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等院校国际学生中文线上教学的探索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22-12-31成思家
成思家 王 锦
(北京林业大学国际学院,北京 100083)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教育部发布《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1]”。这一指示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总体要求。随后,结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形势,高等院校线上教学面临新的发展形势。
一、行业特色高等院校国际学生中文线上教学面临的挑战
行业特色高等院校国际学生普遍呈现出层次丰富、专业多样的特点,国别分布广泛但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2021年春季学期学校注册在读学生约270人,来自68个国家,其中约96%来自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包括进修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分布在11个学院、30个二级学科之中。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境外学生暂时无法入境,约2/3的国际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
教育部对于国际学生的中文语言能力有明确规定,在学生类别、授课语言上作出了细致区分。不同语言基础的国际学生对中文课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对中文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层次性、多样化的要求。
(一)国际学生普遍面临时差、所在地区网络条件不佳等问题,给线上课程安排带来诸多困难
境外学生所在地时区分散,中文课程的安排一方面需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时差,另一方面还需协调学生专业课程时间,使得一些学生的中文学习“起早贪黑”、一些课程的安排“见缝插针”。另外,线上课程对设备及网络条件的要求较高,行业特色高等院校国际学生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参差不齐、网络设施条件普遍较弱,而且部分国家受战乱、政局动荡等因素制约,停电、通信阻断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学生家庭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线上教学硬件设备配备困难;有的学生为了参与线上课程需要搬到城市或支付高昂的通信费用;有的学生所处地区对我国研制的软件缺乏支持,致使中文线上教学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二)声像传输介质的加入使教学的示范性、互动性受到磨损,师生线上教学易产生疲倦感,教师对教学的掌控难度加大
语言教学并非单纯的语言符号传授,而是一个多模态的感知过程,在线下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内外的空间位置和环境以及人物动作、情绪、表情、眼神、气息甚至磁场都具有信息传递的互动感应功能,能够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加深理解。而线上教学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呈现出一定不足。
首先,由于线上教学对网络和电子产品具有依赖性,在长时间的“人—机—人”沟通模式中,师生双方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精神疲惫[2]。
其次,无实体空间的课堂难以有效隔绝外界干扰。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处的真实环境超越了常规的教室,可能是家、宿舍、咖啡厅、饭店、公园等。一方面,这些空间并非专门的教学和学习处所,对师生专注力有所稀释;另一方面,这些空间的国别差异和性质复杂性使教师的线上教学需要面对更多突发情况,致使教师对课堂的掌控难度加大。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行业特色高等院校国际学生中文线上教学带来的便利
(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全过程可复现和记录、教学数据易获得和分析
线上中文教学实现了中文课堂的全过程信息化,具有可保存、易统计、个性化等特性,使在线中文教学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1.过程复现价值
通过线上中文教学,学生能够重复地观看教学视频,巩固、复习、补遗学习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限制,师生能够更灵活地安排教学时间,为课程的个性化设置、教学模式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2.数据分析价值
在线中文教学具有教学数据易得、易整理的优势。教师在线上中文教学平台可以随时调取学生参与学习的记录并进行分类别、个性化的数据分析,如参与时间、语言能力发展情况、个体表现等,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线上教学过程的“全记录”和“可重现”方便教学管理部门随时随地进行监课、督课,大幅提升了课程监督的效率与便捷性。同时,教学视频还可提供实证,作为课堂教学分析、评教、评优的依据,使分析与评价更加有理有据。
3.反思成长价值
线上中文教学的开展与普及能够促进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中文教师从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反思与实践,不断与新兴技术、平台碰撞,打磨教学技法,发展个人的创造力。
精良的线上教学视频是宝贵的真实素材,可作为案例供其他教师学习,促进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提升。同时,教师对自身教学视频的审视、对比、分析,能够帮助其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完善,形成生动的个人的职业成长档案[3]。
(二)网络课程的蓬勃发展使优质中文教师和课程资源的跨地域、跨时空共享得以实现
目前,全球孔子学院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发布了丰富的中文及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提供,既有中文语言教学,又有中国艺术人文领域的知识传授。其中,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北京语言大学的“速成汉语语法课堂”“初级汉语语法”等课程入选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可见,线上中文教学慕课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丰富,课程制作精良,师资素质有保障,能够为行业特色高等院校中文教育提供支持和补充。
三、促进行业特色高等院校国际学生中文线上教学发展完善的建议
笔者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行业特色高等院校开展中文线上教学面临的挑战与优势,对行业高等院校国际学生中文线上教学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国际学生中文线上教学要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随着线上教学需求的增加,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投入也在线上教育领域迅速聚集,人们对新模式的适应性不断提升,使线上教学与管理的优势逐渐凸显。国际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态势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线上中文教学仍会是全球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多的线上教育难题将被攻克,中文线上教学的大潮必然不会倒流,而是被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向下一个路口。因此,行业特色高等院校要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在大的教育变革中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线上教学模式,以满足线上教学的要求。
(二)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技能培训
1.中文教师应重新定位在线上教学中的角色与作用
如今,中文教师的部分职能逐渐被细化、分解,甚至被机器替代,比如语言知识传授可以依托慕课资源完成,互动式练习可以由中文学习软件提供等。中文教学线上资源的引入、新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重新审视中文教学整体以及各个环节的本质与功能,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媒介解绑,巧妙地整合线上线下各类资源,提供更加贴合学生特性、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2.中文教师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力度,注重职业能力的发展与时俱进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中文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了解与应用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技术的迭代日益催发中文教师不断地更新技术知识。尤其是行业高等院校,应加大对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支持线上教材、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着力挖掘中文线上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的契合点,并在教师考评中有所体现,以提高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要符合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要符合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场景的复杂性。
1.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包含2种情况:一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部分环节通过线上完成,另一部分环节则在线下开展[4-5];二是指同一课堂中,一部分学生通过线上远程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在实体教室面对面学习。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都需要教师无缝衔接,而非盲目套用。未来,5G、VR技术的发展将为此种混合式教学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2.开展大小班教学、一对一辅导灵活搭配的教学
线上中文教学在班额的设置上可更为灵活:讲解、展示等输出环节可设置为大班;练习、答疑等互动环节则设置为小班;还可设置一对一辅导时间。
大班教学要注重为学生提供语言使用真实情境的电子素材,弥补大部分学生缺少中文使用环境的体验和感受的客观不足,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生动、鲜活的感性认识,以体会中国文化、社会现象的内涵。
互动课程要考虑到学生时区、开口度、视频流畅性、互动体验等因素,应尽量开展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8~12人左右为宜[6]。
一对一辅导是解决学生个体问题、体现个体关怀的重要环节。中文教学一直注重交际功能,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可能是学生最主要甚至唯一的中文交际对象,因此更需要通过一对一辅导,增强师生个体间的了解与信任,满足学生的表达诉求,拉近师生的情感。
3.适当调整线上教学节奏,加强学习过程的规划与管理
第一,线上课程时间不宜过长,可控制在15~20分钟,使讲解、练习、答疑、活动等内容交替进行,让课程节奏快慢结合、松紧交迭。这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学习。
第二,利用文本、图片、语音、视频、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互动,鼓励朋辈互助,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应用中巩固提升。在教学中,通过设置应用型学习任务,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中文学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第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文教师应对课程进行更为周密的规划与设计,加强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记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教师设置部分“自我挑战型”练习和测试,给予学生多次机会,取优而计,激发学生不断刷新自己、突破自己的动力。或者将课前预习任务、课程表现、课后练习、单元练习/作业/测试、期中、期末等环节都纳入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引导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四)中文线上教学课程要与行业特色结合,打造精品课程
在慕课蓬勃发展的今天,优质的通用型线上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此背景下,行业特色高等院校的中文教学要与自身特色相结合,在专门领域发力,开发更加贴合学校和学科特色的中文课程,以满足专业背景学生的中文需求。
行业特色高等院校的国际学生在经过基本的中文培训进入专业学习后,将面对大量的学术用语。学生以往学习的通用、交际性语言知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满足其需求,即使是一些行业院校普遍使用的科技汉语等预科教材,也很难与我国高等院校各学科、专业领域内容保持高度契合。专业词汇、术语以及学术语言结构的缺失使学生很难适应林业专业的学习,从而产生挫败、焦虑等负面情绪,阻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行业特色高等院校应承担起行业领域中文课程建设的重任,将专业课程中的学术语言、行业术语融入中文教学中,实现行业领域中文教学的崛起。
另外,行业特色高等院校要强化专业教师与中文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中文教师多涉猎专业领域的知识,与专业教师一起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中文教材和课程[7]。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给行业特色高等院校国际学生中文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信息时代的中文教学使教学和学习的空间和资源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如何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融合、如何找到行业特色高等院校中文教学的特色之路是笔者一直关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