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三方资源,助推博物馆课程建构
2022-12-31文孙红胡婷
文 孙 红 胡 婷
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是课程开发的核心所在。在幼儿园博物馆课程建构中,有效挖掘和合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等“三方”资源,对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博物馆课程建构中的作用。基于幼儿需求,我园将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幼儿、家长、教师“同生共长”。
一、幼儿是主人,打造三位一体的博物馆活动空间
我园以幼儿为本,深入挖掘幼儿园自身资源,秉持“园内一人一物皆资源、一草一木皆课程”的理念,合理利用园所自然、环境、物质等资源,打造以班级博物馆、级部博物站、园级博物馆为一体的参与式、体验式学习空间。
(一)以兴趣需求为导向,建构班级博物馆
我园植物种类丰富,拥有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树林,四季有果,四季有花;与之共生的还有蚯蚓、蜗牛、蜜蜂、蝴蝶等小动物。对幼儿而言,这些都是天然的、丰富的活动资源。
身处这样的空间,幼儿能切身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魅力。例如,有的班级在小树林里运用多感官感知树叶,对“树叶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树叶的颜色为什么会变黄”产生兴趣,“落叶博物馆”就此诞生;有的班级在小菜园测量向日葵高度、制作蔬菜图鉴,感受四季的脉搏,生发种子、向日葵、蔬菜等博物馆主题;有的班级研究树木年轮,观测天气变化,探索蚯蚓的秘密……教师关注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生成班级主题博物馆,支持幼儿的深度探究和学习。
(二)以自主合作为载体,打造级部博物站
我园利用长廊、转角、过道等公共环境,打造级部博物站。同龄幼儿可以在不同的馆区之间观察倾听、感受欣赏、分享交流、创造表达,在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同时,级部博物站还成为后续博物馆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从而在博物馆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级部博物站的环境效能。级部博物站可以由师幼共建、年级组共建、班级共建。例如,教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幼儿开展巡游馆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了不同班级的主题博物馆的前提下,投票选择“我喜欢的博物馆”,最后基于幼儿的选择,确定级部博物站创建内容。
(三)以经验共享为媒介,组建园级博物馆
在班级博物馆、级部博物站的基础上,我园探索在更大的空间场域构建园级博物馆,改造原有的生活工作室、美术工作室,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礼社大饼、汤团、宏凤年糕为主的生活博物馆,以玉祁戏码头、生旦净丑为主的戏曲博物馆。园级博物馆源于班级活动,活动中用到的材料、工具、设备等均由班级提供。例如,在创建“年糕博物馆”的过程中,小班幼儿对年糕的颜色和外观感兴趣,中班幼儿对年糕的种类和工具感兴趣,大班幼儿对年糕的制作工艺和演变历史感兴趣。
教师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生长点和问题需求,适时调整班级博物馆课程走向,以支持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发展和经验获得。园级博物馆不但为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幼儿和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而且助推了班级主题博物馆课程建构。
二、家长是主体,拓展开放多元的博物馆活动内容
在博物馆课程建构中,我园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发挥家长优势,形成家园合作共同体,不断推进博物馆课程建构。
(一)博物馆收集活动
博物馆课程资源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我园向家长发放《资源收集倡议书》并邀请他们加入资源收集队伍,寻找身边可利用的废旧物品。例如,有的家长在布厂工作,可以带来材质不同、花色多样的布,为课程建构提供了丰富、充足的资源支持。我园将收集来的材料进行清洗、归类,分成教学工具类、纸制品类、针织布料类、玻璃制品类、泡沫类、塑料制品类、金属制品类、自然物品类、生活用品类、教师制作类,张贴上标签,形成园级资源库和班级资源站。幼儿在经历“收集资源——产生兴趣——获得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探究意识,促进博物馆课程生发新的生长点。例如,幼儿对收集来的瓶罐产生了兴趣。教师带领幼儿共同观察瓶罐的异同、了解瓶罐的功用、探索瓶罐的大小和形状……在一系列活动中,幼儿积累了对瓶罐的认知经验,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我园还借助课程审议、小组研讨等方式,研判现有资源与幼儿学习之间的对应关系,思考现有资源是否有助于支持推动幼儿的探究和学习。在此基础上,我园就幼儿当下的兴趣或问题,利用现有资源铺设活动线索、预设活动内容、设置活动目标、选用引导策略、为课程建构提供有效支持。
(二)博物馆志愿者活动
家长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拥有各自的资源。因此,在博物馆课程建构中,教师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丰富博物馆课程内容,为幼儿的探究学习创造更优质的条件。例如,在建构“京剧博物馆”课程时,教师邀请会唱京剧、会变脸的家长到幼儿园为幼儿现场展示,让幼儿近距离接触京剧脸谱,指导幼儿自主创作脸谱,以此加深幼儿对京剧的认识,激发幼儿探索戏曲文化的兴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中的物品越来越多。我园组织幼儿开展以“收纳工具”为主题的博物馆活动,邀请收纳能力较强的家长为幼儿详细讲解各种收纳工具,为幼儿展示变废为宝的过程。
(三)博物馆寻访活动
我园与家长充分合作,开展博物馆寻访活动,充分发挥本地区社会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为幼儿园博物馆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家长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带领幼儿探访博物馆做好寻访记录,为课程助力。例如,家长与幼儿一起“云上”探访冬奥会博物馆,了解冬奥会知识。由此,幼儿对冬奥会的兴趣逐渐拓展到服装设计、运动保护等方面。又如,在探访中国泥人博物馆后,一名家长将一段用无锡方言朗读的《惠山泥人儿歌》分享到QQ 群里,激发了全班幼儿的兴趣,由此生发了大班微课程《倷伲捏个泥某某》。
三、社会是核心,助力经验增长的博物馆活动实践
我园坐落在玉祁这片得天独厚的文化沃土上,镇东是小学和中学,镇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礼社,镇南是平湖新城区,镇北是文昌公园、广场等。我园结合本土优势与特点,推进课程建构、夯实课程根基。
(一)立足于历史资源,积淀博物馆课程底蕴
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家谱、粮票、邮票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这些都是意蕴丰富的教育资源。
我园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收集无锡的历史资源,遵循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性、操作性、互动性等原则进行筛选,最终形成《无锡本土历史资源汇总表》,建构了幼儿发展与传承文化的桥梁。
除了收集相关资源外,我园还利用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走进这些真实的空间,以活动、实践、体验、探究为主线,鼓励幼儿在不间断、循环往复的探究过程中尝试发现问题、运用经验解决问题,在对本土历史资源深度体验的同时推动幼儿经验的获得。
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江南桑蚕博物馆,通过观赏蚕匾、折簇、草龙、蚕筷等物,了解一条蚕从蚕卵孵化到蚕蛹抽丝的一生,感受养蚕的魅力,增加幼儿对蚕桑业的认知。又如,教师带领幼儿参观中国泥人博物馆,感受无锡泥人的生产过程、制作过程和悠久历史。
(二)浸润文化资源,丰富博物馆课程内涵
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是丰富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途径。我园根据课程内容和目标,灵活、有效利用幼儿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让幼儿在真实的文化情景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接受文化,更好地与文化展开对话,支持幼儿持续深入式的学习与探究。双套酒酿造技艺、文化地标戏码头、传统美食脚踏糕、龙舞等,都是玉祁“非遗”文化的精髓。
教师带领幼儿走进玉祁“非遗”文化博物馆,通过观赏木蒸、拌酵缸、清末龙凤酿酒缸等实物器具和照片,观看“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双套黄酒、脚踏年糕,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幼儿从小“长”在博物馆,在深厚文化的滋养中,陶冶人文气质、涵养人文底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在幼儿成长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幼儿园资源、积极利用家长资源、充分借助社区资源、通过建构主题博物馆课程,拓宽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经验和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