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课文插图 深入挖掘文本资源
2022-12-31王双林
○王双林
在小学低年段的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可贵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存在只注重文本的解读,而忽略了课文插图的运用的现象。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从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课文插图的特点和文本特征,灵活地运用好这些插图。
一、激趣导入
低年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形象直观、色彩明快的图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有一幅插图,左边一页只有雪地和脚印,右边一页有雪地、脚印和小动物。教学时,笔者先出示左边的插图,引出“雪地”,引导学生们观察雪地上的脚印,想象这些脚印的形状分别像什么。学生们观察非常仔细,争先恐后地回答:“小鸡、小鸭、小狗、小猪……”笔者于是再追问:“雪地上这些美丽的图画到底是谁画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地里的小画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他们很自然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这些画家是谁?他们又是怎么画出这些画的?这一连串的问题,为本节课的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青蛙写诗》一文时,笔者先出示青蛙站在荷叶上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青蛙站在荷叶上干什么呢?谁能猜一猜?你为什么这样猜?学生们兴趣高涨:有的说青蛙在唱歌,有的说青蛙在讲故事,有的说青蛙在吆喝……最后笔者卖了个关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啊,青蛙在写诗呢。可是青蛙写的诗,老师听不懂。聪明的你们能不能听懂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这样,运用插图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学习,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二、识字解词
字词是小学低年段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识字相对困难,这时图文并茂的插图就显得尤为重要。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日月水火》这两篇课文属于识字类的,文中每个字都配有相应的醒目的图片。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插图自主学习,结果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还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再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出现了很多动词,如“掰、扛、扔、摘、抱、追”等。学生对这些生字有的不认识,有的不理解意思。这时笔者及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看看文中小猴子下山后都做了什么,再照样子做一做。这样的直观呈现,让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些字的读音和意思。
三、理解内容
统编版教材的课文插图大多是围绕课文的内容安排的,具有生动、具体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好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而高效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小猴子下山》一文,共有五幅插图,实际就是课文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的。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逐一观察插图后再走进文本,同学们很快就了解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心情如何。这样将插图与课文一一对应起来进行学习,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找春天》一文写道:“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呢?是什么样的呢?怎样才能找到它呢?这篇课文的插图充满一种春天的气息:绿油油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野花,新吐的嫩芽,淙淙的小溪……真是美不胜收!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哪里知道春天来了?渐渐让学生知道,原来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时笔者再让学生图文结合回忆春天美丽的景象,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就能充满感情地将课文读出来,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这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同学们轻松掌握?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课文中的三幅插图形象地表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从三幅图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因此,课堂上充分利用插图,学生们学得轻松自如并且兴趣盎然。
四、感受意境
古诗的意境深远,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例如教学《村居》时,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感受初春时节,小草吐绿,柳枝发芽,孩童欢快奔跑,放飞风筝,多么快乐。看着这幅图,学生似乎看到了柳树的娇柔,似乎听到了儿童的欢呼,让人沉醉。此时不需要再多的语言,这首诗已经深深植入学生的心中了。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同学们倒背如流,但真正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的意境是有难度的。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生动、形象的插图,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风景优美的瀑布所在地庐山。生动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讲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拨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主动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浮想联翩。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结合文字理解诗意,对诗意的感受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训练表达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通常体现在句子不完整,条理不清晰,用词不准确等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教材中有好几篇课文都有多幅插图,如连环画般呈现了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谁在干什么?表情怎样?心情如何?猜猜发生了什么事?再进行图文对照,学习如何表达。也可以将连环画式的几幅图连起来,在插图的帮助下,让学生练习讲故事,训练学生的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有了插图这个依托,说起话来就流畅多了。语言表达能力强了,学生也乐于表达了。
当然,还可以选取语文教材的插图,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说话、写话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可以发挥的点,把自己所说所想的用文字表述出来。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后,笔者再次出示了课文插图,最后一段中有这样的内容:“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松鼠高兴得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松鼠看见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心里会想些什么?此时,他有什么话想对小熊说呢?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利用这处课文空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把松鼠的心理想法和想对小熊说的话写下来,放在课前准备的纸船上送给小熊(即教师)。然后继续因势利导:“在生活中,你是否有想和同学、朋友,甚至老师、父母说话却又说不出口的时候,那就请你也把话写在纸条上,用你自己喜爱的方式送给你想给的人。”学生们立刻饶有兴趣地写起来。
总之,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认识到运用课文插图是进行课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充分挖掘插图的作用,充分体现插图的功能,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