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2022-12-31方文明朱文颖
方文明,朱文颖
(1.华南农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2.华南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由新科技革命和“去意识形态化”的媒体传播途径,渗透资本主义文化思想,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权威受到削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大学生接触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塑造时期,各种思潮极易影响其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凝聚力建设,对于固本铸魂、补足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具有重要意义。
融媒体的概念源于“媒体融合”,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有机融合,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媒体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必争之地,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在媒体领域更具尖锐性和复杂性。融媒体是高校各种思潮传播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认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李瑶等探讨了融媒体时期高校宣传工作的转变[2],印璇研究了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态[3],张洁钰、廖小琴总结了融媒体时代青年意识形态认同形塑的方法与机制[4]。推进高校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在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融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以实证依据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供对策建议。
本文选取广东省7 所高校(含本科和高职院校)1397 名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的方式开展抽样调查。从抽样调查的性别来看,男性737人,占52.75%,女性660 人,占47.24% ;从受教育程度划分,大专生183 人,占13.1%,本科生人1071 人,占76.66% ;研究生143 人,占10.24%。从政治面貌划分,中共党员413 人,占29.56% ;共青团员915 人,占65.5% ;群众69 人,占4.94%。从所学专业上划分,理工农医类884 人,占63.28% ;人文社科类331 人,占23.69% ;其他182 人,占13.03%。从家庭区域划分,城市589 人,占42.16% ;乡镇371 人,占26.56% ;农村437 人,占31.28%。调查对象覆盖面较为全面,具有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调查情况。问卷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现状、高校融媒体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
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基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行解构,可以从哲学、道德、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四个范畴维度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行塑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分四个方面检验融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即哲学观点上的理论认同,道德观念上的价值认同,政治法律上的制度认同和文化范畴上的文化认同。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模型建立
本部分关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的影响因素。当问卷提供的选项是有序递进的关系,而数据又不呈连续型,即数据结构为离散型变量,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分类变量或离散变量中,一些变量在测量层次上被分为相对次序(或有自然的排序)的不同类别,但并不连续,这类变量称之为定序变量(Ordinal variable),其对应的数据称之为排序数据(Ordered data)。考虑扰动项服从逻辑分布的情况,我们将采用Ordered Probit 模型或Ordered Logit 模型来检验其影响因素。
(二)变量选取(见表1)
表1 变量名称、代码及基本统计结果
1.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情况。具体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验证,包括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认同、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对中国社会制度适宜性的认同以及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情况的认知,突显以大学生为主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设0 为“低认同度”,4 为“高认同度”。
2.关键自变量。本文的关键自变量是大学生融媒体使用频率。其中包括在手机APP、电脑网页等网络媒体上浏览国家政治新闻等信息的频率,在电视、报刊、图书、公告等传统媒体上浏览国家政治新闻等信息的频率,获得信息渠道是否包含主流媒体等方面,设0 为“低频率”使用,4 为“高频率”使用。
3.控制变量。本文控制了大学生性别、学历层次、专业类别、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民族等其他变量,这些因素有可能会对实证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本次调查所要研究的变量;引用以上控制变量,目的是将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控制好,弄清融媒体使用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果关系。
三、研究结果
通过表2 回归结果对比发现,融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正影响大于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这说明融媒体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上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更有成效。在内容上,融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整合性和丰富性。融媒体将各类媒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发挥着“中央厨房”的作用,把新媒体的大数据内容和传统媒体的权威解读相结合,极大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壮大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力量,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使融媒体传播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载体上,融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便捷性和交互性。融媒体既保留了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也为随时随地的“数字阅读”提供载体,将文字、数据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可视化的形式呈现,以更直观的方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场域,为主流意识形态全方位立体传播提供条件,使大学生接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点更为便捷。在接受各类媒体传播的同时,受众可以进行发声和交流,使观念传播从单向的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信息交互增强了大学生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学习讨论的主动性;在效度上,融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实效性。融媒体兼具新媒体的“时”和传统媒体的“实”,在实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深度解读,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及时、准确信息的需求,融合各方面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传播媒介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上的成效。
表2 大学生思想教育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数据分析以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检验融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理论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前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的思想观念体系。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究其根本,要从世界观的塑造入手,增强其对社会主义哲学思想的认同,细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学习和认同。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的思维取向,具有导向作用。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其核心是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发挥价值观教育引导、熏陶宣传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外化为认同自觉。制度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石。社会制度是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的社会规范体系。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下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对社会现状的适宜性,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文化是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在内的社会意识的形式。西方国家企图以文化入侵的方式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从而达到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的目的。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是关键。
表2 反映了各影响因素分别对4 种意识形态认同情况的影响。融媒体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认同、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对中国社会制度适宜性的认同以及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情况的认知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即接触融媒体频率越高,则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制度和文化认同越强。融媒体内容上的整合性和载体上的交互性,使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改变,意识形态话语方式也相应发生改变,出现大众化、网络化叙事风格。“老话新说”更加贴近大学生的言语表达和接受方式,增强了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和信服力,通过新的叙述方式让社会主义哲学思想根植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筑牢思想根基,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融媒体在效度上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使通过各类媒介所传播的社会消息及时、有效地反映出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果,在时事政治的学习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
四、讨论与建议
(一)发挥融媒体“活化”理论的作用,深化社会主义本质认同
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融媒体能够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认同。传统理论教育的宣教式教学和单项灌输使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受到局限。融媒体资源丰富、素材充足,融媒体的运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活”起来,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使理论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利用融媒体瞄准大学生理论学习的需求点和兴奋点,融合音频、图像、视频等多样新型元素使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活泼”,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理论学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增强理论自信、强化理论认同的过程中形成“理论共鸣”,潜移默化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自觉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把学理论悟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5],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到达一定程度的理论积淀在实践中外化为行动养成,主动把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用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转变为对理论学习的渴望,由此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链,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在理论学习与理论实践的过程中,在融媒体平台分享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形成与媒介中其他大学生的交互,以融媒体为平台,通过循环往复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
(二)发挥融媒体“成风化人”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
当前,多元文化交织,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西方经济、科技、文化在传播方面占据优势,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反渗透斗争依然严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精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具有引领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凝聚社会精神力量的作用,既能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自觉批判错误价值观念,又能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形成社会共识[6],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融媒体深度融合了各类媒体在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优势,能够满足大学生多种接收终端的需求体验,发挥融媒体的多重刺激功能,同时,融媒体以其鲜活的媒体语言和媒体形态,更加贴近大学生,在话语上和情感上更容易与大学生产生共鸣。让核心价值观在无形中说话,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熏陶着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全方面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自然而然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思想中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树立不仅能够让大学生自觉抵御网络上的不良思潮,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更能够从“虚”到“实”,在内心认同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转化为生动的道德实践,做到“知”与“行”的相互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7]。
(三)发挥融媒体内容的创新性,以高效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旗帜上的差异,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在性质上的差异。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但西方企图干扰国家治理,鼓吹西方制度的优越性,照搬西方制度、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8]。融媒体不仅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上澄清和批驳抹黑我国国家制度的不实之词,更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汇聚一体,反映社会发展的新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果,更加鲜明地讲述中国故事,从传播渠道上加快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进程,通过中国实践和中国故事升华中国理论,即通过融媒体激发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衍生出对社会制度的政治认同[9]。融媒体的正向传播,能够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大学生通过关注时事政治更加直白地认知和理解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中国国情的优越性。在接受各类主流新闻时将时事新闻内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和定型的理解,能够增加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更加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明确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的因果逻辑。通过融媒体平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在新的“舞台”上展现中国魅力,使大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语言思维、话语语境和叙述方式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的同时,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深入、更持久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通过各类媒介渠道接续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四)发挥融媒体“意见领袖”的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融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渗透的实质,依然是“主义”之争、“制度”之争和“价值观”之争。西方势力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文化渗透,在文化产物中融入西方文化符号、价值观,并通过舆论中的“意见领袖”“网络公知”散播不实言论,对国人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入侵。大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塑造期,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左右,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融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文化,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明确我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势,紧扣时代的脉搏,心系国家命运。要发挥融媒体“意见领袖”的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以生动形象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讲述中国的发展变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更具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熔铸和传播中国的核心价值[10],使大学生在了解国情社情中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基础上,正确认识作为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坚决抵制错误思想,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定力,提高对不同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引导大学生争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