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大学本科生“创新研究短课”的实践探索
——以“观鸟”短课为例

2022-12-31

中国林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深圳湾深圳大学观鸟

李 荔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深圳 518055)

高等院校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教学作为高等院校的中心任务,其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诸多急待改进之处,尤其是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1]。作为一所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深圳大学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在探索符合特区乃至大湾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开设“创新研究短课”是深圳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项举措。

一、深圳大学本科生“创新研究短课”的设置情况

为了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营造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深圳大学的办学特色,学校从2013年开始建设本科生“创新研究短课”。“创新研究短课”具有学术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分为科研项目短课、专题研讨短课、专技实践短课和学院特色短课等4类。

(一)科研项目短课

科研项目短课以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承担该类短课的教师必须是国家级在研项目的主持人,需把科研项目蕴含的科学问题、包括的研究内容以及涉及的基本理论、先进技术、研究方法和手段等融入到短课的教学中,传授学生从事研究和开展创新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学习项目的选题立项、文献检索、申报论证以及制定研究计划、完成研究过程和论文写作的能力。

科研项目短课为18学时,设置1个学分。同时,规定选课学生数为10人左右,低于5人时不予开课;开课学院或相近交叉学科的各年级学生均可选课;开课教师所在学院的学生可将所获学分折抵专业选修学分,非开课教师所在学院的学生可将所获学分折抵综合选修学分;课程考核不设期末考试,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由开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二)专题研讨短课

专题研讨短课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旨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该类课程要求做到选题恰当、组织流畅、课前准备充分、注重讨论质量。首先,开课教师要拟定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主题或科学问题,布置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和文献并进行理论学习和研讨准备。其次,开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围绕拟定的学术主题或科学问题进行研讨,并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这既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提前发布讨论主题和研究背景材料,又要求学生充分做好课前的思考准备。

专题研讨短课为18学时,设置1个学分。同时,规定选课学生数为15人左右,低于8人时不予开课;开课学院或相近交叉学科的各年级学生均可选课;开课教师所在学院的学生可将所获学分折抵专业选修学分,非开课教师所在学院的学生可将所获学分折抵综合选修学分;课程考核不设期末考试,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由开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成绩评定。

(三)专技实践短课

专技实践短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为目的,旨在使学生快速适应毕业后的就业要求。该类短课的开设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申报;针对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必备的岗位技能等,由学院采取以教师讲授辅导与学生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中的专用技术技能训练,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课教师可以是本校的在编教师,也可以是开课学院聘请的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专家等。

专技实践短课为18学时,设置1个学分,计入专业选修学分;通常以短课或集训形式集中开展实践,若在暑期进行,则要求集中训练或培训的时间不少于5天。同时,规定选课学生数由学院决定;课程考核不设期末考试,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

(四)学院特色短课

学院特色短课的开设由学院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特色人才培养需要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申报,在春季学期或暑期以短课或集训形式集中实施。该类短课为18学时或36学时,相应设置1学分或2学分,计入专业选修学分。同时,规定选课学生数由学院决定;课程考核不设期末考试,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

“观鸟”短课作为专题研讨类短课在深圳大学已经开设了多年,笔者以该短课为例,对深圳大学本科生“创新研究短课”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以期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深圳大学“观鸟”短课开设的背景

深圳大学观鸟学会在部分学生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于2012年4月成立,成立之初得到了深圳市观鸟协会的大力支持,协会的有关专家亲自到深圳大学开设了生动活泼的“观鸟爱自然”讲座,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热爱自然、宣传环保”的行动中,为美丽的家园——深圳做出积极的贡献。之后,深圳市观鸟协会有关专家和环保志愿者在工作之余到校园与学生分享多年积累的观鸟经验和拍摄的全国各地乃至非洲大草原上的精美鸟类图片,义务指导深圳大学的观鸟爱好者辨认校园里常见的各种鸟类,为学生讲解鸟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介绍自己在环保宣传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挑战,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的行动中。2013年在候鸟迁徙季节,深圳市观鸟协会有关专家多次义务指导深圳大学观鸟学会的学生在深圳湾观鸟,并赠送了《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在分享美和知识的同时也向广大师生传播了“珍惜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受上述多位爱鸟人士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染,笔者作为深圳大学观鸟学会的指导教师,一直在思考“如何为深圳大学观鸟学会的学生做点实际工作,使学生的业余观鸟爱好以及所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得到学校的认可,并获得相应的学业加分”。机缘巧合的是深圳大学在2013年开设了“创新研究短课”,笔者抓住这一契机申报了“创新研究短课”中的专题研讨短课——“深圳湾及深大校园鸟类种群及数量监测”(以下简称“观鸟”短课)并获得批准。在申报公示期间,有多位喜爱观鸟的教师打电话询问“何时开课”“能否旁听”等问题。深圳大学“创新研究短课”建设所提供的机遇以及师生观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都激发了笔者推进“观鸟”短课建设和实践的积极性。

三、深圳大学“观鸟”短课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教学对象

“观鸟”短课面向全校学生,实施小班教学,选课学生不受年级和专业的限制,但选课人数限定为15人。目前,选课学生主要来自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以及海洋科学等专业。此外,也有一些来自其他学院的挚爱鸟类的学生选课,他们在上课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鸟类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的一些学生,个别学生甚至还能充当指导教师的好助手。

(二)课程教学安排

“观鸟”短课安排在每年的春季学期,分6次上课,每次3节课的时长(实际上课时间远远超过规定的课时),在周末的上午上课。其中,前3次课在深圳湾观察和监测水鸟(春季开学时,深圳湾过冬的候鸟还没有迁飞,种类和数量较多),后3次课在深圳大学校园观察和监测林鸟。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是根据生物学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搬到现实自然环境中实施,通过探索式、观察式、统计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探索和研究的能力[2];二是通过对鸟类种群、数量、生活环境及其变化的观察研究发现问题,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的环境保护决策和建议;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

(四)课程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

一是指导教师要建立“观鸟”短课的QQ群或微信群,在课前发布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的PPT以及学习网站和学习资料等信息。其中,在深圳湾观察和监测水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鹳形目、鸻形目、雁形目和鹈形目等常见鸟类的鉴别和数量统计;在深圳大学校园观察和监测林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雀形目和鸽形目等鸟类的鉴别和数量统计。

二是指导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相关地点观鸟的同时,要聘请相关专家在现场讲解观鸟知识,包括观鸟时间地点的选择、鸟类的习性、不同季节鸟类的变化、鸟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是指导教师要在观鸟现场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要求学生就各自的观察所得进行交流、就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

四是指导教师要针对观鸟现场未能解决的问题布置课后作业,安排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与大家分享。

2.教学要求

在“观鸟”短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根据指导教师发布的教学信息进行课前预习,对即将要观察的鸟类有大致的了解;其次要在课程的QQ群或微信群里发布各自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点或疑问等并进行探讨学习;最后需在观鸟现场记录观察到的鸟类的名称、分类地位、主要鉴别特征、习性、生境和数量等信息,并在下一次上课前提交观鸟报告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

3.教学模式

“观鸟”短课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学过程中选课学生与观鸟社会组织和观鸟爱好者融为一体。笔者在组织“观鸟”短课的第一次深圳湾观鸟时,得到了深圳市观鸟协会秘书长等老师的帮助,他们在大雨中坚持给学生和指导教师讲解鸟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雁鸭类、鹬鸻类的鉴别特征等。在深圳湾观鸟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掌握常见水鸟的辨认知识和技能之外,也在观鸟过程中领略了深圳市民对大自然的热爱——早起锻炼的人们各个精神抖擞、各种团体活动有序开展;还遇到了拿着长枪短炮记录深圳湾各种水鸟的摄影爱好者,并欣赏了几位不知名的摄影爱好者主动展示的所拍摄的精美照片,如长出繁殖羽的黑脸琵鹭、凤头鸊鷉、凤头潜鸭等,特别是还得到他们对观鸟最佳地点选择的指点。在师生观鸟过程中,也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参加进来,让孩子跟着学习观鸟技巧和发现鸟儿的美丽,使孩子对大自然产生由衷的热爱。同时,师生在观鸟过程中还亲历了福田区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深圳市中小学生观鸟比赛,惊奇地发现比赛竟然有深圳周边地区的中小学生参加。由此可见,观鸟、爱鸟、保护环境理念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之高。“观鸟”短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鸟类知识的传播和掌握过程,更是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和体验过程。

4.教学实践

通过“观鸟”短课能够很好地诠释“独学”与“群学”的关系[3]。学生预习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独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观鸟、一起讨论问题的过程是“群学”过程。通过“独学”和“群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例如:在深圳湾观鸟时,一个学生突然叫到:“大白鹭的嘴怎么是黑色的?”当时有学生答道“泥巴染的啦”。笔者当时正在指导其他学生,所以并没有仔细观看,也没有进一步详细探究。后来,有认真的学生查了相关资料发现“原来大白鹭嘴的颜色在繁殖季节会从黄色变成黑色”,并把查询结果发到课程群里与同学分享和学习。可见,有些知识是在教科书或者图片上看不到的,只有到大自然中跟踪观察,才能全面认识和掌握。例如:在繁殖季节,黑脸琵鹭和牛背鹭的繁殖羽是金黄色的,池鹭的脖颈会变成板栗色,小白鹭的头顶会长出细发辫、眼先抹上紫红色,大白鹭的嘴从黄色变成黑色、眼先抹上蓝绿色等。笔者及时抓住这一小插曲,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资料的查找,学生进一步了解到:鹭科的绝大多数鸟类会在婚嫁期间梳妆打扮。

再如:“观鸟”短课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在深圳大学校园观察和监测林鸟。深圳大学粤海校区地处后海湾,一年四季鸟语花香,鸟儿们此起彼伏、竞相争鸣的欢唱令人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校园里的杜鹃山、文山湖、科技楼附近的荔枝林、友谊林等都是众多林鸟聚集嬉戏的场所。第一次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观鸟,就在杜鹃山、文山湖一带观察到20多种鸟类。特别是观测到一对只在春季才会在枝头高歌、通常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噪鹃夫妇,它们在众人眼前的大树上停留,给每个人近距离目睹他们芳容的机会。此外,在文山湖,一只普通翠鸟飞翔捕鱼的优美姿态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校园观鸟的过程中,同样也吸引了一些对鸟类感兴趣的师生观看和询问。这不仅促进选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自觉学习,而且通过把鸟类名称讲给其他观看和询问的师生听,选课学生也增强了观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林鸟的最佳观看时间是清晨、傍晚和雨后,所以校园观鸟要求学生在早上6∶30前集合,而且需要学生边走边举着双筒望远镜观察林地周边树木、灌丛、草地和湖边的鸟类,围着校园一走就是2~3个小时。这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通常学生都能兴致勃勃地走完全程。

(五)课程考核

“观鸟”短课的课程考核不设期末考试,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成绩由4次观鸟报告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和2次现场考试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组成,课程最终成绩换算成A~F等级。在深圳湾和深圳大学校园观鸟现场的考试由指导教师指定目标鸟种,由每位学生单独回答鸟种名称和主要鉴别特征。其中,深圳湾观鸟现场的考试要求学生鉴别出15种鸟类方可获得满分,深圳大学观鸟现场的考试要求学生辨认出10种鸟类方可获得满分。

四、深圳大学“观鸟”短课的实施效果

深圳大学“观鸟”短课突破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师演独角戏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和教师走进大自然、到自然中学习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独学”(自学)与“群学”(协作学习)的关系[3]。无论是在学习交流平台上还是在外出观鸟的过程中,学生学到鸟类知识的同时也分享了群学的快乐。同时,笔者作为“观鸟”短课的指导教师,进一步认识到即便是周边的日常环境也都蕴藏着许多待解的大自然之谜。这也促使笔者通过书籍、网站和外出观鸟等不断补充鸟类的知识,尽量做到从鸟类的外形特征、飞行姿态以及鸣叫等就能辨认出鸟的种类。为了更好地完成短课的指导工作,笔者还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课外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即要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注重接受大众的监督和指导。

“观鸟”短课的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激发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在“观鸟”短课教学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成为了深圳市观鸟协会会员,并作为志愿者参加一年一度的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主办的“深圳市中小学观鸟比赛”活动;有些学生参加了湖北京山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观鸟比赛,并获得奖项;个别学生毕业后还成为深圳市自然学校的员工,为深圳市的自然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科生“创新研究短课”的实践探索作为深圳大学的多样化教学改革之一,使师生受益颇多。通过针对性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研究等方面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够得心应手地适应实际工作;而且促进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有效解决随时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深圳湾深圳大学观鸟
深圳大学与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签约共建产学研专用线站
湿地观鸟
观鸟记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0年分类总目次
深圳湾体育中心
国庆节麋鹿苑观鸟记
The Concept of“World English”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Learning
观鸟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