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探讨

2023-01-02

中国水利 2022年12期
关键词:骨干管护规范化

宣 阳

(安徽省机电排灌总站,230022,合肥)

构建科学高效的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是不断提升灌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2019年,水利部发布《关于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 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相关要求,结合全省灌区实际,积极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努力提升灌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灌区概况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 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总面积1 401.4 万hm2,耕地面积590.7 万hm2。全省现有大型灌区11 处, 设计灌溉面积137.8 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4%;重点中型灌区119 处,设计灌溉面积76.4 万hm2,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9%;一般中型灌区343 处,设计灌溉面积48.2 万hm2,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2%。安徽大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接近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是典型的农业大省、水利大省、灌区大省。

近年, 安徽省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依托,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工程建设。 截至2020 年年底,先后有淠史杭、驷马山、茨淮新河、花凉亭、女山湖、青弋江、 新汴河等7 处灌区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08 处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节水配套改造, 灌区工程改造后骨干工程带病运行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水利工程的调控能力和防灾能力大大增强, 灌区农业灌溉能力不断恢复,灌区功能逐步拓展,对稳定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产量、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灌排工程体系不完善

安徽省现有大中型灌区多建于20 世纪50—70 年代,早期建设标准低,已有设施老化失修,骨干灌排工程病险、“卡脖子”等问题突出。 上一轮灌区改造主要是对当时出现病险的工程进行配套改造, 仅通过灌区渠首工程改造、干渠除险整治、重要建筑物加固改造等措施, 基本解决了一批严重病险和“卡脖子”骨干工程的安全隐患, 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据统计,安徽省目前大型灌区骨干渠道完好率约为65%、 骨干渠系建筑物完好率约为55%, 中型灌区渠道完好率约为48%、 渠系建筑物完好率约为61%。工程体系不配套导致灌区输水不畅,支渠以下普遍未进行整治,支渠及配套建筑物整体状况较差,严重制约了灌区效益的发挥。

2.用水计量设施不足

目前安徽省大中型灌区新建、改建供水计量设施主要集中在灌区渠首和骨干工程,干支渠分水口计量配套率低,斗口以下基本没配套,计量手段和量测水设施不完善,难以实现按方计量。 灌区未实行终端水价,现行水价为骨干工程水价,不含支渠及以下的供水成本,末级渠系管理维护没有经费来源。 水权、水价没有细分到分水口用户,灌区实施供水设施计量改造缺乏动力,既有设备也存在运行不正常、计量不准确等问题,不具备计量收费条件,无法支撑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政策实施,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和节水型灌区建设。

3.管理体制不顺畅

目前安徽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已基本完成管理体制改革, 但是11处大型灌区仍有5 处未落实真正的管理单位,462 处中型灌区中成立管理单位的只有73 处, 其他中型灌区多依托乡镇、村、水利站等进行管理。全省大中型灌区基本实行 “统一管理,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主要骨干工程由灌区管理单位负责管理,其他干渠以下骨干工程由所在市、县(区)相关单位负责管理,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由乡村群管组织管理。 因灌区没有垂直管理权限,导致跨地区干渠上下游之间、支渠之间的统一管理、 协调与衔接存在一定难度,造成在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时出现断层。

4.工程确权划界难

由于灌区涉及的土地面积较广,存在着灌区管理范围未完成划界确权、灌区保护范围划定不明确、图纸资料不全、 工程管理范围边界桩不全、土地使用证领取率偏低等问题。同时,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时常被村民占用, 种植大量农作物。 存在部分已划界的水利工程管理范围遭到人为破坏, 部分河道与村民土地有交叉故难以办理权证手续等问题。 灌区工程确权划界工作复杂,需要国土、财政、司法等部门及乡镇配合,协调难度大,灌区管理和保护范围划界确权工作一直相对滞后。

5.信息化管理水平滞后

近年,灌区投入主要集中在工程改造建设上,信息化投入不足,建设水平滞后。 部分大型灌区仅建设了少量信息采集、通信传输、监视控制和管理应用系统,远远不能满足管理需求。 加上不同时期建设的各个信息系统相对独立,没有集成统一,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运行维护困难,灌区管理单位特别是县(区)管理单位缺乏信息化运维专业人员和经费。 “十三五”期间建设的重点中型灌区基本未安排信息化建设内容。

6.资金人才保障不足

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涉及的工程维修养护、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等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灌区经费保障比较困难,地方政府财政支持难度大。 全省灌区覆盖面较大,管护人员较少,基层水管单位中现有人员学历水平偏低, 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水利站(所)自身能力建设较弱, 地理位置偏远,工作环境较差,服务设施和手段都较为落后,水利基层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

三、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对策与思路

1.积极开展试点灌区创建工作

目前安徽全省各地灌区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地方没有大型灌区,有些地方中型灌区数量偏少,灌区水源工程包括水库、泵站、水闸等情况及管理模式也各有差异,因此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按照典型示范、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选择管理水平较高、 基础条件较好的灌区先行先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本地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工作。

2.结合灌区项目建设补齐工程短板

各灌区应结合“十四五”期间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谋划好灌区项目建设内容,对照灌区标准化、 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按照“建一处,成一处,创建一处”目标开展项目改造,同时明确灌区建设总体目标, 分阶段分工程有序推进,分步稳妥组织实施。 对灌区水源工程、骨干渠道工程、渠系建筑物、骨干排水沟及建筑物, 确定工程建设标准, 确保改造后骨干工程完好率达90%。 同时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在工程建设改造完成后逐步设置界桩界碑,确定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边界。

3.建立建设和管护经费稳定投入机制

按照“十四五”大型灌区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方案持续加大工程建设投入的同时,也要按照水利部发布的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农田水利维修养护经费稳定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考核奖补激励机制,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组织投入管理的积极性。 针对大中型灌区“两费”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建议“十四五”期间实施的大中型灌区项目,从项目建设资金中列支一定比例的经费(不少于2%)用于新建改造工程的管护。

4.加强灌区日常管护,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各灌区应结合指导意见和工程管理实际,完善工程管理养护、设施操作等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岗位培训体系,加强经常性业务培训。 按照及时检查观测、经常养护、及时维修、以防为主、防修并重的原则,重点对灌区渠道、水工建筑物进行日常巡护,根据管护年度计划和标段实际制定详实的管护工作计划,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检修, 保证渠道及建筑物行水期间安全,保证用水秩序,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质量。

5.引导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

按照“管养分离”的模式,除了发挥已有水管单位作用外,主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来解决点多面广的一般中型灌区管护。 大力引导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可以依托已有的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或泵站、水库等管理单位来组建。 针对承包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身就有管理维护水利工程需求的现实,适当给予扶持,提高其专业化服务水平,引导其在承担组织内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的同时服务周边群众。 ■

猜你喜欢

骨干管护规范化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骨干风采展示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