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时代影像志”
——电视剧《人世间》的精神要旨刍议

2022-12-31

新闻传播 2022年21期
关键词:人世间东北

吴 阳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哈尔滨 150086)

回溯近些年来的电视荧屏,现实主义题材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追捧与喜爱。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立足于“人民”本身,着力描写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极易触及受众最旺盛的情感共鸣。而以东北地区为创作背景,刻画东北生活,书写东北历史发展的现实题材影视剧却产出不足。早些年的《东北一家人》《刘老根》《马大帅》等均为喜剧类型,对于东北变迁史的叙事主线少有涉及。从《闯关东》后便再无振聋发聩,万人空巷的优秀东北影视剧产出。

而《人世间》的出现如惊雷一般敲响了全国电视观众的耳朵,尤其是生长在60 年代、70 年代的“东北父辈们”。根据2022 年3 月的数据显示,《人世间》自播出以来,收视率持续稳步上升。在大结局的当天,不管是CMS63 城还是酷云,收视率均破3。此外,在其他平台的播放量也是TOP级。正片有效播放量市占率从开播首日便开始霸榜,最高已然达到33.23%。从客观数据不难看出,基于真实历史基础上创作的艺术作品已成为当代电视剧发展的核心主流,此刻正是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持续发展的有利时机。

极具东北地方特色的《人世间》深度描绘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呈现了宏大社会历史变革下小人物的个体命运。剧中对20 世纪60 至70 年代东北社会的艺术化呈现饱有丰富的视像记录。生动再现了当代中国坎坷演进直至走向繁荣富强的过程,展现了一代人的信念和追求,揭示了当代中国快速崛起,不断发展进步的秘密,堪称20 世纪下半叶变革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一、东北社会变迁的时代镜像

1988 年,美国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影视史学”的概念,即“用影视的方法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历史无法再次上演,对于未经历过的年轻一代,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为其缔造了一个想象空间,从影视剧所构建的“现实世界”中感受真实历史,穿越回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俨然成为历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重塑大众记忆的最佳媒介手段。《人世间》就是通过影视化的手法,运用视像符号对东北的历史变迁进行真实记载,可以说是一部审美内涵丰富的“时代影像志”。显而易见,该剧的现实意义深厚,可为当代青年认知东北岁月发展史提供影像参照,也为如今东北社会发展起到警惕与反思作用。

(一)从“上山下乡”到“高考”

《人世间》的创作背景是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期,这一阶段是东北地区兴衰发展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域寒冷,不如南方气候温暖,全年几乎有大半年时间无法劳作,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人的命运发展。当时的青年只有去工厂干活与上山下乡两种选择。《人世间》的开篇便从周家的几个孩子谁去下乡的问题开始讲起。在1969 年,中国所有的家庭大都面临“上山下乡”的抉择。周家大儿子秉义已经参加了兵团,周蓉和秉昆其中也要去一个下乡。周蓉瞒着家里,自己去了贵州下乡,而秉昆留在了父母身边。

大儿子秉义和二女儿周蓉自幼学习成绩优秀,受当时社会大环境制约,无法实现心中理想抱负。但兄妹俩一直坚定信念,在工作之余刻苦复习。终于在1977 年恢复高考后,双双考入北大。热爱文艺的蔡晓光同样在这一年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几位追求理想、努力向上的年轻人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个人命运的重要转折。东北的知识青年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了农村,扎根农村收获基层经验,再将自己投入到更高水平的教育中去,学有所成回馈社会。这些年轻人是东北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有力基石。个人理想抱负与社会进步并轨迈进,为地方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事业编制的稳定保障

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事业编制的“铁饭碗”一直都是父辈眼里最“正经”的工作。在上世纪60、70 年代,自主创业的新型就业方式还未成熟盛行,东北青年人的就业渠道较为单一,大多是去工厂当工人。少数有文化的能够去到学校教书或政府工作。事业编制指标紧缩,因此进入事业单位的难度很大。而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人情关系成为是否能进入到正规单位的重要关键。

在剧中,秉昆在从木材厂失业后,四处求人,寻找关系,让人帮忙介绍新工作,最后找到了姐姐周蓉的同学蔡晓光。蔡晓光一直喜欢周蓉,对秉昆更是全力帮忙,将其介绍到酱油厂工作,待遇不错,但是没有正规的事业编制。后来,秉昆从酱油厂离职,来到了出版社做临时工。秉昆勤勤恳恳,做事稳重,深得邵主编的信任,两人又合伙开了饭店。而后秉昆对出版社提议开书店的想法做了一些建议,并被出版社采纳。在邵主编的努力推荐下,秉昆终于在出版社的后勤得到了一个编制。秉昆编制的落实最高兴的是秉昆的父亲周志刚,在父亲眼中,国企的事业编制是最可靠稳定,让人踏实的工作。一辈子朴实、勤劳的周志刚从未做过发大财的“春秋大梦”,他一直将本职工作视为最宝贵的东西。在新中国发展初期,正是这些无数奋斗在一线的老工人,远离家乡亲人,无私奉献,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当中。在他们的人生信仰里刻在最深处的便是:踏实工作,稳定生活。

(三)由国企改革转向自主创业

在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东北面临着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原本人人挤破脑袋都想进的国企大厂,也逐渐走向萧条。工厂生产出的产品难以销售出去,厂里没有效益,工人的工资发不出来,待遇福利更是相继没有了。很多工人被迫下岗,走上了“个体经营”的道路。国企改革到自主创业的就业模式转变是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东北国企发展艰难,没有销路,消息闭塞成了最大的难题。在剧中,秉义在去到军工厂当领导后,开展工作举步维艰,工人没有积极性,偷厂里东西的事件时有发生。秉义为了挽救军工厂,去南方与企业谈合作,又去苏联为军工厂谋出路,找投资。但却遭到工人的不理解,甚至谩骂。剧中所展现的所有影像与故事,都是东北那段艰苦岁月的客观再现。而另一边,秉昆的饭店倒是开的红火,依靠着饭店赚的钱为全家人买了大房子。个体户在当年是个冒险之举,需要投资,也需要付出辛苦时间,秉昆每天晚上都要等到客人走了才能回家吃饭。也正是这种肯吃苦,敢想敢干的气魄让全家人过上了好生活。变革的过程是艰辛且困难的,但是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完善成型,到后期越来越多个体经营户的出现,东北的经济发展慢慢走向了正轨,老百姓的生活也逐步富裕了起来。

(四)棚户区的升级改造

《人世间》中周家几口所住的“光子片”,虽说是剧组搭建的场景,但其实有其原型可寻,原型就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光子片属于棚户区,在这里房屋都为自行搭建,所以不够坚实牢固。下雨时房屋漏水,下雪天房屋还有倒塌的可能。每户房屋距离较为紧闭,道路狭窄,一辆车都进不来。打水要排队,上厕所也要排队,居住条件艰苦恶劣。然而,就是这样的“光子片”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欢离合与情感记忆。

周秉义在回到吉春当副市长之后,一直致力于“光子片”的改造。同样和当年军工厂改革一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他亲自去基层动员老百姓搬迁,说服教育乡亲们去政府建设的新小区生活。但遭到了乡亲们的强烈反抗,背负了骂名。秉昆支持哥哥工作,成为搬进新区的第一家。搬去新家的秉昆和郑娟东山再起,又开起了饭店。大结局里这对经历了无数磨难的夫妻,最终相濡以沫过起了幸福的晚年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是东北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可以说东北的民生工程得到了很大的历史性进展。

二、东北世俗风情的魅力再现

《人世间》的叙事风格与媒介呈现打造的是平实朴素的场景风格。从置景上来说,真实还原了上世纪60 年代东北的原貌。包括演员的服化道也充满了“东北气息”。秉坤的雷锋帽和红毛裤,春燕、郑娟的麻花辫,瞬间把观众拉回当时的青葱年代,这波“回忆杀”勾起了观众的集体记忆。

该剧的演员阵容大多为东北籍,幽默接地气的“东北话”使人物角色与演员本身更加贴合,没有疏离与尴尬之感。《人世间》的人物性格同样富有浓郁的东北风格。东北人直爽豪迈,讲义气有担当。这样的角色设定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物,但一定有“可爱”的人物。编剧并没有将所有的优点集人物于一身,东北人嗓门大,遇事冲动急躁的个性也一样写进了故事里。当然,这不是过于贬低的地域歧视,而是真实刻画描写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简而言之,本剧高度还原了东北的世俗风情,细致打造了一个有着“人间烟火气”的东北市井生活图鉴。

(一)“义”字当道的行事风格

《人世间》中的“六小君子”自幼一起长大,是邻居,是朋友,长大后又成了同事,同甘共苦从年少至中年。在光子片,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是有担当的年轻人。有一年春节买猪肉,几位年轻人伸张正义,挺身而出制止哄抢事情的发生。在国庆和媳妇吴倩失业时,秉昆忙前忙后,帮着介绍工作。同样,《人世间》的女性角色也具有“义”的色彩。当郑娟初来光子片,被邻居指指点点时,是春燕站出来为郑娟撑腰说话。在于虹失业时,也是春燕帮着介绍新工作。在秉昆入狱的9 年里,朋友们经常去看望秉昆,同时也帮忙照顾郑娟母子。虽然在剧中后半段,德宝和春燕为了个人私利,出现了思想偏差。但后来夫妻二人多次登门道歉,请求朋友们的原谅。在春燕儿子结婚当天,几位旧友冰释前嫌,依旧到场祝贺,这一幕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人世间》中的人物角色不是单纯描摹一个好人,或是一个坏人。每一个人物都有其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但充分展现了从成长、蜕变到救赎,前后因果的全过程。观众比较易接受,且代入感极强。总的来说,人与人相处的“义气”是本剧中的精神内涵。

(二)东北特色的生活化场景

《人世间》中,周母这一角色,大部分都是在“土炕”上拍摄完成的。周母的第一个镜头便是坐在土炕上,后期瘫痪后,大多故事线也都是在土炕上发生的。东北的土炕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在土炕上吃饭、唠家常是东北人最常见的日常生活。此外,“澡堂”文化也是东北特色的又一彰显。春燕的事业发展,事业失败,东山再起的一切故事脉络都是围绕“浴池”谱写的。乃至如今的东北,澡堂文化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东北人请客谈事、朋友聚会避免不了要去的地方就是澡堂。洗澡、搓澡、修脚是东北人放松休闲的重要娱乐方式。

本剧对于东北生活场景的还原细致可考,真实透析了上世纪70 年代,东北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原生态。特别是对于父辈一代的观众,观剧后的情感共振最为强烈。他们能够再次体味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激发老一辈的集体记忆。同时又为未曾在场的年轻人缔造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充满年代感的历史回望。

(三)东北人独具的幽默个性

电视剧《人世间》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幽默性格为本剧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

第一集中,乔春燕在胡同里拦截秉昆,要和秉昆谈恋爱,还用手打了秉昆的帽子。对话逗趣诙谐,行为憨直可爱,东北人直爽直接的性格是本剧的一个亮点。另外德宝浓重的东北方言口音,夸张的行为举止也为本剧增色不少。

《人世间》的主创回忆说,“剧组里几乎都是东北籍的演员,大家都被带的有了东北口音。”演员与角色贴合程度较高,诠释的人物没有间离之感。从语言、行为动作、反应都真实接地气,能够演绎出我们大众身边最平凡“普通人”,这也许就是《人世间》热播长虹的关键原因。

(四)东北特色美食

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生活剧来说,“吃饭”的场景必不可少,每集都出现吃饭的场景也是普遍常见的。东北菜味道可口,秀色可餐。在《人世间》中,出现的锅包肉、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东北特色菜肴。在当时的年代,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猪肉。剧中,周母炖好了猪肉,等着周父和秉义、周蓉过年回来一块吃。但给小儿子秉昆提早做了顿红烧肉解解馋,周母喂秉昆吃肉的场景,让人备感温情动容。

在贫苦的年代,吃顿肉不容易。但东北人却用了独特的智慧,研制了各种美食。东北在冬季来临之前在菜窖囤菜,再进行加工腌制,以备一家之需。冬季天气苦寒,没有应季水果。东北人发明了冻梨、冻柿子。剧中的这些画面无不勾起那代人的儿时记忆。《人世间》中,对于东北风情世俗的刻画做了详细研究,呈现在影视上的视觉影像客观真实,确是一部有着独特精神内涵的精品佳作。

结语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前后,这一时期是东北地区动荡、变革、稳定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文艺作品创作供给了丰富的表现空间与取样素材。《人世间》以一种“东北化”的表意风格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在尊重真实历史的基点上,运用艺术化的影视技巧,全方位立体化地映现了东北社会发展的峥嵘岁月史。社会浪潮下小人物的成长奋斗最易令人动容,人为了生活能够努力地拼命向上是该剧最大的情感共鸣。

剧中人物郑娟说:“别人能过得去,我郑娟也过得去”。《人世间》所真诚流露的人伦道义,孝悌伦常最能激发人向上的力量与决心。正如主题曲《人世间》中所唱:“我们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接近人民,回归真实的影视剧创作才能良性健康发展。可以说,《人世间》为歌颂传扬东北文化历史的影视剧生产开创了新的高峰与艺术借鉴,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猜你喜欢

人世间东北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东北铁锅炖
人世间
《人世间》:好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东北冬景
Make ’Em Laugh
人世间最美的遇见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