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需要绿叶扶
——谈新闻报道中的背景运用
2022-12-31王福田
文_王福田
王福田
德清县新闻中心
如果把新闻主题比喻成一朵红花的话,那么新闻背景材料则是衬托、扶持红花的绿叶。在新闻报道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并加以组织,丰富主题,达到互相映衬,形成正确的导向?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以为大体上有对比法、点破法、注释法、烘托法、剖析法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一、对比法
毛泽东在1958年11月与吴冷西谈话时曾这样说过:“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这叫作‘勾推法’。这就是比较,同周围的环境比较。记者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12页,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这段引喻论述生动而贴切地说明了采写新闻同审案子一样,应特别注意掌握事件发生时的周围材料,这样才能从容有余地围绕主题组织选择出精粹有说服力的背景材料。反过来,运用恰当的背景材料,又可取得与主题相得益彰的效果。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报道一项成就或者一个单位和人物的变化,运用背景材料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就无形显露其特点和作用,从而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阐明一定的主题思想。如新华社1957年2月12日电《上海严寒》,其中写道:“上海人遇到了有气象记载的80多年来罕见的严寒。”记者抓住这一自然现象的变换,用对比手法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同样是严寒,10年前的一夜风雪,冻死八百儿童;而解放后的今天,尽管比10年前要冷得多,但是没有冻死一个人。文中引用了诗人臧克家的诗,既交代了背景,又反衬了主题。
二、点破法
人常说:画龙贵在点睛、难在点睛。新闻要求“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迅速”,但是,如何让读者认识到事实本身所具有的“隐而不露”的重要性,回答“为什么是新闻”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运用新闻背景点破新闻事实的内涵或实质。如新华社1978年1月18日电讯稿昆曲《十五贯》在南京上演。戏曲上演本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一般最多发一条简讯,本篇消息由于巧妙地运用了背景材料而变得意义深远。这条消息真正的新闻事实只有导语和结尾中提到的两件事:江苏成立昆剧院,公演传统剧目《十五贯》,中间四段全是背景材料。《十五贯》是一出好戏,曾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赞扬,但是被“四人帮”扼杀了。现在重新公演,说明文艺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这说明背景材料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是从“旧”中演变而来的,背景运用得好,能使新闻增值,揭示新闻的意义,发表无形的意见。但是,如果不了解背景、不运用好背景,重大新闻也会被淡化处理,失去应有的效果。
1989年12月下旬的一天,《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到中宣部去开会。会上,新闻界老前辈朱穆之提了一条意见:“现在新闻界对经济建设成就性报道太不重视,昨晚新华社发了一条重要消息——《1989年我国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回想1958年,党中央提出‘全党动员,为实现1070万吨钢而奋斗’,为了这个目标,搞了大炼钢铁,搞了‘大跃进’,砸锅卖铁,劳民伤财,把经济搞到了崩溃的边缘,也没有实现1070万吨。可是我们改革开放十年,钢产量达到了6000万吨。这样伟大成就的报道,完全应该放到报纸的一版头条,突出宣传。可是,今天有的报纸只发了一个‘豆腐块儿’,这太不应该了!”显然,这是不了解背景的结果。当然,事后《经济日报》推出了一系列深度报道进行了弥补。
三、注释法
西方国家的新闻界曾把“解释,解释,解释!不要让读者去猜”,作为新闻写作上的一条重要要求。我国老一代新闻工作者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说:“新闻的明了却比准确难得多……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随时翻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有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对读……因此,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注释,就是用背景对报道的事实给以说明,帮助读者了解或熟悉报道的内容。凡属新闻中涉及新产品、新商品的性能特点介绍,科技工作及其成果的通俗化,以及历史地理的知识传播等,都可运用这种手法交代其背景。毛泽东1948年11月5日为新华社写的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我们如何运用历史地理等背景材料说明主题的示范作品。一城一地的得失,原是战争中的常事,但是占领南阳有入主中原、得天下之说。因而,毛泽东在文中写道:“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这里,毛泽东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现实状况融会贯通,既说明了南阳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性,也有机地连成了新闻的整体,突出了其新闻价值,同时还传播了历史知识。
四、烘托法
清初小说评点家毛宗岗谈《三国演义》时说:“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必有余势。”这里的所谓“先声”“余势”,正是行文前后的烘托。《文汇报》1979年4月29日刊登了《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光荣入党》的消息,文章围绕着“入党”这个主题写出了新意:张乐平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三毛流浪记》《三毛迎解放》,解放后创作了《三毛今昔》《三毛学雷锋》等,有力表现出张乐平不断追求进步、争取入党所走过的道路。这些“旧事”如众星捧月,使文章丰厚扎实、引人入胜,也使读者广闻博察、开阔思路,加深了对新闻事实的了解。
五、剖析法
新华社曾专门发过《新闻要说明必要的背景》的通报,指出“新闻不注意说明必要的背景,如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它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它在整体中的地位,其结果是故意不让人看”。所以,新闻报道要比较清楚地说明白一个事物,光是讲了这个事物本身的情况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一定的背景事实介绍过去的情况,交代来龙去脉,以形成“客观”判断的理性报道。
曾经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上海打出“中华牌”》,记者用客观事实白描出一幅上海打“中华牌”的景观,紧接着用大量历史材料展示打好“中华牌”的决心、措施,回答了一个命题:不仅上海要打好“中华牌”,全国都要有打好“中华牌”的紧迫性。正是有了背景的剖析,这个新闻才有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