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叙事的“术语革命”

2022-12-31涂良川向前敏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涂良川,向前敏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631)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总书记的这一精准概括,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又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特质,更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实质。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高远的文明性表征了中国智慧,而且以现实的可行性证明了中国方案,更是以民族的自主性凝聚了中国力量;既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2)同上。,又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的实践方式、发展模式和文明范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实践展开的文明叙事,不仅以中国方式表达了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更以中国实践丰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实现了对历史发展机遇的选择与占有,并使之内化成现代化自身的新规定;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将自身的实践升华为现代化的时代规定与本质要素。中国式现代化既推进了现代化的实践创新,又从根本上丰富与发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门关于现代化的新科学。而“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32页。。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表征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风格所内蕴的中国创新和文明追求,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道路,而且是以中国现代化的成就、思维和追求对现代化的彻底“术语革命”。

现代化作为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应对历史语境与未来可能的理论观念和实践选择,本身就是对推进历史的主体力量、社会现实的真实状态、文明文化的价值判断以及文明形态的理论观念的应对、反思和建构。现代化不仅包含着应对现实问题的实践策略,更有基于历史语境的文明叙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先进政党的领导塑造了现代化的政治文明,调动了最广泛的主体力量;以人民至上的价值创造了全新的社会文明,实现了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协调发展的道路创新了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文明,使现代化的发展格局焕然一新;以命运与共的理念实现了文明憧憬的重置,践行了现代化本质上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以文明叙事的方式,在正视历史现实、反思历史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开创历史方向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文明逻辑中,创新和丰富了现代化本质、现代化实践和对现代化的憧憬。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术语革命”,既使其能以全新的术语准确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理念和传递中国智慧,也使其成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理论参照、实践榜样和观念参考。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叙事的“术语革命”,一方面真正坚持和践行了现代化是人的生活方式、理论观点、价值观念现代化的现代文明观,另一方面又以观念变革、实践创新与文明建构的方式探讨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互相促进、现实发展与未来可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族与世界的共生共在,再一方面则是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中国气度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一、先进政党的领导与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今天,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成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举世瞩目,“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第65页。。中国共产党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形成和拓展的根本保证”(5)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理论导报》2022年第8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两个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开创性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既以政党的先进性诠释、保证和创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文明,又以政党的领导力、民族的自信力、文明的引领力凝聚了现代化建设的强大主体力量,还以牢记初心使命的政治自觉、不断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和敢于斗争的政治实践真正实现了对现代化术语的革命。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正确政治判断、发挥民族主体性、创新文明形态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真正使中国式现代化激活的是中国人民的主体性力量、追求的是人民的福祉、实践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使现代化的主体力量真正凝聚起来,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自主性、创新性和文明性。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以先进政党的政治文明重审了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团结了最广大的发展力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以中国自主、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重构了现代化的规定、重释了现代化的主体、重置了现代化的目标,决定其不同于应对历史变革的西方自发性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政治的判断力、历史的把握力和文明的预见力来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激活人民在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活化了“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86页。这一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历史实践中,直面了“为什么人而现代化”“为什么目的而现代化”等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的政治原则,科学地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使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先进而高效、实践自主而自觉、成效显著而文明。同时,中国共产党又以“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追求把握历史的情势、定位民族的方位和表达人民的利益,始终把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需要、全面发展和全面现代化作为初心使命。这不仅重置了现代化的价值旨趣,而且真正使中国人民成为表达历史自觉、国家自主和民族自信的主体力量。

第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党先进性与人民主体性的现实合一、历史统一和实践合一,建构了自主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有逻辑上的时间后发性和进入历史进程的被动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式现代化获得了政治的先进性、实践的创造性与民族的自主性,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全新道路。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不是利益集团的自发自主,而是先进政党领导下的民族自主。当资本主义以其历史的方式把现代化植入历史进程时,资本也植入了现代化的历史中。然而,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我的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历史的规律和批判历史的武器,并坚强地领导中国人民投身于自身和民族的现代化奋斗中,开启了现代化的自主性。其次,先进政党的领导,使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能够全面、辩证和理性地对待现代化源起于西方的事实,并使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学习与超越、尊重与革新、重述与创新等历史唯物主义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既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地吸收、现实地转化了现代化的一般特质,又在应对原发性、裹挟性和强制性的西方现代化中坚持自主与开放。最后,先进政党以先进的理论赋予人民这一现代化主体力量以历史的判断力与实践的行动力,以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性消解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局限性,以人民创造的主体性转化后发现代化的被动性,以民族复兴的自觉性解决原发现代化的狭隘性,以文明形态的创新性化解先发现代化的文明单一性。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标识、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质的现代化,既强化了现代化的主体性,更标识了现代化的自主性。中国共产党以政党先进性、民族自觉性和实践务实性凝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提出了自主性的实践要求、激活了民族性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直面中国现实、预见中国未来、领导中国实践的基本原则,也使中国式现代化充满生机与活力,开创了解决现代化难题的诸多新方案。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有着清醒认识,指出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第474页。。中国式现代化从内涵上规定了对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实践方向和文明视域的自觉,从根本上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和民族担当成为自觉。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将现代化的自主性表达为解决问题的实践意识。因此,我们看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真诚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等阻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体化逻辑中,将节约、环保、绿色和低碳等全新理念内置于发展道路中;尊重文明的多元性、利益的多样性和共享的发展性,以人类共同的命运为旨归。中国式现代化,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踏实干出来、实践走出来、自主创出来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范式的自主性,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观念创新、政治创新中葆有的政治文明性与政党先进性。这样的先进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殊国情、特定时代要求相结合,真正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民族化,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了对现代化的术语逻辑、理论思维和文明构想的全方位变革。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更以政治的信度、历史的深度、文明的高度和民族的向度,真正活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的核心判断,(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6页。使现代化真正成为人民创造的现代化,将人民置于现代化的核心之中,真正成为现代化的主体,并使先进政党领导的人民以历史的实践保证现代化的自主性。

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以其政治的先进性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文明性,更使现代化成为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坚持伟大建党精神、保持自我革命实践的一种政治文明,其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所以,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书写史诗的现代化建设时,既表达了党的先进性,又表达了人民的主体性,这不仅使中国人民自主、自觉和自信地投身于现代化建设,更使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性中展开与实现。我们知道,现代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作出的历史选择,“它本来没有规范的和价值观的内容”(9)罗伯特·海尔布罗纳:《现代化理论研究》,俞新天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第96页。。然而,西方现代化把自身视为绝对性、具有标准意义的现代化。它主张,资本主义现代化既是人们所需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却现实地证明,只有以先进政党集聚的主体性力量,才能超越现代性异化,从而使现代化真正成为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使现代化的目标聚集于世界的发展、人类的繁荣和历史未来。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现代化,用新的概念扬弃了现代化的一般逻辑、以新的实践变革了现代化的传统解释框架、用新的理念丰富了现代化的逻辑结构,从内到外地对西方现代化进行了真正的革命。中国式现代化的“术语革命”,不是在表达形式上赋予现代化新的规定性,而是在内涵逻辑上变革现代化的术语范式,打破了现代化的单一表达方式、变革了以“资本”“普世”“绝对”和“狭隘”为解释框架的现代化,升华了民族性的现代化经验与成果,真正展开了现代化的全球视野。

二、人民至上的原则与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现代化。人民至上的原则,是从人民出发来思考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评判现实成效、校正历史方向、设定理想追求的原则。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这样判定:“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1)同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从根本上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其对现代化价值目标的重置、实现路径的重寻、实践方略的重建,无一不是对现代化的彻底“术语革命”。完成“术语革命”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现代化的现实语境、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民族复兴的历史趋势作出科学的价值研判,不仅从发展和完善社会文明的层面追求物质生活的充裕、精神生活的丰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实力的雄厚,更致力于创新社会文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使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具体化在现代化的原则之中,使现代化真正从人出发,实现人、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人民至上的现代化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政治先进性,化解了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

第一,以人民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使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实现了从特殊群体向人民群众的转变,使人民至上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原则。人民至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取得胜利的政治保障,更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实践智慧与中国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尊重和践行的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至上的原则现实地解决了“人口规模巨大”这一现实难题。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一方面将绝大多数人凝聚成现实的力量,另一方面将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现实化为实践,再一方面则能有效地解决总量与分量、国家与社会、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次,人民至上,意味着现代化的领导者、建设者和享有者有着同等的重要性,能够最为客观地把人民的利益诉求、生活需求和发展要求具体化为原则和实践。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践行和创新了现代化本有的先进文明理念,并现代性地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本理念,扩充了现代化的文明内涵。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中国既定历史语境、民族当前发展状态、人民现实生活状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思与文明建构,创造性地更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真正落实了人民至上的原则。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至上,不是基于抽象权利的人的平等或自由,而是基于“现实的历史的人”的需要和能力;不是以个人封闭性、排他性和对立性为前提的占有,而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为基础,达至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民至上的原则对现代化术语的革命,使中国式现代化变革了基于抽象物性原则的现代化路径,既使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获得了驾驭现代文明的能力,又规避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难题,更创新了实现每个人的梦想的社会文明。因为,人民至上的原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的现代化,是由“现实的历史的人”构成的人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原则,不仅是对现代化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也是对现代化实践思维与价值原则的根本变革,更是对现代化价值追求的历史性重设,为现代社会文明的建构提供了全新的价值逻辑。

第二,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美好生活服务的现代化。坚持与实现人民至上的原则,既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政治表征,更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这不仅进一步深化与具体化了以人民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原则,更是校准了现代化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原则,使源于西方、服务于资本的现代化的性质得以根本改观,使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从物的逻辑真正转向人的逻辑。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首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全面发展的历史要求作为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实践的现实追求中把握人民美好需要的具体内容,而且在政治发展的长远规划中内化人民现代化的长远需求,更在政治观念中内置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因此,面对“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12)胡伯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光明日报》2022年7月27日。,“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人的现代化”(13)涂良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学术交流》2021年第12期。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6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第11页。的政治判断;根据“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6)同③书,第66页。的事实,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执政为民、发展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承诺;基于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7)同④书,第11-12页。的事实,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历史责任感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遗余力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生成创造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为人民创造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和丰富自我的现实条件和社会文明中证明其文明性的,并从根本上变革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与人民对立的二元格局。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与践行人民至上,变革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使现代化真正指向人的生成与人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原则,是对西方原发现代化的悖反逻辑的历史唯物主义变革,使现代化的物质充裕、社会发展不再成为抽象化、单向度化和异化人的绝对力量。或者说,西方物性原则的现代化,是一种两极对立、物质第一的现代化,其带来的地区、国家和世界的现代性冲突既是实现其价值目标的手段,又是物性现代化的必然表现。因为,西方原发现代化一方面借助非文明掠夺与转移等方式来确证自己的现代化,形成了全面的两极对立与世界的严重分化;另一方面以绝大多数人的贫穷换取少部分人的富裕,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而是“打造”了普遍的文明退化与人的异化。因此,现代化既需要批判、改造和激活“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69页。,使之真正成为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性条件,又需要创造性改造政治、经济和文化,使之形成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更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看待人民意义、激发人民活力、推动人民发展的政治思维。现代化所创造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6页。,意味着现代化本质上是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构的。所以,面对“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41页。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20,第105页。的政治原则,一方面确认了“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历史活动的主体”(22)同上。,生成了整体性、系统性地处理政党与人民关系的政治思维;另一方面真正把人民的全面发展提升为核心的价值目标,坚持把人民及其根本利益作为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既从政治架构上创新了社会文明,又从实践方略上推进了社会文明,更从现代化内涵与实践上生成了现代化的中国范式。现代化必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不要光喊社会主义的空洞口号,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213页。的重要判断,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24)习近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人民日报》2021年1月30日。。人民的共同富裕,而非国家的抽象富裕,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指向的是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人民至上原则的实现与落实。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的语境中真实分析与判定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方面努力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两极分化、整体与个体、贡献与享有、差异与平等、积累与分配等问题,创新了达成共同富裕的社会文明架构;另一方面则从对“为何建设现代化”“如何建设现代化”“以何标识现代化”等根本问题的人民性思考与创新中,从建设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使社会财富的丰富转变成人民能力的提升、人民福祉的实现。也正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真正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并以共同富裕的社会文明改造和引领了时代。

三、协调发展的道路与现代化的系统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系统性规划、整体性重塑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的发展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形象,真正落实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系统性地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或者说,中国式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将“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26)同上。的系统观念作为设计现代化蓝图的实践观念、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思维、校准现代化方向的实践规范,不仅为解决现代化系列难题提供了药方,而且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一系列发展成果具体证明了它之于当代人类现代化的有效性、引领性与启发性,而且彻底变革了传统现代化的单极观念、对立思维和发展逻辑,实现了现代化的术语变革。协调发展的道路不仅意味着要有决心、勇气、能力和智慧创新解决在“五个文明”建设过程中遭遇的系列问题,而且更意味着在观念深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27)习近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8日。。这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经验的政治自觉,更是以系统观念对现代化术语的中国丰富与时代发展。

第一,以协调发展的道路来实现现代化,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全局意识、辩证思维和系统观念的现代化,通过全面具体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社会繁荣和兴盛。协调发展,是对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辩证性统一、综合性考虑和选择性处理,是通过对现代化问题的整体性反思、现代化经验的批判性吸收而开创出来的发展道路。西方现代化的非系统观念使得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资本无序扩展、物质主义膨胀、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国际政治冲突、国内两极分化严重等系列难题,呈现了片面现代化的根本问题。这既是长期以来现代化反思的主题,更是现代化发展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面对人类现代化的经验,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出发,立足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28)同①。,开创了表征中国智慧的协调发展道路。显然,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定,更表达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比如物质充裕与社会富裕、区域发展与整体繁荣、内生创新与外发引智、生产积累与分配享有等,使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具有世界性的整体视野,另一方面具有中国的国情自觉,不仅使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文明发展和思想观念真正具有现代性,更使中国真正“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9)同①。。中国式现代化把“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第79页。作为行动方案,“以物质文明为中心、以政治文明为核心、以精神文明为重心、以社会文明为保障、以生态文明为靶点”(31)燕连福:《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2-09/19/36033244.html,访问日期:2022年9月21日。,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地认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和追求,是创造性生成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思维,又是系统性考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方案与文明形态的必然选择。

第二,协调发展是基于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的全面性协调,它从民族的高度和历史的向度探索了现代化的发展观念、力量积聚和目标指向等重要问题,使系统观念彻底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其一,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3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总体性规定,既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又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思维,更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其二,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化解现代化难题的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经济主题,把需求与改革结合起来,从国内国际维度出发,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三个着力”目标,真正将系统思维实践化。(33)同上。其三,坚持系统观念的协调发展,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干力度、政治信度、战略高度与文明向度,既赋予了协调发展解决问题的效度,又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力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34)同上。,就是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的表达。其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本质规定的协调发展,这不仅使中国式现代化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强大政治力量,而且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系统观念以实践品质。“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无论是“五个文明”协调一致,还是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抑或是新发展格局的造就,既是中国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果,又是达至现代化的实践道路。

第三,协调发展遵循发展布局、发展结构和发展状态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均衡性,(36)侯衍社:《新发展理念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精髓》,《哲学研究》2022年第7期。以系统观念全面创新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和高质量发展,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又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实现现代化路径的全新变革和中国实践。回答“什么样的现代化”和“如何实现这样的现代化”的问题,是任何一种现代化理论和观点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系统观念,以新发展理念表征了协调发展的本质规定,全面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秉承协调发展,在现代化各建设领域、各发展方面和各实践环节践行系统观念的基础上,勾勒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景图式。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第117页。,把协调作为现代化的内生特点,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又是对现代化阶段性特征的历史唯物主义判断。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38)同上书,第154页。、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谋划,都是基于“以系统为基础的战略辩证法”(39)韩庆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7期。而开创出来的。因此,协调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创新,是坚持系统观念、进行系统谋划的创造性产物,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证明了系统观念对现代化“术语革命”的根本性与有效性。

四、命运与共的理念与现代化的文明憧憬

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4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叙事的“术语革命”,不仅是实现路径、实践策略、思维方式等现实可见、可知和可行层面的,而且是现代文明憧憬的未来性和理想性层面的。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41)同上。。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又以命运与共的理念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实现对现代文明憧憬的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并建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负责任的态度尊重与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现代文明追求与奉行的文明观念,同时更以命运与共的理念,“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42)同上。。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命运与共的理念,既表达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现代化的世界追求,更表明了现代化应该是全人类共享人类文明的现代化。因为,“中国式不是说仅仅中国独有,而是通过中国的特殊性映照文明的多样性和普遍性”(43)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特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3期。。命运与共的理念从根本上变革了现代化狭隘与对立、先进与落后、支配与服从的狭隘文明观,形成了从民族自身与人类整体、区域兴盛与整体繁荣、国内发展与国际共享等视角来创造新文明形态的自觉。

第一,命运与共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在创造性激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实践中形成的文明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成果之所以举世瞩目,“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44)同④。。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现代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文明追求和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追求。因此,命运与共的理念,既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的现实要求,又是其文明形态的本质规定,还是其文明憧憬的人类视野。创生和发展于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在中华民族优秀根基中的命运与共,使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4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3页。。中国式现代化既对中华民族整体形成凝聚力,又对现代世界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命运与共关乎的不是实现现代化的手段,而是规定现代化的理念。命运与共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念,不仅真正从人类现代化的整体版图来考虑与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而且将人类现代化的整体要求纳入中国式现代化中来探索人类现代化向何处去的问题。这样的理念,一方面创造性地践行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2页。的文明追求,另一方面现实性地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文明思维,再一方面实践性地升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智慧。由此看来,命运与共的理念不仅改变了现代化的实践思维,更从根本上变革了现代化思考问题的逻辑。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命运与共的理念,表征了现代化文明的发展趋势、表达了现代化文明憧憬的理想要求、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追求。深度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化,既改变了现代化的现实背景,又提出了现代化的全新要求。深度全球化带来了全新的问题,重置了现代化的语境,它“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过程,它既在碎化也在整合,它引入了世界相互依赖的新形式”(47)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第152页。,使人类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而且,“‘现代化’过程本身就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内涵”(48)孙正聿:《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哲学研究》2022年第1期。。命运与共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从人类发展趋势、世界变化格局、民族复兴历史实践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所形成的文明理念,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憧憬真正具有了现实性与理想性。其一,命运与共的文明理念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有差异的现代化。“共”隐含着有且承认异质存在的前提逻辑,命运与共暗含着世界各国命运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命运与共的文明理念,是承认并尊重差异、肯认他者主体地位的理论表达。这一理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建构具有整体性历史意识,它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既坚持文明发展规律的统一性,同时又不排斥文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证明了存在多种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路向”(49)黄广友、韩学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明理论的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其二,命运与共的理念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憧憬体现出辩证法的智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诞生的“支援性背景”(50)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三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第18页。。联系与发展的哲学原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命运与共理念的理论基础。在这一哲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全人类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和通约性。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本国前途命运与其他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使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一致起来,把本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同步起来,构造了一块共时性现代化版图。

第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命运与共理念,真正使中国式现代化“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51)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外文出版社,2021,第8页。来憧憬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命运与共,既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昭示着对现代化文明的憧憬应该着眼于人类、着力于人民。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标示着人类文明进入了新阶段,但其文明是“伴随有群众贫困和堕落的资本主义文明”(5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746页。。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资产阶级将自己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把自己特定的阶级利益普遍化为一般利益,用资本的控制力来维护与获得现代化的表象。因此,西方的现代化只能是在资本内部想象文明未来的现代化。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命运与共的文明新形态,彰显出超越西方原发性现代性的文明气度,不仅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理念得以现代激活,而且辩证地吸纳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先进文明,更注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当代文明。当中国式现代化憧憬现代文明之未来的时候,“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就时代化为命运与共的理念,“亲仁善邻、兼爱非攻”就时代化为中国外交方针,“和衷共济、协和万邦”就时代化为全球治理策略,“和而不同、立己达人”就时代化为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的原则,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就时代化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凸显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智慧,另一方面解构了原发现代化旧有理论范式,消弥了个体和类群之间的对立状态,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因此,命运与共,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现实道路的文明理念,更是人类现代化的文明憧憬。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