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现技巧分析
2022-12-31刘颖
刘 颖
(绥芬河市艺术馆 黑龙江 绥芬河 157300)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需要用语言、神态、动作完成表演,达到与剧中人物高度统一的状态,让观众通过身体感官直观、快速地跟进角色的现实状态,在此基础上引领观众走入剧情,并对表演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戏剧表演具有虚拟性,追求内敛的表达和细微的情趣。目前,有些演员在戏剧表演中存在程式化严重的问题,缺少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影响表演效果。基于此,探析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现技巧尤为重要。
一、戏剧表演中感情表现的要点
(一)充分理解人物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投入感情的第一步是理解人物,演员需对人物的行动线、感情线、故事线等方面有透彻的了解,让人物在自己的心中“活”起来,在此基础上注入感情,才能在观众面前呈现活灵活现的人物,才能避免感情表达过于空泛且缺乏感染力。理解人物的要点有以下几个:一是要了解戏剧表演的时代背景,根据不同年代的文化、经济、社会等环境,解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二是读懂台词,在故事情节中揣摩台词,理解角色人物说出某句台词的用意,在此基础上配合做出对应的肢体动作,使面部表情与人物形象塑造需求相吻合,继而疏通感情表达的渠道;三是从宏观角度切入理解人物,这对演绎年龄跨度较大、故事较为波折的人物极为重要,目的是凸显人物在不同阶段的感情差异,在对立统一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避免感情表达过于“平”,无法给观众带来冲击,通过戏剧表演的多层次对比达到表达感情的目的。
(二)控制台词节奏
台词是戏剧表演中传递感情的重要媒介,台词一方面与环境、人物关系、剧情等方面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为观众走进戏剧世界搭建了桥梁。在戏剧表演中,演员通过控制台词节奏可有效传递情感,基于此,演员需根据人物性格调控台词节奏,将台词视为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在人物成立的前提下,有效表达思想感情。以《恶棍天使》中的“查小刀”为例,相较于“莫非里”及剧中的其他人物,“查小刀”的语速相对较慢,这有利于塑造其学霸形象,并体现出人物性格中不自信的一面,在与“莫非里”对话时,二者的语速一快一慢,形成鲜明对比,这可反衬“莫非里”性格暴躁的特点,表演者可通过台词节奏的有效控制表达情感,展现戏剧冲突,吸引观众。为增强台词节奏控制的有效性,演员可以关注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剧情发展控制台词节奏,使语速快慢得当;二是借助外物控制台词节奏,以话剧为例,可在背景变换、灯光调度、演员走位的过程中调整台词节奏,借助“外力”抒发感情。
(三)注重配合表演
戏剧表演属于集体艺术,需要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将一台完美的演出呈现在观众面前,服装造型、灯光、道具等均是戏剧表演中表达感情的重要着力点,可使感情得到自然而然的流露。以《小敏家》中“刘小婕”被丈夫软禁在家的表演片段为例,“刘小婕”坐在床上,丈夫逼她吃药,虽然二人对话不多,但从“刘小婕”的发型、眼神及语气中,观众可看出其慌张、惊恐、无助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演员向观众传递思想感情。配合表演的关键是让对手戏更加精彩,在戏剧冲突中表达情感,这就需要演员对表演内容达成共识,围绕共同的表演目标,在互相配合中烘托情绪,为感情表达打好基础,助力感情达到顶峰,实现表演情感的迸发。通常情况下,激烈的情感碰撞是戏剧的华彩段落,对手戏演员彼此成就,才能精准表达戏剧感情[1]。
二、戏剧表演中感情表现的原则
(一)灵活性原则
虽然戏剧表演有定式可以遵循,但要想使感情表达真挚且令人印象深刻,演员需积极打破定式,按照灵活性原则,运用多种思路完成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达任务,使角色更具设计感与独特性,为观众精准捕捉角色所传递的情绪给予支持。以《雪中悍刀行》为例,“姜泥”与“徐凤年”船上别离时,二人难舍难分的情愫在几句玩笑话中表露无遗,这虽弱化了离别的苦,却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二人的情真意切,相较于以往的戏剧表演的惜别场面,“姜泥”与“徐凤年”的别离让人耳目一新,二人的爱恋好似江水,表面平静、内心翻涌,有效地表达了感情。需要注意的是,戏剧表演方式的灵活多变应建立在角色人物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要保障人物作出的反应合情合理,以免语言、行为等方面过于跳跃让人出戏,在保障表演为角色形象塑造服务的基础上做出适度改变,拓宽表演渠道,增强感情表达的灵活性。
(二)真实性原则
在戏剧表演中,若想感情表达能被观众理解与接受,就要使感情具有真实性,以免观众对表演内容产生误解,进而无法体悟表演的情感内涵。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现涉及诸多方面,如造型、剧本、演员间的配合等,演员需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切入保障感情表达的真实性。从宏观角度讲,剧本编写、场景布置、服装设计等方面需能被观众理解;从微观角度讲,演员需疏通感情表达的“最后一公里”,在戏剧表演环境中做出最真实的反应,达到用表演打动人心的效果。在大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细腻的感情更能被观众捕捉,伤心不一定要泪如雨下,欣喜也许会留下一串泪珠。人的情感何其复杂,演员在抒发思想感情时需回归本心,注重当下角色人物的真实感受,从外界获取信息并利用专业素养加以分析处理,最终用最恰当的表演方式真切地表达感情。
(三)创造性原则
为使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现力得到增强,演员需树立创新意识,具备创造性表演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确保表演创新被观众接纳。以《舌尖上的心跳》中“林可颂”品尝“江千帆”准备的美食而流泪的片段为例,这一段表演引入了音乐剧的理念,“林可颂”在被美食感动的同时唱出背景音乐,表演中仅有口型与乐曲同步,并未发出声音,为的是展现“林可颂”陶醉在美食世界中的状态,此时此刻,“林可颂”的眼中只有美食,美妙的滋味让她禁不住畅想,美食带给她的美好体验依托音乐剧的表现形式被观众感受到,这一片段就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实现了有效表达感情的表演目标。创新是戏剧表演艺术发展的主旋律,要在新理念、新内容、新表演形式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创新表达感情的方式。戏剧表演要与时俱进,迎合大众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审美标准,以观众能产生情感共鸣为出发点加强创新。在戏剧表演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乏创新成果不被观众认可的现象,艺术创作者需敢于迎接挑战,做勇于吃螃蟹的人,在创新实践中累积经验,推动戏剧表演形式不断发展,增强感情表达的创造性[2]。
三、戏剧表演中感情表现的路径
(一)体悟剧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需体悟剧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理解人物、剧情、场景设计的意图,才能在二度创作中精准表达感情。为了做到这一点,演员要具备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走进人物内心,依据人物的社会关系、成长背景、人生经历、梦想追求等方面做出判断,为感情表达奠定基础。在理解剧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演员还要联系自身经历——这是找到人物塑造方式的重要途径,与角色的相同之处或截然相反的部分均会成为演员表演的抓手,使情感表达更加鲜明,继而提升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达效果[3]。
(二)找准个人感情代入的着力点
为使角色更为形象生动,演员会结合戏剧表演内容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如驼背、快步走、颤抖、嘴角下拉等,这些动作一方面可增强角色之间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可给角色量身定制一张“名片”,让角色一出场就自带感情,为演员情感代入提供条件。除通过动作设计代入感情外,演员还可在特定剧情中筛选感情代入关键点,织就捕捉感情之网,使感情表达更为全面、多元、高效,不错过与观众产生感情共鸣的机会,充分利用时间、背景、人物关系等信息,提高戏剧表演中感情表达的实效性。一些成功的戏剧作品为使感情更为真挚动人,在演员举手投足间输出思想感情,将“体验”视为代入个人感情的着力点,如《亲爱的》《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一代宗师》等电影戏剧作品均给了演员以机会了解角色原型,为演员精准把握角色情感给予支持,在此基础上实现戏剧表演的情感表达目标。虽然戏剧表演并非均有原型可以参照,但在日常生活中,演员亦可以积累经验,通过观察、沟通、总结感受情绪并找准个人感情代入的着力点等方式,追求人戏合一的境界,有效表达戏剧情感。
(三)在忘我的状态中寻求和谐统一
在戏剧表演中,一切资源的调配均要为角色塑造服务,只有角色“立得住”,表演才能更加真实,剧情才能“说得通”。为使戏剧表演更为高效,演员需在忘我状态中做出取舍,不可将主观理念凌驾于角色塑造之上,需在生活化表现、艺术化展现之间寻求和谐统一,使角色既有代表性又有独特性,以免角色辨识度较低且弱化感情表达的影响力。基于此,戏剧表演者需不断提升业务素养,在角色塑造过程中为角色注入灵魂,为角色表达感情提供支持,同时,表演方式要与新时代审美要求相符,优化戏剧观赏体验,实现感情的有效表达[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达是架在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为观众走进戏剧世界并理解角色塑造意图给予支持,为使情感表现效果更优,演员需充分理解人物,根据人物性格特点、生活背景、所经历的事情控制台词节奏,还需在配合中完成表演任务,在戏剧表演中遵循灵活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及创造性原则,在此基础上体悟剧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准个人感情代入的着力点,并在忘我的状态中寻求和谐统一,才能实现在戏剧表演中有效表达思想感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