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3-01-01李霞林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高职教育立德树人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各方对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不够重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更新理念,创新教师合作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以更好更快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教学效果,高规格完成“三全育人”教学任务。

关键词:思政教学;高职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81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它要求将“立德树人”渗透到知识传授、技能操作和社会活动的全程,讲究内化所学的德育元素,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应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科技和价值观是联系在一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均涉及伦理价值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切成功的基础,所有的挑战最终都指向“人”这个共同要素。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这就是告诉我们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但是还必须以德为先,“德”永远居于第一位。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课承担。但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无法替代其他各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育人作用,更无法替代其他各类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为,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还需要全部课程同时发力、同向发力方能达成。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具体到专业教学中,则需要深度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与技能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渗透、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发挥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我们既要提高思政教学的责任意识,更要努力提升各自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实力。

2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问题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广大师生认识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重要抓手和主渠道,提供了坚实的育人理念和理论依据。

但是,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思政专职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知识来完成,由于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时占比较少、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空洞乏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思政教育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2.1学校和教师对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思政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实践轻思想的现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专业知识和教授和专业技能的打造,而学生“成人”方面的价值引导却被严重忽略。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先成人后成才,是人才形成的客观规律。这种主流价值观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长期“无为”,造成了思政课与专业课育人“孤岛”现象,无法实现不同课程协同育人效应。

2.2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近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这支队伍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培训进修机会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待提高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受政策、编制等因素制约,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配备普遍不足,一些教师除了本身教育理念和思政理论水平有待提升,还存在缺少新思维、新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偏弱,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等问题。思政教育远没有形成既有影响力又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阵地。另外,专业课教师长期基本只注重在专业领域开展教学和科研,但对思政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显然较少关注,对在专业课中如何加入思政教育内容鲜有突破。

2.3学生思政意识薄弱、理想信念缺失

多年以来学校、社会和家长都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教师在平时的专业教学、实践实训活动中也未认真渗透思政元素,学校和社会思政育人的氛围缺失,使得学生也不重视思政学习,导致思政意识薄弱。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和构成较复杂、学习基础偏弱,一方面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了解我国社会传统、文化和历史特色,更不懂得从特定历史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解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大部分心理脆弱和敏感,容易偏激,集体和大局意识淡薄,缺乏自律和责任意识,导致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浅淡。

2.4相关评价机制不利于思政教学推进

一直以来,不管是对思政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评价,思政教学效果似乎无关紧要。很多时候,教师最大的“政绩”不是教学成绩,而是科研成绩。尤其是职称评价体系,老师只需要做好科研工作,多发表论文和进行项目研究,就可以上职称,至于教学效果如何,却没那么重要。这体现在职称评审标准方面,主要依据还是科研成果,而且规定了很详细且量化的指标,如核心期刊至少几篇、论著多少字、什么级别的立项和成果等。教学方面虽然也有规定,但既笼统又缺乏可操作性,基本只要教学工作量满足要求即可,而教学能力高低和效果如何对教师职称评定几乎没什么影响。在这样一种重科研轻教学评价机制下,老师必然会将精力大量投入科研项目中,而是否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就只能寄希望于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了。考核内容走偏使得教师工作重点偏向科研而无心精进教学技能,必然導致教师对考核结果的低重视程度。

3打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新局面

3.1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提升教师自身思政素质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作为施教者,责任是培养人、塑造人,所谓立德树人。要承担起该责任,教师不仅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表达同样的观点:“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人格魅力体现为高尚的师德、深厚的学识、练达的人情、优雅的举止、儒雅的谈吐等,教师的这些人格魅力会通过教学实施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海伦·凯乐的成功除了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还得益于她的家庭教师沙莉文耐心细致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古语有云:“千金易得,良师难求。”人生最大的幸事,莫过于得良师,遇良人,择良友。一个人所受教育,从启蒙开始,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只有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培养出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学生才能受益、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民族才有希望。

3.2利用大数据平台从内容到形式改进思政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的目标不仅在于当下的知识学习与历史感受,更在于价值观上的持续改造。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

中国教育新闻网在谈到课程思政成效如何评价时,主张既要关注学生获得感方面的理性维度,也要关注发展持续性方面的实践维度。学生获得感方面的理性维度层面主要是从学生实实在在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考察,而评价持续性的实践维度层面,则要从学生价值观的长远改造进行考察。

为发挥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促进教师积极投身思政教学改革洪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必须纳入思政教学元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可以为构建高质量的多元评价体系提供突破和支持。科学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可以运用大数据来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透明度和精准性。为改进以前评价体系中主观随意性大、缺乏客观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等问题,可以利用大数据多样化、量大、真实、精准、价值性等特点,实现教育教学全程检测和多层级评价,挖掘零散和复杂数据中存在的价值信息,找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总结规律,形成改进思政教学和完善教学研究的科学依据。对所收集数据的经过深度提取和分析,可以形成有价值信息,应用于开展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

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多维度评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3.3协同作战,打造鲜活的思政教学模式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互动交流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在1901年至1982年间,先后共有25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从而成为各国莘莘学子向往的“圣地”。卡文迪许实验室之所以能出现这么多的优秀人才,就是因为这里的科学家倡导并养成了密切合作的风气,打破了“文人相轻”怪圈,“共生效应”在其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合作交流应当成为教师学习成长的常态需求和方法,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教学已经不限于课堂、教室、教材和学校等范围和资源了,而且很多问题可能还没有标准答案,教师一言堂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要打造鲜活、有趣、有效和有用的教学模式,教师纯靠单打独斗已经不能应付,还需要彼此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借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提升、共同进步。只有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相互交流合作,才能激发出全面育人合力,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其价值引领和素质培养,实现不同课程协同育人效应,完成课程育人的本质回归。

百年树人,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思政教育在育德和教学生成人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全方位启动时间尚短、痼疾较重,师资力量较薄弱、教育观念更新慢、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不一而足。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各方共同努力和协同奋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教学效果,高规格完成“三全育人”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EB/OL].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86409.html.

[2]吴友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新亮点[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02):29-30.

[3]汪增相.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10(5):83-85.

[4]韩蕊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2021,(10):22-23.

[5]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百度文库[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580e903cf2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7.html.

[6]冯淑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理论逻辑[EB/OL].https://www.sohu.com/a/544546708_121372077.

[7]张璐,张龙.课程思政成效如何评价[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06/03/34897337.html.2021-06-03.

作者簡介:李霞林,女,硕士,副教授,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高职教育立德树人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