造进行了分析研究:陈旭[1]对金华枢纽功能定位及作用、运量预测、技术标准选择、编组站规模确定、项目建设模式与投融资方案、土地综合开发等方面进行着重分析;苏业辉等[2]从铁路枢纽能力、旅客流线组织、衔接设施布局、站城一体发展等方面提出城市中心区铁路枢纽改造优化提升的设想;李佳等[3]以重庆沙坪坝站由单一型向复合型枢纽升级改造的经验为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规划、设计提供借鉴。结合国内各枢纽站建设经验,苏州市应立足更高站位,建设或升级改造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1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升级改造的背景

1.1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背景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是交通服务枢纽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之一。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已通过审议并印发;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着力支撑引领枢纽经济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增强枢纽设施功能。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为下阶段铁路综合枢纽规划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苏州北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苏州北站是京沪高铁的一个中间站,于2011年7月投入使用,站房面积7 846 m2,候车厅面积约2 000 m2、常年较为拥挤,特别是重要节假日及春运期间,要依靠广场上搭建临时帐篷才能勉强提供足够的候车空间。与上述苏州北站捉襟见肘的候车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乘客的高出行需求。以2018年为例,苏州北站日均旅客发送量1.7万人次,高峰时2.5万人次/日(无始发列车);发往北京的列车有18对/日,其中高峰时段(早7∶00~9∶00、下午4∶00~6∶00)有9对/日,发往北京方向列车平均上座率为96.4%;发往长沙以远方向列车有4对/日,发往长沙以远方向的列车平均上座率为98.4%。目前苏州北站北京方向日均运能缺口650个左右,长沙、广州方向日均运能缺口750个左右。苏州市民去往北京方向的出行需求旺盛,高峰时段运能运力匹配不足,老百姓对增开始发车、尤其是由苏州北站始发去往北京的复兴号动车呼声很大。同时,苏州北站作为综合枢纽,目前仅有1条地铁及少量公交线路覆盖,快速通道不足、地铁覆盖偏低、公交运力不足、换乘衔接不畅、停车供给不平衡、智慧交通基础薄弱等问题突出,已经影响了苏州城市形象和旅客的出行品质。由此可见,综合交通枢纽若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缺陷或瑕疵,可能反而会成为城市中新的“堵点”、“痛点”,需要抢抓战略机遇、适时升级改造。

1.3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规划升级改造意义重大

随着通苏嘉甬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如苏湖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快速推进,必须加快推进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升级改造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对于构建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客运枢纽,构建层次分明、互通互联的综合运输体系,提升苏州市城市建设形象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发展和周边地区开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升级改造的总体策略和目标

2.1 总体策略

在苏州市高标准构筑立体交通体系、高起点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待建的通苏嘉甬铁路引入苏州北站为契机,同步设置苏州北站动车所,联合虹桥枢纽把苏州北站打造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2.2 具体目标

(1)合理提升枢纽规模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需要满足未来几十年的运输服务需求和城市发展要求,因此需要对空间、系统的升级扩容留有余地,科学规划设计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整体布局,实现枢纽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升级改造合理提升枢纽规模建议目标:枢纽建筑的设计应实现铁路两侧、地上地下的有机连接,形成顺畅、便捷的立体综合交通系统,避免出现铁路分割城市的情况;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站房所在城市能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客流需求以及在路网中的作用,在设计规范的指导下科学确定;新建配套用房应尽量集中布置并预留发展条件,以形成整体布局并集约用地,降低后期管理运营成本。

(2)打造枢纽无缝换乘

无缝换乘即两种以上交通方式实现最短距离、最高效率的换乘方式。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升级改造打造枢纽无缝换乘建议目标:提前预见引入枢纽的交通设置及方式,适度超前预测换乘客流数量;铁路站房和城市配套市政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精准设置交通流线;探索国铁和城市地铁一次安检,避免重复安检造成的乘客拥堵积压。

(3)实现枢纽智能管理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是人的聚集地,也是信息、数据的聚集地。未来铁路综合枢纽的规划建设将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向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升级改造实现枢纽智能管理建议目标:自动化监控车站机电设备、能源负荷,智能调控车站内环境;建立更加完善的交流和互动机制,各部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旅客进行“画像”,对未来旅客数量、目的地等进行分析,实现大客流的提前研判。通过上述方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苏州北站综合枢纽深度融合。

(4)突出枢纽建筑特色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站作为“城市客厅”,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方案设计十分重要。新时代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站房设计应力争实现站城融合、文化契合、智能统合、绿色结合、功能复合、经济适合的理念。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升级改造突出枢纽建筑特色建议目标:将站房景观融入自然环境中,力争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特点;站房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反映城市文化,力争成为城市名片,表现城市魅力。

3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升级改造具体举措

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2020年5月16日,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标志着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升级改造进入实质性规划建设阶段。经过近一年的研究推进,结合对国内外铁路综合枢纽的调研考察,建议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升级改造规划具体举措如下。

3.1 明确定位,打造国家级枢纽

依托京沪高铁和即将建设的通苏嘉甬高铁、苏锡常城际铁路和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苏州高铁北站的枢纽定位为“国家级枢纽、双十字廊道”。建议进一步扩大苏州北站站房面积至200 000 m2,采用高架站房候车形式,提高乘客候车体验。同时,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打造以轨道交通等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快速进出枢纽互通通道,构建立体城市交通网络,融入城市候机楼概念、增设空铁联运功能,形成“空、铁、轨”三位一体交通模式。

3.2 提升势能,规划设置动车所

动车所就是动车“4S店”,承担列车检修和维护保养任务,具备动车组始发终到功能,一般由检修库、存车线以及洗车线组成。目前,苏州市没有动车所,始发车仅有9对(苏州站普速5对、高铁3对,昆山站1对),高峰时段运能运力匹配不足。在苏州高铁北站设置高铁动车所,新增高铁、城际铁路始发终到功能,可以显著提升苏州北站枢纽势能和战略地位,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旅客出行需求。此外建议探索动车所上盖综合开发,从而集约用地、盘活土地资源。

3.3 展现形象,实现站城融合

苏州北站是苏州市的“北大门”,是对外展示的核心窗口,需要更高端的景观形象,应按注重建筑美学,采用高水准的技术、工艺来建设,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地区城市新地标。总体设计要求结合城市形象,体现苏州特色,实现站城融合。参照国内外铁路枢纽站城融合发展模式,规划建设地下空间,满足多种出行需求,着力打造无缝换乘枢纽。

3.4 产城融合,推动枢纽经济

以苏州北站协同上海虹桥站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高地的目标,聚力发展“科技研发、科技金融、文化创意”三大产业,全力打造苏州高铁新城枢纽经济集聚区。紧邻苏州北站北部片区规划建设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打造构建韧性生态功能的“生态典范”、汇聚国际先导产业的“产业典范”、引领先锋城市建设的“城市典范”、配套顶级生活服务的“生活典范”,聚焦发展研发产业、打造创新平台的产业发展方向,探索新型城市设计理念。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区域交通布局,以产城融合推动枢纽经济腾飞。

4 结 语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的升级改造,将对类似案例升级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以加快建成“丰”字型铁路主骨架为契机,建议苏州市抢抓机遇加快升级改造苏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为苏州打造上海国际性枢纽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先行区、交通创新发展示范高地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北站动车枢纽
坐上动车去西藏
提高石门县北站运输能力措施探讨
枢纽的力量
动车西行记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摄影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乐!乘动车,看桂林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
第一次坐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