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应对“消费节”
2022-12-31张迪
□张迪
每年临近“双 11”“双 12”“年末大促”这些购物节时,我们都在内心告诫自己:理性消费。
如果在古代,看看我们能不能逃过此“节”?
古人的购物车里究竟都有什么
很遗憾,即使我们穿越到了古代,也还是“难逃此节”。
早在古代就有类似“618 大促”“双11”这样的购物节,只不过这些购物节被统一称之为“重日节”,如一月一的元旦、二月二的春耕、三月三的上巳、四月四的夏凤、五月五的端午、七月七的七夕、九月九的重阳……这些用来集中购物的节日又被称为“集期”,先秦时就已存在。
既然有了集期这样的平台,那么古人的购物车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呢?
于古代富人而言,他们的购物车里自然都是些奢侈品。他们只穿高级私人定制服装,绝对不会出现撞衫的尴尬。同样,珠宝也是古代富人最爱的私人定制物品之一。在购物节,很多商家接受“来料定制”,消费者提供黄金珠宝等原材料,商家再通过设计,给消费者打造一整套首饰,工艺非常精湛。
但集期这个购物节,初衷是“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比起古代富人的购物车,往往普通老百姓的购物车才更有生活气息,他们会购买日常穿的衣服鞋帽等生活用品,最多的是食物。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
有趣的是,无论是古代的富人还是普通老百姓,购物车的主人竟然大多还是女人,《醉翁谈录》就曾侧面描写过七夕节的乞巧市,人多到“车马嗔咽”,“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得复出,至夜方散”。
古代商家的营销手段
古代商家搞促销,浮夸的广告自然少不了,最有名的莫过于“吟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直播购物。
尤其是宋代商人,对于“吟叫”非常有一套,高承就曾在《事物纪原·博弈嬉戏》中有过记载: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闲以词章,以为戏乐也。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叫也。
在京城,只要有市场,就必定有叫卖声,而这些叫卖声都各有特点,讲究文案与音律。
当然,广告再浮夸,价格没有优势也是万万不行的。古人怎么会不知道这些?
有句古语叫作“贪三廉五”,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大概意思是作为商家要大气,贪图利润的人只能赚取30%的利润,而讲究薄利多销的人,却能赚50%,所以很早之前就有了“削价”,又名“降价”。
除去广告、打折这些营销手段,古代商家对自己也有目标与任务。单靠老客户可不行,必须要有持续不断的新顾客,商家才能有未来。古人也会设计游戏吸引新顾客,最有名的莫过于“关扑”。
“关扑”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抽签转盘摸奖,用“预售商品”作为彩头,按照约定的方式,如转盘、抛铜钱、套圈,只要投中了就可以免费或低价得到商品,这种营销方式恰好抓住了大众贪便宜的心理,甚至让人上瘾,很多人沉迷于此,于是宋代官府对此进行了限制,只允许在“元旦”“寒食”“冬至”这三天使用,其余时间一律算作“非法赌博”。
古代购物节的服务
在古代,清空购物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想买的东西无限,钱包有限,为了促进销售,古代商家也支持类似信用卡、花呗等付款方式,也就是传说中的赊账。
古代的赊账与我们一样,通过考核个人的资产收入等情况,决定赊账的额度与期限。对富人而言,赊账又叫月结,而一般老百姓没有雄厚的财力,自然不能像富人那样直接月结,购物节里看上了大件,又没法付全款,于是就选择了“账单分期”。
若是在购物节,遇到买家不够给力,古代商家还有一个服务叫“撤暂”,不管买家需不需要,一律免费试吃试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七天无条件退换。因为成本的原因,所以“撤暂”这样的服务多用于食品类。
既然购物车加满了,没钱结账的尴尬也解决了,剩下来的就是送货问题。
古代购物节当天,门市与摊位的面积都是有限的,货品不一定都会陈列出来,仓储空间也极为有限,所以一般商家都会有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在古代又被称为“送利”。
这个由商家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多用于古代购物节的现货,而更多的古代人会选择期货,也就是下了订单,付了预售定金,待商家把货制作完成后,才可收货。
往往,这样的期货都会十分贵重,作为商家,不得不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民间的快递公司——私人镖局,因为驿站只允许官方使用。
古代的私人镖局承担了大量购物节的快递包裹,因为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巨大,所以古代私人镖局只接受贵重物品的运送。
在完成购物节的交易以后,买家的评价对商家至关重要。古代购物节结束以后,商家更需要的是好评与信誉,古代商家求好评的方式更加低调有内涵。尤其讲究让名人“背书”,从演艺界到文学界,再到政界,古代商家特别热衷于让名人在墙上题诗作画写牌匾。
看完了古人购物节的所有套路和流程,发现古人买买买起来,比我们现代人疯狂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