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美好』儿童生命发展的历程
2022-12-31余小刚
文 余小刚
没有人可以怀疑,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中华文化大动脉里,诗,是中华精神最为浓烈的血浆!
“国魂凝处是诗魂”,中国传统的优秀品格、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审美经验、思考方式和思想智慧,无不通过中华优秀诗歌作品闪现出永恒的光辉!
没有人可以怀疑,中国是一个诗教的国度。
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始,在中华大地永不枯竭的文明史上,诗歌教育是涵养一代又一代爱国济世、中和勤勉、刚健有为的仁人志士的最佳方式。
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我们需要更为美好的生活,我们需要更为美好的社会,我们需要更为美好的教育,我们需要更为美好的精神理想……那么,让我们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以诗涵养我们的灵魂,以诗重塑我们的风度,以诗教育我们的子弟,以诗澎湃我们奋进新时代的激情!
没有人可以怀疑,诗歌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古人对诗有“诗者,天地之心”的界说。人生天地之间,诗从来就是温饱之外的食粮,陆游不仅有“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的自评人生,还有“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的耕读写真。朱敦儒更是以“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的诗书底气来自我标高。苏轼则在人生最困苦的时候,以“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来安放自身。清代的吴嘉纪甚至认为,读诗可以塑造人体,“不读诗书形体陋”虽显夸张,却道出了诗歌对个人形体气质塑造的可能性。
我们读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就会畅想那浓郁烟火气息中充盈的舒坦;读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就会在偶然失落时,重树理想的豪迈……叶澜教授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是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研究教育却不研究自己的文化与教育之关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荒唐!然而我们很长时间内,因为时代骤变而慌乱,长期处于向外张望、借用、吸收,忽视了追本之不可或缺,忽视了从本源中汲取营养的不可取代性。”这,当是教育科研的清醒!
当我们确定了以人类精美文化的诗歌作品作为教育资源时,诗歌到底教什么?或者说,当我们提供诗歌作品为学生的学习材料时,我们期望学生在这些温润身心的诗句中,摄取什么样的心智营养?
我以为,这一基本问题,恰恰是诗歌教育的底层逻辑和基本落点,如果不正视,诗歌教育教学就是缺失了基本方向的盲动。
研究中华诗教的文化传统,发挥诗歌文体的特殊价值,遴选优质经典的诗歌文本,契合当今教育的育人导向,创新诗歌教育的育人模式,选择恰当优化的教学方式,诗歌教育才能真正绽放“以诗教”的育人理想,诗歌学习经历才能“美好”儿童生命发展的整个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