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同情*
——社交焦虑个体的新型自我观

2022-12-31

精神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同情恐惧诱导

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SA)是指个体对多种社交场合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恐惧,若发展严重,对个体的学业和社会功能造成损伤,则为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1]。社交焦虑个体的核心信念是自我是有缺陷的,且害怕将这些缺陷暴露给他人,故大多持有羞耻和高度自我批评的人格特征,其自我批评的水平甚至超过重度抑郁障碍和其他焦虑障碍的患者[2,3]。这样的人格特征不仅加强其反刍思维,还会巩固其固有的消极自我认知,给个体带来人际关系、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功能损害[4]。目前针对社交焦虑的治疗,除药物外,还有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等多种心理干预方式,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5]。英国国家临床指南明确指出社交焦虑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需尽可能地探寻新的有效治疗方式[6]。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作为一种新型自我观,所表达的对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持包容与友善的态度,有助于社交焦虑个体在面对社交失败以及侵入性消极自我评价时接受并善待自己,故有希望对抗社交焦虑个体的非理性信念。自我同情是指在遭受痛苦时以温暖和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认识到犯错是人类的一部分[7]。由Neff K[8]于2003年首次提出,包含3个基本要素:自我友善,即给予自己善良和关怀,避免严厉的自我批评与苛责;普遍人性感,即将个人的痛苦视为人类共同的经历,而非一种分离与孤立;正念,即以好奇和接受的态度来处理痛苦的经历,避免过度认同个人的思想与情绪。元分析结果亦显示高水平自我同情个体有较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且以自我同情为基础的干预治疗可以促进反刍思维、抑郁、焦虑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改善[9,10]。

了解自我同情在社交焦虑领域的应用价值,可以为社交焦虑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因此,本文将就自我同情在社交焦虑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自我同情在社交焦虑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开展社交焦虑个体自我同情研究的必要性

自我同情与自尊作为两种积极的自我观,均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11,12]。其中,自尊被看作是一种能够对个体产生多方面影响的,稳定而统一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对自己的欣赏、重视、认可或喜欢的程度[13]。培养自尊在缓解社交焦虑症状方面的价值已在大量研究中得到证实[13]。然而,自尊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判断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比较,可能会使个体在贬低他人的同时夸大自我,导致自恋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心态,进而产生偏差的自我评价[7,14]。就这一现象,自我同情所传递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欣赏的情感态度,将不仅能有效避免高自尊者的自我增强,还可有效缓冲由社会比较带来的自卑情绪,为个体带来更稳定的自我价值感[15,16]。此外,鉴于高自我同情水平对社交焦虑个体自尊的正向预测作用[17,18],故与自尊相比,培养社交焦虑个体的自我同情能力会令其以新的角度看待自我,建立更为健康完善的自我观。

1.1 降低社交焦虑个体的评价恐惧 根据社交焦虑的认知理论模型,对评价(正性评价和负性评价)的恐惧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19]。且研究表明,与焦虑敏感性、不确定性忍受力等变量相比,评价恐惧才是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20],因此降低社交焦虑个体的评价恐惧水平,将有助于其症状的改善。早期Leary MR等[21]认为,自我同情可能是应对评价恐惧的有效方式。随后,Werner KH等[22]就SAD患者的评价恐惧与自我同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首次探讨,结果显示较健康组而言,SAD患者不仅拥有低水平的自我同情,且低水平的自我同情与患者的评价恐惧密切相关。此外,在大学生社交焦虑群体中,也有同样的发现[23,24]。根据社交焦虑个体自我同情与评价恐惧的关系特征,Brais N[25]采用自我同情书写训练的方式对社交焦虑大学生进行干预,训练结束后的两周随访显示,自我同情书写训练不仅降低了被试的状态负性评价恐惧,亦降低了其特质负性评价恐惧。

综上,社交焦虑个体有关自我的非理性信念使其恐惧他人的评价,而自我同情中的普遍人性感或许可以帮助社交焦虑个体将自己的不完美和痛苦视为人类所共有的,进而以平衡的意识看待自己的痛苦,减少对他人评价的关注,将对自我价值的评定从外部转向更为稳定的内部。因此,在纠正社交焦虑个体对事件认知偏差的同时,改变其与自我思想的关系亦是非常重要的。

1.2 减少社交焦虑个体的消极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又称事件后处理(Post-event Processing,PEP),是指社交焦虑个体在诱发其焦虑的社交场景后,进行消极、详细且长时间的回顾,对社交焦虑个体症状的维持发挥重要作用[26]。以往研究表明,自我同情与特质反刍、抑郁反刍等消极重复性思维呈负相关[7,27]。Blackie RA等[28]分别以大学生群体和社交焦虑群体为调查对象,探究了自我同情能力与反刍思维之间的关系,结果均显示自我同情能力与反刍思维呈负相关。鉴于前期调查的发现,Blackie RA等[29]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我同情技术对社交焦虑大学生进行了短期自我同情诱导训练,该训练首先通过即兴演讲的方式诱导出社交焦虑个体的焦虑情绪,继而采用自我同情书写训练对参与者进行自我同情诱导,并在诱导结束后的第二天进行效果检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被试自我同情水平的提升,不仅能显著降低其反刍思维,还能使其更有意愿参加未来的社交场景。最新的研究亦证明,与低特质自我同情个体相比,拥有高特质自我同情的个体在获得负性反馈后除了产生更少的消极反刍思维外,还会对事件有更理性的看法[29]。考虑到社交焦虑个体对自我表现的评价更为消极[30],故提升其自我同情水平可以让个体感知到自我表现中的积极部分,进而减少反刍思维[29]。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自我同情诱导后的社交焦虑个体对自身表现的评价与独立观察者之间的评价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增强的自我同情能力可以让社交焦虑个体以客观、现实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表现,并非只是简单地产生积极评价[27]。

羞耻指个体将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时,产生的指向自我的痛苦感觉,会导致更多的退缩与回避行为[31]。研究表明,羞耻感是反刍思维独特而显著的预测因子,并且羞耻感对于PEP的解释甚至超过状态焦虑和自我表现评估等其他变量[32]。与健康个体相比,社交焦虑个体有更高的羞耻感,当社交焦虑个体的羞耻感减轻后,其症状亦会有所改善[33,34]。自我同情训练可以有效降低被试的羞耻倾向[35]。Cndea D[36]采用线上自我同情训练的方式对社交焦虑个体进行为期两周的干预治疗,结果显示被试的羞耻感显著降低,社交焦虑症状亦有显著改善。但目前尚无研究直接探讨降低社交焦虑个体的羞耻感是否是自我同情降低其反刍思维的内在机制。

1.3 改善社交焦虑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 在自我同情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有益影响的过程中,情绪调节在其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高水平的自我同情可以促使个体采取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加快对负性情绪的处理进度[37]。由于社交焦虑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缺陷,Bates GW等[38]将目光转向探究社交焦虑、情绪调节与自我同情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交焦虑个体自我同情能力的增强可降低其对负性评价的恐惧水平,从而减少表达抑制等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频率。并且当社交焦虑个体采取认知重评等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时,更有可能接受自我缺陷与失败,进一步触发个体更多的自我同情态度[39]。

2 培养社交焦虑个体自我同情能力的研究现状

2.1 社交焦虑个体的短期自我同情诱导方式 研究表明,对于高度自我批评倾向的个体,培养其自我同情能力是有困难的[40]。社交焦虑个体拥有高度自我批评的人格特性,因此证明培养其自我同情能力的可行性是至关重要的。Harwood EM等[41]邀请社交焦虑大学生回忆负性事件,使用自我同情书写训练进行自我同情诱导,结果表明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相比,高社交焦虑大学生从中获益更多,且可有效降低对未来社交场景的预期焦虑。Arch JJ等[42]通过即兴演讲与评价反馈的方式诱导出SAD个体的焦虑情绪后,同样采用简短的自我同情书写训练进行诱导,结果显示在社会评价压力源恢复的过程中,经过自我同情诱导的SAD个体的状态焦虑缓解更明显,自我同情水平提升幅度更大,即增强的自我同情能力会促进SAD个体从社会评价压力中恢复。以上研究证明,不论是社交焦虑个体亦或是SAD患者均可以积极参与自我同情状态诱导并从中获益。至于简短的自我同情诱导方式,有研究者针对书写训练诱导、冥想诱导以及访谈诱导3种自我同情诱导方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于社交焦虑个体而言,书写训练诱导是最有效果的[43]。因此,未来可通过对社交焦虑个体采用自我同情书写训练诱导的方式提升其自我同情水平,进而促进其对社交场合的参与。

2.2 社交焦虑个体的系统自我同情培养方式 研究表明健康个体的特质自我同情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44],而短期自我同情诱导的方式为被试带来的长期效益却是有限的[25]。鉴于自我同情日益凸显的为个体心理健康带来的益处,除以上研究中简短的自我同情诱导外,现已开发出多种培养个体自我同情能力的方法,其中以同情聚焦疗法(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CFT)和正念自我关怀(Mindful Self-Compassion,MSC)两种方式应用最为广泛。Boersma K等[45]采用完整的CFT对社交焦虑个体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治疗,结果显示,CFT可显著提升被试的自我同情能力,但自我批评倾向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自我同情恐惧阻碍了社交焦虑个体的参与度。自我同情恐惧是指对于某些个体而言,被他人富有同情地对待、对他人和/或对自己表达同情之心会引发其焦虑不安的情绪[46]。社交焦虑个体的负面自我核心观念使其认为自身不配得到同情,并且研究亦表明社交焦虑个体的自我同情恐惧水平确实高于健康个体[46],提示研究者在今后的干预治疗中,需评估社交焦虑个体的自我同情恐惧水平,了解不同程度的自我同情恐惧水平对于治疗效果的调节作用。此外,鉴于社交焦虑个体多年自我批评倾向的思维特征,要想打破其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开始真正的支持自我,可能需要时间的沉淀。故为捕捉到可能延迟的治疗效果,在对社交焦虑个体进行自我同情干预治疗时需追加随访。目前,尚无研究者采用MSC干预方案对社交焦虑个体进行干预治疗,鉴于其较强的结构性和易推广性,探索MSC对社交焦虑个体的干预效果是未来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然而,以上研究中均无积极对照组,因此易夸大自我同情干预的治疗效果。Stevenson J等[47]将社交焦虑个体随机分配至自我同情干预组与认知重构干预组,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周的干预,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可有效改善社交焦虑个体的症状,且在干预结束后的两周随访中症状的改善依然存在,说明自我同情干预对于社交焦虑个体是一种有前途的干预方式。但自我同情组的被试脱落率过高,今后的研究需进一步探究被试脱落的原因,以采取预防措施。

3 展望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自我同情可以成为社交焦虑个体干预治疗的一个新选择。结合现有研究结果,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加强社交焦虑个体自我同情的跨文化研究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自我批评与同情他人被认为是好的美德,人们很少采用自我同情的方式对待自己。一项跨文化研究也揭示了这一点,与泰国和美国的被试相比,中国台湾的被试的自我同情得分最低[48]。另有研究亦表明,自我同情为东方文化熏陶下的日本人带来的积极情感要少于美国人[49]。因此,在进行社交焦虑个体自我同情水平的研究时,需将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与社交焦虑个体特征结合考量,以期为开展社交焦虑个体自我同情的临床干预提供指导。

3.2 加强社交焦虑个体自我同情干预治疗的研究 现有研究多采用调查追踪和实验设计的研究方法,干预治疗研究较少,且已有的干预治疗研究存在被试量小、男女比例失衡、缺少追踪或追踪时间短等问题。因此未来针对社交焦虑个体的干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

一方面,干预治疗可以有侧重点。自我同情水平的测量大多采用Neff K[50]开发的自我同情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SCS),其中包含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以及正念3个积极维度,自我批评、孤立感以及过度认同3个消极维度。Stefan CA[39]的研究发现自我同情消极维度与社交焦虑的正相关比自我同情积极维度与社交焦虑的负相关高两倍。另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亦强调减少社交焦虑个体自我批评、孤立感与过度认同的倾向可能为个体带来更大益处[38]。因此,若在今后的干预治疗中,针对社交焦虑个体自我批评、孤立感以及过度认同的倾向进行重点干预或许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鉴于自我同情干预方式的被试脱落率较高[47],干预方案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练习依从性较差[51],且作为一种较新的干预方法,采取量性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探索被试中途退出干预的原因、进行家庭练习的阻碍以及被试对于干预治疗的效果反馈,从而采取恰当的改进措施。

猜你喜欢

同情恐惧诱导
姜黄素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凋亡的作用研究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Ang Ⅱ诱导大鼠成肌细胞萎缩模型的构建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不该有的同情
恐惧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