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文脉的古城保护发展研究以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
2022-12-31张启锚
张启锚
古城保护一直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许多古城都在探索和实践适合自身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古城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保护与发展、新与旧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保护与发展是不可分的,要充分协调好保护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古城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利的发展方式。本文以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基于襄阳古城历史文脉的梳理和提炼,探索一种古城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模式,对其他古城保护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启发。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我国城市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我国城市的特色,是传统规划哲学在城市规划层面的反映。我国对古城保护和改造的研究相对西方起步较晚,在古城保护的探索和实践中,古城保护的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依靠单一的保护对于古城来说是不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同时进行已成为当下古城保护的共识,探索古城保护与发展并行成为当下古城保护研究中的重点。
一、国内古城保护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迅速。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许多古城都编制了古城保护规划,但一方面受保护资金限制,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古城保护是经济发展的障碍,或是对古城进行拆迁改造,引进资金项目,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或是避开古城建设新城,古城发展陷入停顿。
古城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保护与发展、新与旧之间的冲突,实际上保护与发展是不可分的,要充分协调好保护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古城保护与发展协同的方式,就可以形成古城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利的发展方式。
二、历史文脉的概念解析
1.历史文脉
文脉一词源于语言学范畴,原意是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文脉被称作“语境”,是使用语言的情景和前言后语。狭义上解释,文脉是“一种文化上的脉络”,广义理解,文脉可以引申为事务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其他事务的关系。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身的痕迹,这一系列延续至今的历史,形成了一个文化脉络,记载着城市的兴衰,这就是城市的文脉。古城往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古迹遗产,对古城历史文脉进行分析,实质上就是挖掘古城环境的根源。
2.历史文脉与古城保护发展的关系
要使古城保护与发展形成一种互利兼容的协同状态,就必须找到链接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关键要素,而这个要素就是历史文脉。一方面,历史文脉是古城历史变迁留存下来的城市个性和风格,是最需要保护的精髓,应该作为保护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历史文脉是影响古城延续和传承的要素,也是古城生长发展的脉络。
三、应用实践:襄阳古城历史文脉探究及保护发展策略
1.襄阳古城保护发展现状及问题
(1)襄阳古城区位概况
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城区,北面为汉江,东、南、西三面为护城河环绕。襄阳古城不仅是楚文化与三国文化的故地,而且地方民俗特色鲜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古城依山傍水,古老的城墙保存完好,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的护城河碧波荡漾,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是襄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要素。
(2)襄阳古城保护现状
襄阳城为府治城市格局,方形轮廓;街道成南北东西向棋盘式布置,街巷主次分明,城中心集中在十字街一带。时至今日,襄阳古城空间格局保存较好,轴线、城廓、护城河的格局基本保存,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两条轴线控制较好,护城河的保护效果较好,逐步建设成了环城风光带。但在保护过程中存在建设性破坏的问题,护城河两岸部分绿化开敞空间被侵占,东西大街随街道扩宽,原来的行道树被砍掉,局部道路也被改造或者破坏。
2.襄阳古城历史文脉提炼
(1)襄阳古城历史文脉梳理
①战国择址。襄阳城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北津”为名,而且是楚国北疆的重要边防要塞。
②两汉定治。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自此,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
襄阳城始建于汉代,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由县级治所一跃而为京城以下的州府,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③唐宋定“格”。隋唐至北宋的 540 余年,襄阳不仅是襄州治所,且是国家一级政区“山南东道”和京西南路治所。南宋时期为“控扼南北”之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④明代拓城。元末明初,邓愈在襄阳城市空间发展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从宋代九里城扩为12里城。明代时期在宋元旧址的基础上修筑襄阳府,府城城市形态与格局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⑤清代完“型”。清代期间曾对襄阳城墙进行了多次改扩建,清代襄阳城内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明时襄王府在明末被焚毁后,即长期废弃;城内东北隅的军政衙署不断增加,形成为城内的军政衙署集中之区;城内西南隅逐渐形成为行政、文教区。
(2)襄阳古城历史文脉提炼
通过对襄阳古城历史文脉进行梳理,分析古城的生长过程,根据古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空间格局演变,可以深入挖掘分析出古城的历史文脉,提炼出古城保护的核心内容为:
突出的城市核心:昭明台自古便是襄阳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古誉为“城中第一胜迹”,也是襄阳古城空间和文化上的核心。
完整的边界系统:襄阳古城环城公园体系,包括城墙、护城河、城门等要素;
倾斜的十字轴线:襄阳古城历史街道格局中十字街形成的南北大街(1696m)、东西大街(1369m)两个景观轴线;
棋盘式的街巷肌理:襄阳古城街巷呈南北东西之棋盘式布置,以十字街为中心向四周以“井”字型布置,主次分明,中心区集中在十字街一带;
丰富的历史遗迹:绿影壁、谯楼、清真寺、单家祠堂、县学宫、昭明台、萧楚女执教处、单氏故居、印务创意园、仲宣楼、夫人城、临汉门、拱辰门、震华门、四个码头等。
3.基于历史文脉的古城保护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历史文脉提炼,将襄阳古城的核心内容叠加后发现,古城的脉络结构是对古城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是古城发展的凭依。在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进行古城新旧的统筹,提出襄阳古城保护发展策略。
(1)环环固城
襄阳城池是”铁打襄阳府”的象征,由城墙、护城河及城墙内有一条宽敞的“内环路”等防御设施组成,历史上作为一个整体防御工事,城墙是一个自成的体系。边界固城则是在现代城市背景下,通过对河、墙、路三个系统的修复,统筹襄阳城池的保护与利用,促进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可持续性,是襄阳古城保护的关键性措施。
(2)中心示城
昭明台是襄阳古城内的视觉中心,也是城市的中心节点以及各主要景观轴线的焦点。古城保护中将昭明台调整为特色博物馆,拆除影响昭明台视线通廊的商业建筑,突出其襄阳古城景观和文化的中心功能。
(3)格局忆城
通过叠加清同治古地图与古城现状图发现,在历史中心轴线的控制下,古城历史格局尚存,历史重要的方位建筑大多数转换为行政、医院等用地,历史信息有迹可循。通过对这些历史重要方位的建筑采用诸如格局示意、实物修复、历史环境关联等不同措施,保护和传承襄阳古城历史格局,同时赋予历史建筑新的功能。
(4)街巷展城
街巷是城市漫长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城市文脉的空间实体反应。襄阳古城的街巷是由古至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凝聚了几千年的民俗生活气息,空间特点显著。对襄阳古城街巷要采取即保护原有空间架构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方式。
(5)生活营城
以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腾退搬迁为契机,疏解古城常住人口,以老城风貌为基底,社区营造为理念,营造古城“慢—生活圈”。利用腾退出的建筑空间进行功能置换,补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6)文旅兴城
在原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历史要素重构、存量空间置换等方式开发旅游资源,提升古城历史文脉的可读性,也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满足游客的更高要求。结合古城未来发展,围绕襄阳公园、荆州北街、管家巷子、北街、利民街、绿影壁6个片区文化娱乐项目集中区,同时布置合理的商业服务设施。
四、结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既是社会发展中展现出来的人文景观,又是一种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的文化载体。古城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上的明珠。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是古城保护中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我们必须意识到古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而这种关联是由古城独特的历史文脉决定的,从而建立起以历史文脉为核心的古城保护与发展模式。在古城保护研究中,要通过对古城历史文脉的分析和提炼,来解决古城新的发展的问题,有效疏解古城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