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福建全域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条件、现状及趋势

2023-01-02赵莹李宝轩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全域福建

赵莹,李宝轩

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定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打造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的新理念[1]。该理念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生态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既涉及旅游业中的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娱乐业、商贸业等,又涉及国民经济中其他物质资料、非物质资料生产领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便于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延伸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十三五”时期以来,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按照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福建省明确提出创新旅游业态、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强省的建设目标。基于此,相关主体着重完善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产业跨越式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持续释放出强大的新动能、新活力。

一、福建全域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条件

(一)经济条件

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对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快速崛起的经济大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据统计,2020年全省GDP总量43 904亿元,高居全国第七位;人均GDP实现11.05万元(全国第四);人均可支配收入37 202元,比上年增长4.5%。[2]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出游能力持续增强,在多方引导下,跨业态、高品质生态旅游消费渐成时尚。此外,福建经济发达对境外生态旅游市场开拓十分有利,随着市场开发推介力度加大,游客对其认知度和接受度提升,跨领域生态旅游消费热情高涨。调查资料显示,在疫情防控特殊形势下,2021年第一季度福建接待国内游客9 731万人次,比2020年同期增长164%;实现旅游总收入1 091亿元,同比增长154%[3]。其中,全域生态旅游多元发力,地铁游、园区游等特色产品异军突起,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消费潜力,特别是一日游游客人数激增,在假日期间全省接待游客中占比超七成,生态旅游游客总量、消费总额、人均花费显著增长,为产业创新融合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经济环境好,生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游览娱乐设施、接待设施日臻完善,新产品设计开发、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地形象塑造等方面的旅游投入也得到有力保证。

(二)规划与政策条件

1.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大省,福建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扶持的省份。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总体布局高度后,2014年,国务院批准福建为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鼓励其大力推进森林旅游等绿色旅游产业发展。2016年,《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发改社会〔2016〕1831号)进一步明确福建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总体布局、任务,着重指出要打造东部平原丘陵生态旅游区,构建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大金湖、湄洲岛、武夷山、泰宁、清源山、屏南白水洋、鼓岭、东山岛8个重点生态旅游地,培育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打造东南沿海风景道和华东世界遗产风景道[4]。根据十九大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2018〕1号)强调创建福建生态旅游示范村镇,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同年,《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发改农经〔2018〕124号)指出应健全生态旅游机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监管促规范,推进产业深度融合。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2019〕1号)再次强调发挥福建乡村生态优势,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康养、文化体验等产业。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充分发挥福建农业生态屏障等功能,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配套设施[5]。2021年4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旅政法发〔2021〕40号)指出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塑文旅发展新优势。在发展目标中,特别强调加大对赣闽粤支持力度,弘扬红色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休闲等特色旅游地。

2.地方规划及政策环境日渐完善

在省级层面,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一系列规划、政策措施先后出台:2014年福建旅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闽政办〔2014〕48号)指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旅游业作用,实现“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而明确了提升生态旅游精品、制定生态旅游标准规范、开展标准化试点等重点任务。201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5〕23号)提出加快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强调要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蓝色、绿色生态旅游带,构建福州、厦门、武夷山三大旅游核心,建设闽东北山海画廊旅游区、闽西南滨海文化度假区、闽西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强化生态旅游项目支撑;深化产业融合发展[6]。2016年,《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闽政办〔2016〕34号)指出要加快全域生态旅游省和全国生态旅游先行区建设,实现产业规模与结构、产品体系、品牌形象全面升级。此外,规划描绘出全省“三带三核四片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布局蓝图;部署了壮大产业龙头、升级产品体系、塑“清新福建”品牌、全面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旅游改革、优化消费环境、打造人才高地等重点任务;阐明了实施保障措施[7]。2018年6月,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的实施方案》(闽政办〔2018〕52号),方案从全面创新工作机制、发展规划全域覆盖、全域构建产品体系、全域配套发展要素、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全方位推进品牌营销、全省联动治理市场、全域保护旅游资源、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九个方面[8],提出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2021年9月,围绕“文化强省+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目标,福建“十四五”文旅改革发展规划(闽政办〔2021〕45号)确定了文旅发展八大具体目标与九项重点任务。着重指出要打造全产业链产品体系,培育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全域生态旅游升级。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福建各地也积极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厦门市、连江县、上杭县为代表,各示范市县纷纷出台生态旅游建设具体方案。以上这些规划、政策措施都为福建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区位及交通条件

福建北靠以江浙沪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南邻由粤港澳组成的珠江三角洲,西北与江西省接界,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连接东南亚、东北亚旅游区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明显,国内外旅游客源充足,游客品味较高,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潜力巨大。其次,海陆空立体化大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并日趋完善。福建已有6座机场(厦门高崎机场、福州长乐机场、泉州晋江机场、武夷山机场、三明沙县机场、连城冠豸山机场),还将规划建设7座新机场;省内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超230个,可以靠泊世界各类邮轮、集装箱船、散货船。目前,全省航空、港口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游客和货物的运输量大幅度增长。此外,截至2020年底,福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6 000公里,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各省第三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9];普通公路突破11万公里,全省所有县城都连接了高等级普通公路,乡村通达性持续提升,已经实现“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景区景点交通也更便捷;同时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在内部交通上,率先在全国建成市市通高铁闭环交通格局,把省内重要的山海旅游地串联起来,开创了全国先河,取得了突出成效。交通条件优越,互联互通的枢纽功能和旅游可进入性增强,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福建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二、福建全域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现状

(一)生态旅游与农业的融合

近几年,福建生态农业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全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共9个,乡村旅游点和旅游村镇1 000多家,已建成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寿山村、云霄县东厦镇佳洲村、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等20个最美休闲乡村,休闲农业投资总额360亿元左右,就业人数近60万人,接待休闲游客达2 0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约80亿元[10]。2021年4月,福建7县市获“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称号,总量居全国第三;11月,8个乡村入选“2021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27个乡村通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监测(2010—2017)。目前,省内各地正积极打造观光农业园、观光花果园、教育农园、生态农庄、农家乐、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特色农业休闲园区,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实施,大力培育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重点建设福州市云中部落休闲农场、惠安县惠女风情园、上杭县湖洋镇文光村百果园等37家省级示范点,树立起生态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其中,以“鱼米花果之乡”著称的漳州市极具代表性。当前,利用本地特色农业花果资源,依靠文化、科技创新引领,漳州市加快推进东南花都(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传统景区转型升级,深度开发龙海九湖—漳浦长桥花卉走廊、凤凰山荔枝海、九湖镇百花村、圆山水仙花田、天宝香蕉林等专项景点,强化“水仙之乡、花果大市”旅游品牌形象;同时以海峡两岸农业高科技园区为示范,建立十几个国内先进农业科技示范区和一批农业示范基地,利用农业、农村景观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

(二)生态旅游与林业的融合

福建是中国最“绿”省份,林业资源优势突出,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各地大力推进森林旅游景区、森林人家—村庄—城镇、森林通道建设,清新福建森林生态旅游成绩斐然:第一,福建已建成1个国家公园、155个森林公园、39个自然保护区、53个风景名胜区、25个地质公园和8个湿地公园[11],因集森林休闲、体育运动、自然与生态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这些景区成为森林旅游重要目的地,尤其是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成为绿色旅游引领者。当前,许多景区先后启动提升改造工程,景区设施更加完善;智慧化水平持续提高;以森林养生为重点发展方向,产品体系日益丰富;旅游满意度增强。第二,“森林人家”发轫于福建,因其设计理念独特,自创立以来受到人们追捧,现正在全国推广。而作为发源地,经过10余年的建设发展,森林人家已成为福建乡村旅游知名品牌。2019年全省601家森林人家共接待1 200万游客,旅游收入高达6.6亿元,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此外,福建九市一区均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县(市)全部晋级省级森林城市,现有国家森林乡村173个、省级森林村庄300个[12]。第三,近期,福建加快实施“百园千道”生态共享工程(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是主要抓手);着重打造森林旅游特色县(市)和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推进精品工程建设;不断强化森林人家等级评定与规范管理,促品质、服务提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交叉铺开、阵容强大的全域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已形成。在客源市场规模和旅游收入方面,森林生态游人数占福建游总人数50%左右,收入约占28%;从各地情况看,泉州、福州、南平三市接待森林生态游游客人数最多,收入也最高,位列全省前三[13]。

(三)生态旅游与工业的融合

依托本省特色工业企业资源,福建率先在全国推出以观光工厂旅游为主的生态旅游新业态,2018年底,已有观光工厂71家,涉及食品、烟酒茶、服装、家具、陶瓷、玉石、雕刻等多个行业。这些观光工厂拥有厂房、场地等适宜发展生态工业旅游的硬件设施,又有一定接待能力,参观游览区、休闲娱乐区等具有观光游览、体验、产业教育价值,能满足游客特定需求,旅游参与度持续提升。例如:德化一些传统陶瓷制造企业已转型为文化旅游观光地和旅游消费体验地,游客对其推出的生态主题活动偏好度越来越明显;以八马红星茶场、观光工厂、铁观音茶庄园为载体,游客乐于在安溪龙门镇八马休闲文化园感受自然、自在的生态旅游魅力;漳州青蛙王子日化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童话王国主题观光工厂,构建文化宣传、观光体验、休闲娱乐、购物、动漫五大功能区,开发科普、文化、生态环保教育等方面的产品,增加生产制作、手工DIY等体验性项目和实践课程,深受儿童及家庭游客欢迎;厦门古龙酱文化园推出多种体验项目,让游客了解传统技艺、感受制酱乐趣,成为游客热捧旅游景点。2019年1月,福建正式公布第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名单,泉州、漳州、宁德、莆田、福州、厦门、三明、南平37家企业上榜,其中,泉州入选企业总数居全省第一(13家)[14]。至2021年2月,16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包括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片仔癀)。结合创建目标任务,这些基地正着力发展观光工厂、工业遗产和博物馆、研学科普、文创等工业生态旅游模式,竞争力与美誉度不断提升,工业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凸显。

(四)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业的融合

作为海洋旅游资源大省,海洋旅游业一直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本质上,海洋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绿色幸福产业。基于此,新时期遵循“生态优先、全域旅游”原则,助力海洋生态旅游业发展,打造生态美海洋旅游强省成为当务之急。十三五以来,福建以海丝文化为纽带,整合福莆宁、厦漳泉、平潭等滨海城市(区)海洋旅游资源,强化区域协作,努力构建蓝色海丝生态旅游带。在用地用海、旅游便利化等政策支持下,各滨海城市又进一步加快海洋生态旅游业发展:一是创建仙游、惠安、东山、同安等涉海“生态旅游品牌县”。二是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重点开发坛南湾、三都澳、围头湾、崇武、翡翠湾、东冲半岛和平海湾,加强宁德、福州鼓岭、仙游等地的山区与滨海联动,打造国家级、省级生态休闲度假区,促福建全域生态旅游迈上新台阶。三是以休闲渔村、主题园、建筑遗址、海滨度假游憩型景区等为载体,培育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四是促生态旅游与滨海观光、休闲度假、美食游、商贸游、康养游、节事游、科普考察游融合,创新滨海生态观光、体验、教育类旅游产品。五是坚持生态引领,推动海洋、海岛旅游健康发展。尤其注重促邮轮游艇体验与生态休闲并重发展;全面建设生态旅游岛,打造平潭岛、东山岛、琅岐岛三大国际生态旅游岛,丰富“原生态”海岛游产品供给。随着产业融合度提高,福建生态海洋旅游吸引力日渐增强。

(五)生态旅游与体育产业的融合

1.以厦门、东山、连城为代表的“目的地+生态旅游+赛事”模式

首先,依托“世界最美马拉松赛道”,厦门致力于打造最专业、体验感最强赛事,完善厦马“赛事+”,成就厦马“品牌+”。当前,根据各类体育赛事要求,厦门正着力建设环东海域滨海游文体产业带,环东海域已经是举办高水平帆船、拳击等体育赛事的主要区域。其次,近几年,东山以生态环岛路为纽带,串联全岛主要景区、园区、基地、民众聚集区,吸引国内外各类体育活动进驻,成功举办了多届国际风筝冲浪公开赛、马拉松赛、自行车邀请赛等赛事,富美新东山美誉度持续提升。再次,“中国骑都”连城以环冠豸山、环县城为中心,打造15条精品骑游路线,推出延伸融合各乡镇(村)、各景区景点的骑游赛事活动,其中环冠豸山自行车大赛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目前,连城共开展自行车大赛、攀岩挑战赛、悬崖跳水赛等11项重大体育赛事,“生态+赛事”旅游发展模式不断拓宽。因赛事虹吸效应明显(如2020年“厦马”带来综合经济效益约6.53亿元[15]),现今省内各地积极复制推广,已成为福建生态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支撑。

2.以宁德为代表的“目的地+特色生态旅游+体育”模式

宁德现有生态体育旅游特色乡镇近20个,各乡镇正积极打造一地一品牌,引领整个区域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此外,代表性旅游地——屏南,利用十几个国家级古村落的茶盐古道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约180公里的徒步旅游;“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白水洋·鸳鸯溪景区亦因地制宜,开发了一批不可复制的户外体育活动,带动年收入近1.5亿元。

3.“生态旅游功能区+综合性体育运动”模式

永泰全力打造清凉国际运动健康小镇,开发综合性体育项目;泰宁也以体育小镇为平台,努力培育多种类山地户外和水上运动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安溪志闽、长泰马洋溪等生态旅游区则着力发展全民户外运动健身事业,所运营的野外生存、匹特博、CS、高空体验等体育项目备受游客青睐。至2021年3月,福建已有42家功能区获评省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16]。

(六)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的融合

1.三明市

作为福建最绿城市,三明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目标后,围绕“中国绿都、最氧三明”主题形象,注重高位推动、宣传引导、政策拉动、试点探索、项目孵化,培育森林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取得了较好的前期效果。泰宁境元森林康养基地、泰宁耕读李家森林康养小镇、大田梦幻桃源康养基地、沙县马岩山庄等都已成为“美丽健康福建旅游”标杆。2019年,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确定三明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泰宁为试点县、将乐高唐镇为试点乡(镇)、大田桃源最氧睡眠小镇为试点单位、清流绿野乡居为中国森林康养人家[17],区域森林康养旅游业影响力再次扩大。另一方面,近年来,以尤溪“侠天下”为主的旅游区积极开展多种健康养生文化体验活动,掀起了康养旅游新热潮,特别是2020年推出的“尤溪侠客行”康养项目激发了游客疫后武侠游热情。

2.龙岩市

龙岩生态环境质量优,围绕养生度假主题,冠豸山、梁野山等景区着力建设集田园、山林养生区和综合服务区为一体的康养休闲基地,重点开发适合中老年人的温泉、美食、中药康养旅游产品,加上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竞争优势,龙岩生态康养旅游业持续壮大,“全国健康养老胜地”形象更深入人心。

3.南平市

南平高规格、大手笔打造全国智慧康养示范区、海西智慧养老基地、朱子文化体验圣地(大武夷圈)和闽北美丽乡村典范[18],生态康养旅游新模式、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2017年平潭综合实验区被确认为国家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018年厦门青礁慈济宫和漳州片仔癀产业博览园入选国家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名单;2020年福建4地5单位获批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截至2021年初,福建已成功培育省级养生旅游休闲基地66家。按照建设要求,近期这些基地加强规范经营,生态康养旅游产品丰富度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三、福建全域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努力,福建全域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经验日渐丰富,但由于规律性认识不足,产业深度融合仍面临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有限,合理的专项规划缺乏,政策拉动力较弱,监管与服务水平不高,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效益偏低;二是企业市场主体活力整体不强,跨领域开发能力有限,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全季产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难以持续激发新动能;三是人才队伍规模小,结构性矛盾明显,特别是“高精尖缺”人才不足,产业跨界创新发展基础薄弱。有鉴于此,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石,重点从政府、企业、人才支撑层面着手,促产业向宽领域、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应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充分利用福建经济发达、旅游可进入性强等优势,以目的地为核心,推动生态旅游要素全域、立体配套,促功能区互补发展,打造全产业链的同时,扎实提升生态旅游服务民生能力,不断优化目的地环境,完善标准化、现代化生态设施,健全生态化服务体系,形成生态旅游产业融合成果全民共享局面。此外,在国家强力引导下,需创新投资、金融财税、用地用海、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着重加大与产业融合功能区建设、跨界项目培育、融合型产品研发等相关的专项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动精准政策落地落实,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另外,要健全关联性管理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常态化、规范化运营监管,完善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重点打造高质量管理性、基础性、市场性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效能,助推产业融合效应最大化。

(二)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

应致力于外引内培,突出跨业态实力型企业、骨干龙头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促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构建企业协同发展大格局,培育优势企业集群,创新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促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着重依靠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生态旅游+”效能,鼓励企业以游客消费偏好为导向,按照产品差异化原则,优化农业生态旅游、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服务业产品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全方位、立体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多元化、多样化、全季全时产品体系,不断提升供给水平,持续激发各类旅游客源市场主体活力。尤其应注意强化不同主体核心利益,结合产品定位,充分发挥文化、科技等软实力,加快“红、蓝、绿”融合型生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全力提高产品层次和附加值;全面融入新时代元素,做大做强淡季供给,扩展消费空间;创新“全链条+沉浸式”旅游体验模式,丰富体验形式,提升体验层次,增强“生态旅游+”产品吸引力,促进旅游消费,实现全域生态旅游效能更大化。

(三)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全域旅游时代,人才是推动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一资源,特别是在生态旅游新资源整合、新业态培育、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共拓过程中,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对此,要结合现阶段对专业化、知识化、国际化人才需求较大的特点,树立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新人才观,以统筹推进管理型、专业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按照服务产业发展、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旅”战略,积极构建数量更大、素质显著提升、结构更优化的现代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一是注重编制各类人才发展规划,认真落实细化政策措施,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做好人才引进、培养、互通、互助工作,不断扩大人才总量,合理配置、人尽其用。二是打造高度适应“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人才类型体系、层次体系,重点聚焦中高端人才短板,多措并举,吸引高层次人才;依托科研院所、高校,有效整合中介组织、企业、社会团体、社区等力量,开拓专业人才培养新领域;加强在职培训,培育高素养、高技能基层实用型人才,全面优化人才结构。三是从资金、组织领导、监督等方面着手,持续完善人才管理与提升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素质能力,促人才供需无缝化,为生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福建全域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是适应大众旅游时代新趋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消费新活力的关键,是实现“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强省、建设美丽新福建”的务实举措。经过长期努力,福建生态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条件日渐成熟,经验日益丰富,未来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应抓住有利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旅游+”战略,创新绿色旅游发展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完善人才体系,紧密围绕新时期民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品质化生态旅游消费需求,加强绿色开发,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推进绿色消费,全力促进生态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全域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那个梦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福建艺术战“疫”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