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术期刊弘扬中国精神的创新思考

2022-12-31□于

现代交际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弘扬精神

□于 蕾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发展的新时期,优秀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及时、有效、完善地做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既是对当前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现,也是为中国思想文化“走出去”做好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并针对文化建设做出战略性部署。当前,学术期刊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宏伟蓝图,结合自身的重要职责与使命担当,把传播推介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新信息作为始终不渝的目标。应充分利用学术期刊这一有效阵地,融入和弘扬中国精神,发挥中国精神的引领作用、感召作用,通过有效的学术出版活动,切实加强对中国精神的时代化、大众化、系统化传播,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释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基本途径及其现实意义。

一、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精神涵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衍生出来的独有的精神品格,形成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集中表现为中国快速崛起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强烈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气象。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文化兴盛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也离不开文化的兴盛繁荣。奋进新时代,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中国精神的形式与内容具有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丰富的文化建设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如果没有文化的先进,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强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党和国家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就在于文化自信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着发展方向,是中国精神之“钙”。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内生动力。文化自信孕育涵养中国精神,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中国精神,是丰富中国精神时代内涵的需要,有助于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深入挖掘中国精神时代价值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动力;是拓展中国精神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有助于文化自信的世界性。[3]

二、弘扬中国精神,彰显新时代学术期刊的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此作为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这一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中国精神在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多平台、多渠道的教育传播形式。学术期刊是精神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凝聚时代精神的主阵地。作为专业出版的主体,学术期刊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学术期刊作为记录研究成果、构建教育体系、完善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要主动自觉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学术期刊承担着记录新时代的精神和成就的责任和义务,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的目标,关键是助力中国精神不断强大。这需要学术期刊时刻胸怀使命担当,不断提升格局视野,坚持守正创新,在创新中解释好、彰显好、助力好中国精神,使中国精神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强大动力。

三、新时代学术期刊弘扬中国精神的创新思考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4]。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交流、传播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平台和重要阵地,促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肩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时代使命。学术期刊运用创新思维传播中国精神,不仅服从国家战略大局、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也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升影响力的必要路径。在实践过程中,学术期刊需要认识到其在弘扬中国精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着眼于中国精神的传承脉络,找准自身定位,发挥价值功能。

新时代,学术期刊弘扬中国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几条路径实现:

1.增强思想引领力,彰显学术期刊的价值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时代党的出版工作的基本指南。他提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项使命任务,为期刊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学术期刊应胸怀忠诚信仰,无畏担当;关注时代命题,坚持正确导向;深化主题出版,传播主流思想;大力宣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讲好中国故事,为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首先,学术期刊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增大主流媒体传播声量,承担起传播中国精神的使命担当。学术期刊要始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旗帜鲜明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进一步凝聚社会各界建设美丽繁荣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学术期刊要对标对表,以最新精神,学习、贯彻指导选题论证、专栏策划等工作部署,围绕主题、紧扣主线,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做好重点宣传和出版工作。

其次,学术期刊要将“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5]6。学术期刊要注重选题内容,“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学理性阐释和学科性建设,加强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大原创性贡献的研究阐释宣传”[5]6。

再次,学术期刊要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大节庆、重要工作精心组织、主动创新,推出高质量的选题策划。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记录时代进步、书写辉煌成就,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最后,学术期刊要“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结合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普及”[5]6。要讲好中国故事,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选择他们习惯的平台、能够接受的方式,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有效发挥自身传播宣传功能,避免学术期刊因理论高度和语言深度造成的传播疏离感。

2.设置学术研究议程,以学术创新增强学术期刊传播效力

通常情况下,学术研究的主体是学者,学术期刊只是一个研究成果发布的平台。但有作为的学术期刊往往能够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学者关注学术前沿话题,并对现实重大问题进行学术阐释,不断增强学术期刊引导力,在学术创新中发挥风向标作用。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学术期刊是把社会议题、科学议题转变为学术研究议题的中介与导向者。学术期刊将社会科学研究热点及对现实焦点问题、深层问题的深度思考作为议程的选题策划,能够有效地把握舆论热点,细化舆论议程,控制舆论走向。

学术期刊应积极挖掘学术创新议题,激活学术生命力;组织特色化的学术议题,激发学术的创新能量;通过规范议程设置体系引领学术研究议程,控制学术期刊出版的质量与效率;坚持“问题”导向,做到主动、有效引导舆论,并正确把握与引领本地区学术研究方向。

3.新兴技术赋能,培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新模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698万,占网民整体的75.0%。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参与到各个行业的分工协作,不但重构了行业理念,为一些行业带来生机和活力,还重塑了传统产业模式,改变了这些行业的生产方式。

随着互联网数字出版的兴起,学术期刊也要增强融合出版意识,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推进学术期刊生产方式的数字化、知识传播网络化和知识服务智能化,运用新兴技术服务融合出版,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首先,学术期刊生产方式数字化能够有效缩短期刊出版过程,减少重复烦琐的排版、发行等人工环节,使期刊编辑能够专注于对期刊内容、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因此,学术期刊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劣势,了解互联网出版的发展趋势,梳理自身的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打造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竞争力。

其次,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网络化能够扩大学术期刊编辑的视野,帮助学术期刊编辑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热点信息,缩短学术期刊对热点信息的反应时间,解决学术期刊研究滞后性的问题。因此,学术期刊应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高质量内容产出机制。学术期刊要扩大大数据、人工智能、VR技术在期刊出版、传媒领域的应用范围,以需求为导向,逐级推动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的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方式。

最后,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智能化能够有效提升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解决传统纸质期刊出版效率低和传播扩散慢的问题。学术期刊要以技术变革作为主动求变的契机,强化学术期刊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学术期刊的优势在于其权威完备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因此要围绕中国精神的文化输出和内容制造,提高传播效率,改进和创新学术期刊表现形式,倡导绿色环保的出版理念。学术期刊不能抱残守缺,而是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走出自我的舒适区,顺应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要更新出版理念,积极响应国家环保理念,拓展数字出版途径,使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更加多元。

4.助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推动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22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并系统地阐述了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任务、方法、策略、手段和责任主体。

以学术交流为引领,促进文明互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重要途径。学术期刊是彰显学术话语权、构建对外话语传播体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推动学科发展、引领学术理论创新、倡导优良学风建设、推动话语体系构建的职责和使命。在积极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使命感召下,学术期刊应致力于期刊的国际化建设,通过创办多种语言版本,充分展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把能够充分反映当代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理念概括好、宣传好、传播好。

5.加强“特色化”建设,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6]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如何进行特色化发展的问题。学术期刊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需要把握规律,准确定位,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深入研究刊物特色,找准定位,制定发展总体规划,打造线上线下思想一体、传播方式相异的学术传播渠道,构建多层次学术出版格局。

其次,要呼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持续开发新的重大选题,探索新思路,寻找新的学术出版增长点。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做好学术出版服务工作,搭建学术交流的桥梁,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最后,要注重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需求,通过培养与引进的方式打造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编辑出版团队。学术期刊要适当设置复合型编辑岗位,优化配置编辑结构,不但形成知识上的相互补充,还要形成年龄上的代序传递。根据编辑的个人意愿和发展规划,精心设计编辑培养模式,不但要建立传统出版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型的培养路径,还要给专业学科领域编辑提供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在提升编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进先进的出版工具,善其事利其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辅助编辑出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编辑技术应用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媒介融合能力。

四、结语

学术期刊要与时代同行,发扬中国精神,以中国精神引领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自觉性,高举中国精神的思想文化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出版活动全面展现中国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要清晰时代使命,打破套路思维、克服路径依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弘扬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