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

2022-12-31付秀荣刘蕊萱

现代交际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付秀荣 刘蕊萱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自信自强必不可少;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就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没有真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自信是以积极心态达成关于主体的自我确证。文化自信即以积极的文化心态增进文化认同与促进文化发展的主体状态,文化自强是主体获得的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前提,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保障;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文化自强助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自强是有机统一体。新时代,着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就必须着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其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首要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很重要,关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文化发展方向。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与笃行。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这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成为必然要求。自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主动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了诸多历史性成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始终如一的政治坚守,笃定前行,方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辉煌。

其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根本在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南和精神力量,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是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3]3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理论支撑,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国际视野与格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旨趣与精神风范,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先进理念与智慧。

其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义在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协同发展。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18。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被激活、焕发青春的活力与耀眼的光彩。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相一致的文化思想和观点,“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18。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时代精神,特别注重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使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共振场,发生协同效应,形成文化合力,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其四,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关键在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是“人化”,文化亦“化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为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14亿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注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1]43,特别是要注重引导10亿网民加入文化创新创造的洪流,着力于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产出更多健康优质的文艺作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推动新的文化业态产生与发展,共建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强大的文化创新创造生力军,打造有鲜活生命力、感染力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葆有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增进文化自信自强。

二、文化自信自强: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4。这一战略安排的实现,离不开上下一致的思想统一,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共同发展。只有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方向、鼓舞斗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以文化自信自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力量。具体来说,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注重以下五方面:

一是要注重坚守人民立场,凝聚人心。现代化的核心是“人”。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凝聚14亿人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的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3]326。如何最大限度地汇聚14亿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如何基于中国的实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都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自信自强的激励与驱动作用。坚持“人民至上”,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化育人。通过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以此使“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跳出“木桶理论”之限定,在文明发展中激活14亿“人口红利”,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

二是要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好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指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做好精神引领,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注重在主流思想舆论中加大共同富裕的文化元素,既要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又要注重增强全社会对共同富裕的共识与认可,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

三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其不仅致力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而且致力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或者说,现代化不是“物的全面丰富”这一单维度,同时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综合向度,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旨归。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避免人的片面性,特别是要超越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逻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育时代新人,以时代新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步。可以说,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不应囿于物质文明的丰裕,更要奏响关于“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乐章,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感悟现代化的文明真谛,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

四是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着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传统现代化更关注生产发展,也触及生活富裕,但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导致生物物种锐减、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严重的生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注生产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视人民幸福感的提升,而没有良好的环境和生态,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将“生态良好”作为现代化的必备条件,着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正是对人民关于美好生活期待的必要守护。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文明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正在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现代化的新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这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确证着源于美好生活的文化自信自强。

五是要不断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拒斥侵略、霸权和武力的和平发展道路,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正义之声。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现代化道路有两条,一条是暴力掠夺的路,一条是和平发展的路。有的国家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暴力、掠夺、殖民、战争的道路,这是一条充满损人利己、血腥罪恶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和平发展。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与实践,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携手世界人民共同推进现代化文明走向新阶段,这是一条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将使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不断壮大,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与精神力量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15。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要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中心工作,激发起14亿中国人民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团结奋进、勇往向前。

三、文化自信自强:展现中华民族的新形象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世界人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上,展现中华民族的新形象,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才能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需要进一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45-46。

首先,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新形象具有必要性。中华民族曾雄踞世界东方,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与举世瞩目的中华古代文明。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扫去近代屈辱历史的尘埃,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天地,持续推进关于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持续创新突破,成功地开拓了21世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历史悠久的中华古代文明到21世纪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拓,这一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始终延续、从未中断。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与印度文明的松散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4]。在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看来,现代中国是古代中国的文明延续,“像所有文明一样,中国文明积聚了经验”[5],即使是古代中国,也不像外表看上去的那样向外部世界关上大门,外部世界的变化影响到了中国。可以说,从古代到现代,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以历史主动心态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文明史诗。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正以新的文化自信自强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站稳脚跟、砥砺前行,在承继中华文明既有优秀文化血脉与精神基础上向世界展现新形象。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更要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其次,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神具有紧迫性。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及其精神谱系是当代中华文明具有代表性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神。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人及其精神谱系的宣传阐释,让世界更加深切地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就不了解中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真实坚守;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要以丰富的学理和真实的事理向世界宣传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坚守与执着,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及其精神谱系中承载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再次,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要进一步扩大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宣传与弘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我们正身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交错中,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和治理赤字的加重,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需要做出清醒的判断与理智的抉择。“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6]424人类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要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不要分崩离析背信弃义,才能共克时艰,共创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63面对纷至沓来、多种多样的全球性挑战,人类只有加强沟通、化解争执、凝聚共识,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走出人类面临的诸多危机与挑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发展贡献的时代智慧,更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新贡献,也是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挑战、开拓人类美好未来的承诺与担当。

最后,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展现中华民族的新形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46要主动向世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增进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刻了解。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加强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持续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与境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要宣传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生活,让世界读懂中国故事,听到中国声音,看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作用,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采取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提升跨文化传播艺术,以多种形式,特别是借助互联网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6]318。要进一步提升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国际舞台表达声音的能力,在国际传播中掌握历史主动,贡献更多的文明智慧,在世界文明之林中展现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