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GnRH-a 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2022-12-31石佳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5期
关键词:腺肌病月经周期激动剂

石佳

子宫腺肌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痛经、月经量过多、不孕等,对患者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近些年,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生育次数的减少、剖宫产数量的增加等,子宫腺肌病发病率不断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需求度越来越高。以往临床常采用药物或切除子宫等方式进行治疗,但前者容易复发,后者对患者伤害较大,患者接受度较低。深入研究发现,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效果显著,对病灶切除理想,为避免病情复发,还需要进行联合用药[1-3]。基于此,本文探讨对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诊疗的198 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 组与B 组,每组99 例。A 组年龄27~47 岁,平均年龄(36.33±4.39)岁;B 组年龄26~47 岁,平均年龄(36.00±4.3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对研究内容均知晓并同意;②出现不同程度月经量增加,还伴有痛经、子宫增大情况等。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患者;存在严重盆腔粘连和内科疾病患者;手术禁忌证患者。

1.2方法

1.2.1B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腹部穿刺,常规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气腹;检查患者盆腹腔情况,仔细查看子宫体积、病灶所在位置,以及四周组织粘连情况。若患者存在粘连,可以用PK 刀将粘连组织进行分离,并向子宫肌层注射垂体后叶素;在环绕子宫腺肌病病灶凸起的位置利用电钩将子宫壁切开,直至病灶边缘,利用单极电钩尽量切除病灶。在腹腔镜下检查病灶切除干净与否,若患者子宫体积正常,且创伤面组织弹性较好,肉眼不会看到明显病灶,即为切除干净。用V-Lock 线缝合浆肌层,内翻包埋埋缝浆肌层,有利于子宫的重新形成。若在手术中发现患者合并子宫肌瘤,还需要同步开展子宫肌瘤剥离手术。

1.2.2A组在B 组基础上加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注射用绒促性素(宁波人健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020)治疗。术后第1 个月开始月经的第1 天,在肚脐眼腹部下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3.6 mg/次,每间隔28 d 注射1 次,依据患者子宫恢复情况决定治疗时间。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子宫体积、血红蛋白水平、月经周期、月经量。②比较两组术后痛经程度,以患者自述进行评分,其中无疼痛为0 分,轻微疼痛为1~2 分,中度疼痛为3 分,重度疼痛为4 分。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食欲不振、月经延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子宫体积、血红蛋白水平、月经周期及月经量对比 A 组子宫体积(133.55±6.55)cm3小于B 组的(257.50±7.58)cm3,血红蛋白(116.62±6.90)g/L 高于B 组的(90.50±5.82)g/L,月经周期(29.55±3.03)d 长于B 组的(27.82±4.36)d,月经量(68.25±4.13)ml 少于B 组的(106.62±6.0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子宫体积、血红蛋白水平、月经周期及月经量对比()

表1 两组子宫体积、血红蛋白水平、月经周期及月经量对比()

注:与B 组比较,aP<0.05

2.2两组术后痛经程度对比 A 组术后痛经程度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痛经程度对比[n(%)]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A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3%,低于B 组的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是因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到子宫肌层内,肌层内部出现周期性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增生,进而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病变。目前临床对子宫腺肌病的具体发病原因还未得到统一结论,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子宫切除手术,但该项手术仅适合年龄大,且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临床应用受限。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对胃肠道等脏器影响较小、术后患者更容易恢复等优势。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其已经成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方法[4,5]。

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依旧不能完全根除病灶,无法改变子宫腺肌病复发的生理基础,只能缩小或缓解患者病情,需要联用药物进行治疗。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可通过消耗下丘脑-垂体传导的突触前物质,起到降调节的作用,阻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降低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减少卵巢雌、孕激素的释放,使雌激素水平保持在断绝的状态下,减少巨噬细胞侵入量,并改变微血管密度,诱导凋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作用在子宫腺肌病内膜,异位内膜下会有不同的表达程度,可阻抑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增生,使细胞死亡[6-8]。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还可以缓解症状,避免复发,阻抑炎性因子对胚胎的影响,调整盆腔内环境,提高术后妊娠率。临床开展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痛经、预防复发等,分析其原因是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能够较好的改善月经情况,调整贫血,使雌二醇维持在110~165 pmol/L,避免潮热出汗等造成的低雌激素,降低复发率,避免传统手术导致的并发症发生,患者接受度更高[9-12]。

本研究显示,A 组子宫体积小于B 组,月经量低于B 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B 组,月经周期长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痛经程度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腺肌病,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腺肌病,有助于临床各项指标的恢复,且术后痛经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腺肌病月经周期激动剂
Oct4B1基因沉默通过调控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对膀胱癌T24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肖承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用药规律研究
饲料中β-受体激动剂检测方法前处理方式改进研究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106例临床研究
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得了子宫腺肌病 子宫能不能保住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女性经期出现3种情况可能是早衰了
子宫腺肌病分型治疗的探讨
月经周期短,绝经就会提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