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乡村建设助力南芬高质量发展
2023-01-02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委副书记区长丛茂昆
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委副书记、区长 丛茂昆
本溪市南芬区地处辽东东部山区,森林覆盖率76.9%,境内河流属于典型的辽东山区性河流,自然生态资源禀赋良好。 目前,全区建成国家4A 级旅游景区2 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 个,全国旅游重点村1 个,省级旅游重点村5 个。 作为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南芬区重点治理三道河、大石河、长山河及支流水系。通过采取水系连通、清淤清障、岸坡整治、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河湖管护能力建设以及流域面内防污控污、景观人文等综合措施,恢复农村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乡村,实现全区农村水系整体提升,达到“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水污染治理和防控逐步规范、水生态恢复和保护水平稳中有升、乡村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本土水文化挖掘与展示小有所成、 创新性水管理模式基本形成、特色水经济推动作用初步呈现”的治理目标,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乡村水系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治水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水”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各地考察调研的关注点,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点。
2021 年6 月,南芬区被水利部、财政部纳入中央财政支持的2021 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名单。这是党中央、 国务院和辽宁省推进辽东地区水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大举措,是南芬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的重大民生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将彻底改善三道河、大石河、长山河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质量,对于促进辽东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芬区有23 个行政村,农村人口3.1 万人。 南芬区距离本溪城区25 km,地貌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区位、生态、资源优势优越。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越来越向往农村的自然风光、乡野情趣,越来越希望保留心中的乡愁与记忆。 乡村水系是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水系治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意义重大。
乡村水系治理是改善农村宜居环境、恢复自然生态水系的必然要求。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近年来南芬区认真贯彻“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依托奇山秀水生态资源,先后开发了“大冰沟”“大峡谷”等国家4A 级景区,2022 年获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南芬区目标是将乡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中。 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营造健康宜居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重要基础,是创造优美人居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乡村水系治理是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带动村民致富的强大驱动。一直以来,工程性缺水、结构性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始终是南芬区的基本水情,随着地区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区还存在着新增水质性缺水风险。 健康的农村河湖水系是保障农村生活供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前提条件,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 良好的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有助于打通生态和经济循环圈,改善农村河湖自然面貌,发挥生产养殖、旅游休闲等综合效益,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助推农村产业兴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乡村水系治理是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实现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保障。河湖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也是人与水相互作用的媒介,以水系为依托,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做足水文章,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深入挖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水文化基因,有助于强化地域文化元素,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明与水生态环境相融合。
乡村水系治理是补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保障农村水安全的关键举措。南芬区农村水系多属中小河流支流及末端河道,数量多,分布广,承担着农村地区的灌溉供水、行洪排涝、纳污净化等多项任务,是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密不可分的要素。 近年来,全区城镇经过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防洪能力显著提高,但人口居住相对分散的农村存在不少防洪治理建设空白区,成为区域内防洪最薄弱环节。 通过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可进一步恢复河流生态空间、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提升农村地区水安全保障能力。
二、真抓实干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积极主动争取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本项目被纳入本溪市“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在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 科学制定南芬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监督考核激励,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总指挥的项目建设指挥部, 全面统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相关工作,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成立3 个工作推进组, 具体落实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借助地区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有效合理融合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加大配套投资力度,为推进项目创造最优基础条件。
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将河道岸线生态治理、河道空间管控、乡村污水治理、河流水质改善、 河道管护与防汛应急通道建设、 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高标准农田改造与规模化经营等一并实行统一规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等多因素统一治理;在规划上实行一张蓝图,一个风格,一个目标。 着力解决涉农街道河道功能衰减、水域岸线侵占、水环境恶化等问题,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岸上岸下协同推进,把彰显“水安全、水资源、水健康、水景观、水文化”与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南芬水环境基础条件好,水生态改善投资性价比高。 连绵环绕的群山和纵横分布的水系,使区内农村人口集群定居于各河流沿岸,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良的水质为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创造了优异条件,南芬虹鳟鱼已成为中外驰名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着力恢复和提升河道功能,体现“水清、岸绿、坡稳、景美、便民”,强化生态治水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原则,追求原生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美乡村。 在工程措施上,少扰动,多保护岸坡、树木树根,少干预,尽量自我修复,增强亲水性。 在建筑材料选择上,尽量选择南芬本地的青云石、花岗岩等特色石材。 在工程技术上,因势利导,注重考虑工程建设与周边生产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因地制宜,示范引领。遵从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原则、范围,结合南芬区思山岭街道、下马塘街道实际情况及其现代农业规划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工程措施,尽量保持河道形态自然化,做到整治一片、见效一片,“一点一策、一工程一景点”,起到示范作用。结合水文化载体建设,打造细河生态主题公园,进行文化艺术性展示,凸显本土化、历史化和传承性。 采取便民亲水、保护水文化遗产、传承民俗文化等措施, 将河湖建成传承地方民俗风情的新景点、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的新载体,提升农村河湖水系的品位。
创新机制,强化管护。全面落实河长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村民主体作用,落实农村河湖管护主体和责任,保证整治成效的持续性。 为确保水美乡村项目建得好、管得住、常态发挥效益,我们积极推行流域性的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基层服务体系完善的长效管理网格,建立利益共享理念。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本级财力每年至少出资700 万元对项目区16 个村的污水处理、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河道管理引进第三方管理。 顺应沿河旅游公司、民宿经营者对优质水环境的企盼,如城外鱼庄、鲟常渔家等,创新分河段由社会资本、沿河企业人员参与管理,分享因水产生的水经济模式。
三、制定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整治目标任务
本次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将于2022 年年底完成目标任务,我们总结经验,以此为起点,将继续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提高政治站位。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人民至上。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严格抓好项目质量。 以区域为单元,以河流为脉络,立足水利,服务乡村。 以水系润泽乡村品质,以乡村治理改善河流生态,涓涓细流反馈美丽南芬乡村,实现南芬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的总体建设目标。
切实抓细抓长。严格落实河长工作责任,强化日常巡河与执法监督,常态化规范化抓好河湖“清四乱”工作,严厉打击破坏河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守好水生态安全底线,实现南芬河流长治久清、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资金筹措机制,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地筹措资金,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探索建立考核机制,落实责任,制定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