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焦虑与行为过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2-12-31陈伟梅吴秋辉程林石义容王辉何云徐六妹
陈伟梅 吴秋辉 程林 石义容 王辉 何云 徐六妹
(1.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2;2.深圳市花岗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72)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因感染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该病因其传染性与危害性,导致社会对AIDS患者的歧视普遍存在,从而引起患者一系列心理症状[1]。AIDS患者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慢性HIV感染患者中,报告的临床相关焦虑为13%~53%[2-3]。尽管焦虑是HIV感染者常见的心理障碍,但目前关于HIV感染者焦虑和行为过程的关系研究甚少。根据现存的实证研究和概念模型[4-5],有理由认为焦虑症状可能在增加HIV感染/AIDS风险(即无保护性行为、物质使用等)的行为参与中发挥作用,且HIV感染的经历可能与焦虑症精神病理学有关;焦虑和HIV感染的常见共病可能表明需要针对这些疾病采取综合干预策略(预防、治疗和健康促进)。鉴此,笔者通过回顾HIV感染者焦虑与行为过程关系的现有实证文献,探索HIV感染者焦虑与行为过程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HIV感染者焦虑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 焦虑与行为过程的影响研究
HIV感染者焦虑和行为过程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药依从性、物质的使用(吸毒、酗酒、吸烟、性兴奋剂的使用等)、不安全性行为及自杀行为等方面,可以概括为适应不良的应对行为或健康行为。
1.1服药依从性 Kosiba等[6]检查了131例HIV感染者在阿片类药物使用治疗中的恐慌症发病率表明,恐慌状态显著预测了HIV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Campos等[7]通过分析293例巴西HIV感染者自我报告中焦虑症状和服药依从性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HIV病毒治疗开始时,严重焦虑的症状是依从性的重要预测因素。笔者[8]通过观察247例HIV感染者不同时间点焦虑、抑郁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抗病毒药物服用时间的延长,HIV感染者焦虑、抑郁水平逐渐降低。然而,Nel等[9]研究发现,在101例南非HIV感染者的自我报告中,焦虑症状并没有显著预测其抗病毒药物依从性。尽管研究结果不统一,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使用了自我报告的药物依从性作为研究指标。因此,除了纳入患者自我报告中药物依从性之外,未来可以增加测量依从性的生物学指标(如抽血以检测药物的需要浓度)进一步探讨服药依从性与HIV感染者焦虑的关系[10]。
1.2物质使用 Garey等[11]进行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与非危险酒精使用者相比,酗酒的94例HIV感染者报告的恐慌症状发生率明显较高。Staton-Tindall等[12]检查了136例感染HIV的被监禁妇女,表明其焦虑症状与注射吸毒有关。此外,患有较严重焦虑症状和较多毒品使用的女性病例中,其男性性伴侣人数比焦虑症状较轻的女性多[11]。因此,可推断出物质使用与HIV感染者焦虑间确实存在联系。关于每种使用物质影响HIV感染者焦虑的机制也许是将来的研究重点。
1.3不安全性行为 Mimiaga等[13]的研究发现,在1 210例男性HIV感染患者的自我报告中,焦虑症状可推测其过去6个月有过肛交性行为或2个以上的肛交伴侣。然而,O'Cleirigh等[14]研究了社交焦虑症状和恐慌症状与自我报告肛交频率的影响后发现,社交焦虑和恐慌症状并未显著预测不安全性行为。总之,在HIV感染者中,焦虑和不安全性行为的研究正在迅速增加;在这些研究中,有报告焦虑症状与不安全性行为的相互关系尚无统一结论。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焦虑和HIV感染者不安全性行为的影响机制。
1.4自杀行为 Passos等[15]通过对211例巴西AIDS患者进行横断面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焦虑情绪预测了自杀风险。一项纳入504例HIV感染者的研究[16]发现,焦虑成为影响AIDS患者自杀的高危因素,尤其对于焦虑情绪较重的患者,其在最近1周产生自杀意念的风险明显高于无焦虑情绪的患者。由此可见,HIV感染者的焦虑情绪和自杀念头、行为和尝试历史之间可能存在潜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研究多是通过二次分析,揭示焦虑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因此,对HIV感染者中自杀风险和焦虑症状的前瞻性建模是未来研究的关键领域。
2 HIV感染者焦虑与行为过程个体差异因素之间的影响研究
目前,已知遗传、病理生理等因素可能与HIV感染者的焦虑有关,但特定跨性别的个体差异,如焦虑敏感性、痛苦忍受、情绪失调、回避应对和人格特征等可以驱动焦虑的表现存在差异[17-26]。因此,在研究HIV感染者焦虑的同时,还需特别注意跨性别个体差异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或交互效应。
2.1焦虑敏感性 焦虑敏感性是个体认为焦虑相关感受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评价具有消极影响,从而对焦虑症状产生担心和恐惧[17]。迄今为止,已有研究检测了HIV感染者对焦虑相关过程的焦虑敏感性。如Leyro等[18]对3个经过诊断的风险变量(焦虑敏感性、情绪失调和窘迫耐受)在预测HIV症状严重程度、HIV药物依从性障碍和病毒载量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横断面调查,其结果显示:焦虑敏感性与HIV症状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总之,横断面研究提供的经验证据表明:焦虑敏感性与焦虑和相关的消极情绪症状、HIV症状和HIV感染者中较差的药物依从性有关。
2.2痛苦忍受 目前,研究者比较认同的痛苦忍受的概念有2种。第1种认为痛苦忍受是指对消极情绪或其它厌恶状态(如身体不适)忍受的感知能力;第2种认为痛苦忍受是指忍受由某些压力引起的令人痛苦的内部状态的行为。从理论上推断,痛苦忍受尽管在概念上有别于回避应对(avoidant coping)、焦虑敏感(anxiety sensitivity) 、情绪控制(emotion regulation)及经验性回避 (experiential avoidance),但其依然有关系[19]。笔者检索数据库后,仅发现一项关于HIV感染者的痛苦忍受与焦虑之间关联的研究,在这项横断面研究中,Brandt等[20]探究了情绪调节对176例HIV感染者中感知的痛苦耐受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影响,其结果表明,通过激惹、抑郁、焦虑自评量表(irritability,depression and anxiety scale,IDAS)测量,患者感知到的痛苦忍受显著预测了抑郁症状、恐慌症状和社交焦虑症状。
2.3情绪失调 情绪失调主要是指人们情绪调节能力的缺失[21]。Brandt等[22]进行了一项纳入了176例HIV感染者的横断面研究,其结果表明,情绪失调解释了痛苦耐受与抑郁症状、恐慌症状和社交焦虑症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调整了一些协变量(如性别、种族、教育水平、CD4+T细胞计数和大麻使用等)后,这些发现更加明显。前瞻性研究HIV感染者与焦虑症状的情绪失调需要未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4回避应对 应对过程是情感调节构建中的从属,应对反映了有意识、自愿地尝试来管理内部或外部的压力因素,而个体认为压力因素超过了基于心理的资源;重要的是,这种定义排除了非自愿过程[23]。一项研究[24]调查了307例HIV感染的老年人,结果表明,回避性应对显著预测了焦虑症状。黄甄汝等[25]研究发现,在248例HIV病毒感染者中,HIV病毒的耻辱和脱离(回避)应对显著预测了其焦虑症状。由此可见,HIV感染者的回避应对和焦虑症状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2.5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反映了持久的心理特征中的个体差异,就精神病理学中的作用而言,人格特征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主题;事实上,特定的人格特征(如神经质)往往与焦虑、抑郁症有关[26]。朱千等[27]研究发现,神经质与AIDS高危人群的抑郁、焦虑症状关系最为密切。虽然上述研究均明确发现HIV感染者与焦虑症状相关的人格特征存在相互关系,但HIV感染者中焦虑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对人格特征的影响。
3 小结
HIV感染与行为过程的关联主要是通过患者的行为特征和个体的差异因素(焦虑敏感性、痛苦忍受、情绪失调、避免应对和人格特征)等相互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焦虑对HIV病毒/AIDS病程的影响,如对症状严重程度、对临床焦虑状况(如社交焦虑症、恐慌)的焦虑模式(如社会威胁、身体威胁)的测试。同时,应区分HIV病毒/AIDS样本的不同亚群,包括已存在焦虑症的患者存在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应对方式的个体及焦虑敏感性不同的个体等。另外,现有的研究多是横断面研究,缺乏前瞻性研究,很少考虑HIV感染与行为关系的时间变化及相关过程的后续影响。因此,建议未来的研究可关注焦虑因素与理论上相关的HIV感染者/AIDS患病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前瞻性关联,且需通过多时间点随访,以此观察长期焦虑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HIV感染者焦虑与行为的关系。另外,未来的研究还可通过调整潜在变量的影响,如生物(如慢性炎症、免疫抑制)、认知(如认知障碍、压力感知)和社会(如社会耻辱/歧视、社会支持)等,更好地研究HIV感染者焦虑与行为过程的变化轨迹,进一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总之,焦虑症状对HIV感染者行为过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需要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病因、治疗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