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水型城市 呵护生命源泉《关于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指导意见》解读
2022-12-31柯善北
本刊记者 柯善北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淡水资源总量高、人均低,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我国也是主要的贫水国家之一。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水资源日趋紧张,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提高城市节水系统性,深入推进城市节水工作,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全面、系统加强城市节水工作,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现节水、治污、减排相互促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贫水大国:超过一半的城市缺水
我国之所以贫水,是由我国淡水资源禀赋和人口现状决定的: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但淡水资源只占世界总量的5~7%,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从总量来看,我国拥有淡水资源约2.81万亿立方米,在巴西、加拿大、美国等国之后居世界第六位,总体淡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从人均来看,我国人均水量仅2273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水量2000立方米被视为严重缺水,因此我国也被列为世界13个主要贫水国之一。
我国淡水资源的另一个现状是,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地区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人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六分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人口集中的城市水资源更为紧张。据统计,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另外,还存在地下水超采、水资源严重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水资源危机,我国很早就开始开展节水工作。
为了提高城市居民节水意识,从1992年开始,国家将每年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列为“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动员广大市民共同关注水资源,营造全社会的节水氛围。
1996年,原建设部、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发布《关于印发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的通知》,各地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2002年,北京、济南等10个城市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2004年,原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的通知》,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全面铺开。
除此之外,中央相关部门相继推出《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城镇节水工作指南》《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也于近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持续推动节水工作不断向前迈进,城市节水工作成效显著、成果突出。
截至目前,全国成功创建130个节水型城市。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项目达到4万多个,提升了雨水资源涵养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雨水资源年利用量3.5亿吨。从2000年到2020年,全国城市节水量累计达到972亿立方米,相当于9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年调水量。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从2000年每天518升降低到2020年每天323升,降低了1/3。
目标: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
《指导意见》强调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用水总量、用水定额、用水效率控制,落实节水减排、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构建自然健康水循环系统。
《指导意见》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黄河流域中下游力争达到30%。
节水无非“开源节流”。在“开源”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双修等工作,提升城市水资源涵养、积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指导意见》强调,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大雨水收集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的能力。老城区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屋顶、旱溪、干湿塘等滞水渗水设施,提高雨水资源就地消纳、就地利用的水平。《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城市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力争达到40%。
《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城市开发建设管控,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保护和修复山体林地湿地,拓展城市周边雨洪调蓄空间。统筹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水资源涵养、蓄积、净化能力,增加城市内自然蓄水空间。
充分利用再生水是节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这项工作虽然有所成效,但仍离预期目标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再生水就近利用、生态利用、循环利用,将再生水用于生态景观、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城市杂用等领域,减少城市新鲜水取用量和污水外排量;高尔夫球场、人工滑雪场等特种行业推广使用循环用水技术、设备和工艺,优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
狠抓管网漏损 推进工业节水
在“节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要狠抓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同时大力推进工业节水。
因地制宜明确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管网更新改造和管网分区计量等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指导各地摸清供水管网等设施底数,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基于各种传感器和物联网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监测和精准识别管网漏损点位。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对超过合理使用年限、材质落后或受损失修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采用先进适用、质量可靠的供水管网管材和柔性接口。加快推进“一户一表”改造。对市政、绿化、消防、环卫等用水,实行全面计量管理,禁止“包干用水”。推进供水管网分区计量,逐步实现供水管网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相较于居民用水,工业用水才是城市用水的“大头”,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工业企业用水定额管理,开展水效对标达标,积极应用先进适用节水技术装备,实施节水改造。加大工业利用废水、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力度,京津冀、黄河流域的缺水城市要推动市政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运营单位与重点用水企业、园区合作,将市政污水、再生水作为工业用重要水源。完善企业用水监测计量体系,提高用水效率。
同时,《指导意见》还要求完善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水资源节约、用水需求调节方面的作用,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放开再生水定价,通过与供水价格形成合理价差,引导各类用水户提高使用非常规水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水是可再生资源,但是不恰当的使用却会造成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乃至健康安全。建设节水型城市,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用实际行动来造福人类、造福子孙后代,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