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初探
——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

2022-12-31赵思洋

新闻传播 2022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思政

赵思洋

(黑龙江东方学院 哈尔滨 15000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总看法,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闻舆论事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研究者就紧跟时代的浪潮,积极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新闻观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是在为中国培养合格的新闻舆论人才努力,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发展做努力。

如今,各高校的新闻院系、专业是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主要摇篮。而大学本科时期,正是这群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闻观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新闻观,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贡献力量,是每一位新闻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下面就将从黑龙江东方学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中做的改革、创新和尝试从理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体现等三个方面介绍在本课程实践部分的一些探索。

一、两层加一考模式,夯实基础、引导思辨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理论课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被分成了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内容的教学都是以夯实基础、引导思辨为指导,从学生身边的新闻事件出发,用生动有趣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开展内容。最后再用课堂考核收尾,让学生生动地学习,深刻地体会,切实地记牢。

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和发展被定为第一层。在这个层面的学习中,学生以打牢哲学层面的理论为主。在这一层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对马克思与恩格斯作品中的原句分析,引导学生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核。让学生能更好地辨别、分析、了解现实生活和实践中新闻应有的样貌。而这一部分虽然是为了夯实基础,但是引导探索无处不在。因为如果不带着学生深究和探索,他们就容易进入西方新闻教育观所带来的理解误区。例如:在对“一般的公正”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我们不仅仅要把这句话的本质——新闻客观传达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不同时代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感受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新闻客观性”在当下的国内外新闻界出现了哪些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被定为第二个层面。这个部分主要是以探索实践理论、理解政策为主。这一层面内容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成果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的各位领导人为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出的贡献。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位和意义、职责和使命等问题进行的科学而系统的阐述。这些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地回答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仅仅要让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引导学生对一些知识进行对比和思辨。

最后,在每部分教学内容结束后会安排一次考核。考核的内容也分为两个层次,一层为识记部分,一层为深度思考探索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考核目标依次对应的是夯实基础和引导思辨。考核以开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为辅的形式展开。开卷考试部分,学生可以参考教材和笔记的内容。这个部分考核试题比较开放,有可能是情景再现题,也可能是案例分析题。这个部分重在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探索。完成从课堂案例到知识点消化吸收再到自发思考完成实践的过程。这部分的考核一部分是独立完成的任务,一部分是小组合作任务。而闭卷考试部分主要完成识记部分的考核任务达成夯实基础的目标,所以通过相关内容的考核,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背诵和识记。

“两层加一考”中的“一考”就像是学生们平时喜欢玩的小游戏,每次完成一个部分的学习,就要迎来最终的BOSS。在完成这个部分后,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成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加注重课程学习的过程,本门课程的平时成绩在最终成绩的占比也从之前的40%提升到了70%。而这一点也是学生们能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保证之一。

二、多重实践方式,身临其境、引导探索

在实践课程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形式的创新上。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从2019 年到2021 年,在黑龙江东方学院新闻专业的16 级至21 级课堂中,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被逐步展开。多种多样的实践内容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把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内容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成为三观正、有素养的合格新闻人。而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主要把握了以下两点:第一,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马克主义新闻观。第二,让学生在课程中完成新闻实践和反思。为了完成以上两点,实践教学的形式更是花样翻新、趣味无穷。

(一)设置情景

如今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很喜欢玩“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之所以人们会喜欢玩这些游戏,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游戏很有代入感和场景感。所以,把“真人NPC 情景剧”和课程中的问题结合成为了打动学生的利器。学生们在“游戏”中把知识学习到位,把思想深刻到脑海,寓教于乐、皆大欢喜。在这个部分的实践中,把学生分组,每组会有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主题。在角色扮演的剧情中会有选择出现。没有参与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答,然后参演同学根据不同答案推进剧情发展。例如:在认识媒体的政策宣传和实际工作这一问题时,学生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设置在媒体工作者在参与政策宣传时会出现的问题。然后一起探讨和学习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对政策性新闻进行报道和宣传。此外,因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参与编写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剧情和角色时,也是对相关内容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无论是台上的NPC 还是台下的同学都能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

在这个部分的实践完成后,学生们需要像玩“剧本杀”游戏一样来一次复盘。复盘的目的就是让选错的同学有所反思、对选对的同学有所激励。完成了复盘,这项实践活动才真正的达到了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

(二)榜样力量

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走出去自己感受身边的榜样力量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把课程与本地媒体的使命文化、红色文化连接,通过参观场馆、聆听故事来增强学生对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认识。

哈尔滨市新闻事业发展的很早,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是中国首座无线广播电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的创始人刘瀚本身就是一个爱国者。“9·18”事变后,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更是积极地宣传抗日的思想和内容。而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是哈尔滨广播电视台的前身。在哈尔滨广播电台的发展中有很多与这个城市革命有关的故事发生。此外,上个世纪30 年代,哈尔滨地区的很多左翼抗日文学家在本地报纸的副刊上发表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着抗日。所以当时的很多报纸正刊中看不到的中国人的骨气和力量,正用另一个方式在报纸的副刊中蔓延和传播。以上这些内容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红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这个城市新闻行业发展的一部分。这个城市的新闻事业在发展中自带使命和责任、勇气和力量。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带学生参观如哈尔滨广播电视台台史馆、夏青展览馆等与本地媒体文化相关的场馆,让学生学习了解本地媒体的历史、感受新闻从业者的使命与担当。同时,邀请本地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在参观过程中给学生们现身说法,让这些熠熠生辉的故事点亮学生心中的火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让榜样成为学生心中的光芒、行动的力量。完成参观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地反馈内心的感受是这一项实践内容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需要写下冗长的观后感,他们只需要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然后,再发给他们每人一个便签,让他们写一句话给自己。这个便签教师会回收起来,等学生毕业的时候再返还给他们。用他们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激励即将成为新闻人的他们。让他们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有使命、有担当的新闻人。

(三)案例反思

生活中的很多新闻事件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天然资料。在现实的案例中启发学生,才能真正坚定学生的新闻观。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学生会对中西方不同的新闻观产生错误的认知。同时,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新闻内容、哗众取宠的宣传内容也会给新闻观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而且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如今的传媒领域的确是乱象横生:“标题党”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地方也习惯性在标题上故弄玄虚;为了追求关注度和流量,发布庸俗内容和迎合受众的信息;为了抢夺热搜,不去辨别真伪就对不实信息进行转发等等。这些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提倡的理论、观点格格不入的做法有利可图,更加会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于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们会产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落伍了,不好用了”的错觉。而“案例反思”的实践内容就是要让学生从身边的新闻事件出发,从现实的案例中发现事实和真相,理解和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例如:用“新疆棉”事件中,中外不同媒体的不同报道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如今资本主义新闻观的不同。然后,再进入这部分“实践”的最后一环——深化主题、完成实践。让学生在对比不同后,解决实践问题:“面对这样的国际舆论现状,你该如何发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对“新疆棉”事件的新闻报道策划。

三、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润物无声”、“掷地有声”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把“课程思政”引入到课堂之中。要让“课程思政”在这门课程中既“润物无声”又“掷地有声”。

首先,“润物无声”是让“课程思政”不生硬,在无声无息中,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魅力。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能在课堂上讲“假”、“大”、“空”的理论。而要通过真实的例子让学生们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伟大。例如在讲解“新闻自由”这一主题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新闻自由,还要通过例证让学生明白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在这部分内容讲授前,设置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是“你认为国内和国外,哪里新闻和言论更自由”。虽然匿名投票和实名投票的结果并不一致,但仍有一部分的同学认可中国的新闻和言论没有西方自由。但课程结束后,当再一次做调查时,匿名与实名投票结果一致——学生们把票全都投给了中国的新闻和言论更加自由。在课程结束后,甚至有学生会发“朋友圈”来表达对“新闻自由”的新认识;在与他人的辩论中用所学知识驳斥他人的错误观点。

其次,“掷地有声”就是在讲授理论内容时,不模棱两可;在完成实践内容时,切实执行。尤其在实践内容部分,要让学生切实完成实践任务。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课程思政”的成果通过学生的实践展示出来。例如;在学习“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时,先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比如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更广阔的传播渠道等。通过思考教育学生要有新闻人的使命感。最后,指导学生展开“我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呈现好中国故事。在完成这部实践时,一位2020 级的同学讲述了一个老党员带村民致富的故事。这位老党员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地体会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还让学生被一种默默无闻精神打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本身就肩负着“课程思政”的使命。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更加生动、形象的把一种精神、一个观念传达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让更加丰富的形式、贴近生活的案例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更好地传达,把观念更好地印刻到学生的心中。■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