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重大主题报道“动”起来
——以衢报“喜迎二十大·共富探源”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为例
2022-12-31文_姜珣
文_姜 珣
姜 珣
衢州日报编辑部副主任
重大主题报道是党媒引导舆论的传统手段,也是党媒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重大主题报道大多为非事件性报道,要出新出彩,必须在创新载体、创新形式上下功夫。
今年年初,衢报传媒集团就着手谋划喜迎党的二十大报道,详细制定了“喜迎二十大·共富探源”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策划方案。围绕“党的二十大”和“共同富裕”两个关键词,沿着衢州的母亲河衢江溯流而上,探访源头乡镇,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衢州人民因地制宜、抢抓机遇,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新路子的生动场景。
衢报传媒集团80多名采编人员,分成19个采访小组,历时一个半月,行程六千多公里,沿着衢江30条主要支流一路溯源而上,探访30个源头乡镇,共采写了30篇新闻稿件,制作了34个短视频产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融合:让采编人员“动”起来
人的融合程度是决定融媒体报道传播效果的关键变量。在这个变量中最核心的是如何充分调动所有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每个参与报道的采编人员在分工中合作、在合作中分工,每个人都要“动”起来。
在这次“喜迎二十大·共富探源”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中,衢报传媒集团打破内部部室分工界限,集团领导带队,部主任担任小组长,文字记者、版面(新媒体后台)编辑、摄影摄像记者自由组合搭配,并下达了指令性的采访任务:采写一篇文字稿,至少拍摄一则视频,拍摄一组新闻图片,尤其要突出“融”的意识,所有人都要参与视频脚本的撰写、拍摄内容的选择,鼓励文字记者当出镜主持人。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采访过程中,人员“融”在一起之后,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文字记者汪晨云、刘霞君、范家熔、徐聪琳拿起话筒,化身视频主持人,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日报编辑部要闻版编辑林俊,换个思维做新闻,创作了短视频《毛豆“江湖”的秘密》脚本;教育版编辑吴昊斐自导自演,制作了短视频《濛桥村幸福的模样》;平时擅长写作的采访部、编辑部部主任们,担任短视频制作的总导演,从写脚本、选景、选角、拍摄、剪辑全程参与、指导。
活动开展的一个半月里,常常能看到部主任、文字记者与摄影(摄像)记者、新媒体小编坐在一起头脑风暴创作视频脚本,聚在一起讨论视频剪辑、呈现效果。这次大型采访活动真正起到了推进媒体融合的效果,让各平台的采编人员通过创作“融”在一起,思维上和行动上围绕同一目标真正“动”起来,全程参与融媒体产品的生产。
以“融”促“动”,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实现了融媒体内容生产流程优化,摆脱了以往类似组团式重大主题报道中形聚神散、各自为战的弊端,真正做到了以人的融合推动内容生产融合,这也是衢报传媒集团在此次大型融媒体报道中的最大收获。
参与:让采访对象“动”起来
在重大主题报道主题先行的情况下,往往会带着框框找题材,采访对象被动接受采访,给人一种刻板生硬的印象,导致传播效果上“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尴尬。
在采访环节,让采访对象参与内容生产,并成为新闻内容生产的主体,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次衢报传媒集团“喜迎二十大·共富探源”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要求每篇采写的文字稿件配发短视频,让采访对象走进短视频镜头,乡镇干部、村书记、普通村民、青年创客……他们或是主持人,或是内容的介绍者,直接参与视频、直播的拍摄全过程,并一起商量镜头内容、背景、台词,他们的加入立刻让报道立体、生动、丰满了起来。
衢报传媒集团的直播间跟着采访小组开到了衢江区莲花镇西山下村铺里自然村,民宿经营者郑虹当起了主播,与衢江第三采访组的记者一起,带货直播,向网友们推荐中秋版“共富糕”,与网友们聊自己的创业经历、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9月3日龙游第一采访小组来到龙游县塔石镇,当地有全省最大的鲜毛豆种植与销售基地。在偏远的塔石溪上游,一颗小小的毛豆是如何发展成特色产业,销往全国各地,帮助村民富起来的?采访组采用了揭秘的叙述方式,制作了短视频《毛豆“江湖”的秘密》,邀请塔石镇90后女镇长叶远方出镜,担任片中的主持人,走进毛豆种植、加工现场,通过层层揭秘,展现当地老百姓敢闯、敢拼、勤劳致富,在全国如何打响“塔石毛豆”的名气。短视频产品加上新闻作品《一颗毛豆闯上海》,获得了读者的热切关注,作品推出当天,掌上衢州APP的点击量达10万+。
除此之外,各采访小组还创作了一批人物故事短视频,如《昌山和翠娥的爱情故事》、《一名基层选调生的一天》《宝藏爷爷的幸福人生》《秀才与上铺》《老照片里“话”变迁》《广东媳妇罗家念“茶经”》《书记,上茶》《奋斗青春》等,故事生动、各具特色,获得大众的喜爱。
活动:让新闻内容“动”起来
要让以静态、非事件性内容为主要特点的重大主题报道转化为事件性或类事件性的报道,就要在“事件”二字上寻找突破口。通过策划、制造“事件”,让整个重大主题报道变成有新闻性的信息流。
“喜迎二十大·共富探源”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持续两个月之久,如何让延续时间长、静态的非事件性报道成为动态的事件性新闻报道,持续保持一定的热度?我们把一次重大主题报道当作一个活动整体来策划,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载体,比如举办出征仪式、收旗仪式,刊发回顾特刊,举行优秀作品评选和作品研讨会,举办小型展览、“共富”培训班等,每个活动都是围绕主题的一次议题设置,通过这些活动的有序落实落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舆论冲击波,吸引用户持续关注,产生一种期待感,从而不断延伸报道的影响力。
在所有采写的文字稿件和视频作品刊发完以后,衢州日报推出了4个版的回顾特刊,用采访札记、采访现场图片的形式,回顾这次报道的历程。开展了“喜迎二十大·共富探源”优秀作品评选活动,还召开研讨会,所有作品编辑成册,固定本次活动的成果。随后举办了小型的展览活动,展示这次共富探源活动的成果,并由集团下属的培训公司牵头,与市委党校合作,举办了“共富”培训班,30个采访过的村各派两名村干部参加免费培训。
这些活动环节的设定,将整个主题报道变成了一个行进的、有阶段性的活动过程。集团下属所有传播平台根据各自定位,对前期采访所获得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全息化呈现。纸媒、新媒体平台同时发力,衢州日报、衢州晚报、衢州新闻网、掌上衢州APP、兴衢班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衢州平台,多次传播。
环环相扣的活动载体设置和平台间的紧密联动,让一个重大主题变“静”为“动”,生硬的主题变得生动、一次性传播变成多次传播,有效提升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