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站城一体化和城市设计为导向的轨道交通综合规划探索以武汉轨道交通蔡甸线综合规划为例

2022-12-31王琪

中华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站点轨道交通景观

王琪

为提高城市能级和集约发展,国内各大城市开展了轨道交通建设。随着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原有的轨道交通带动的TOD发展模式也应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向更精致集约,推动站城融合发展,并具备实施指导性的方向转变。本文以武汉轨道交通蔡甸线综合规划为例,对以站城一体化建设发展导向,以实施性层面开展城市设计的轨道交通综合规划开展了探索。

一、国内轨道交通综合规划的规划发展导向

21世纪以来,国内各大城市陆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和TOD开发,同时如重庆、武汉等一些城市编制轨道交通综合规划,以指导轨道沿线的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城市功能板块获得充分发展,但也存在精细化引导力度和综合效益导向有待加强的不足。随着国家提出提升城市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开展轨道建设的城市,在TOD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导向基础上,融入生态亲和、便民服务、提升综合交通效率等新导向,推动轨道交通与周边城区深度融合的站城一体化发展,营造“地铁城市”。在建设理念上,综合性、科学性、创新性、集约性和人本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以TOD为导向的轨道交通综合规划,从精致管控引导、集约复合利用空间资源,实现社会多元综合效益等方面入手,向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设计方向进行升级转向。

二、武汉市轨道交通蔡甸线综合规划

在新导向下,武汉市充分践行了建设地铁城市的发展战略,其中武汉轨道交通蔡甸线(以下简称蔡甸线)的轨道交通综合规划正是一个典型案例。

蔡甸线是连接武汉西部蔡甸区和中心城区的重要骨架线路,串接了中法生态新城、凤凰山产业园、蔡甸城关等功能组团的核心区域。线路全长约16公里,设站9座。规划将打造以站点为核心的完整、完善、精致的功能组团、生活街区为导向,将轨道站点与周边街区从城市功能布局、综合交通控制、立体空间组织、景观环境营造等四个方面有机对接,全面推进轨道站城一体化建设。集聚功能,完善城市服务与邻里服务,促进城市功能提档升级;以人为本,强化多元交通无缝换乘与接驳,科学组织交通网络;集约用地,构建地上、地下无缝联系体系;美化环境,加强站点环境营造与景观联系,营造特色环境场所,促进交通功能与城市生活服务功能有机融合,将蔡甸线打造为串联新城小镇的功能复合、景观良好、生态人文的城市功能主轴,为蔡甸区承接主城外溢功能夯实基础。

1.基于站城一体化发展的城市设计

(1)城市功能布局

功能上结合新城建设要求,统筹考虑周边功能业态、存量空间,联合周边区域综合开发,建设新城服务节点。首先,规划围绕多线路换乘的重要枢纽站点,加强商务总部、健康医疗、文创研发等核心功能的集聚,打造新城综合服务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其次,对于一般站点,基于功能修补的理念,强化临站综合服务功能,将站点复合建设成站城一体化服务中心,完善民生配套设施。

(2)综合交通控制

交通上以“小街区、密度网”为理念,加强站点区域城市路网的引导控制,加密路网,打通交通循环。同时,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多元交通无缝换乘,在轨道站点规划范围内结合临站开发地块复合建设P+R停车场,并在出入口50~100米服务半径内布局公交站点、出租车扬招点,自行车停放场地,构建“地铁+公交+出租车+自行车”换乘体系。

(3)立体空间组织

立体空间上强化站点与周边用地的地上和地下空间联系通道,实现站城立体无缝衔接,结合站点周边用地功能,提出立体空间连接通道和共享廊道的控制要求,并要求近期无法实现联通的须作工程预留,以实现站点与周边已建和拟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连接。

(4)景观环境营造

景观上结合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空间品质提升的发展目标,临站配置公园广场,并加强站点与城市公共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联系,对周边分布有历史遗迹、滨江公园等大型公共空间的站点,布置便捷舒适的慢行廊道。另外,美化工程设施,提升站点环境品质,对风亭、冷却塔等工程设施,结合绿化进行景观化、隐蔽化布置。

2.基于实现精致发展和多元效益目标的规划实施策略

(1)管控要素从单一化、碎片化向综合化、系统化转变,形成“四图四表”管控内容。

规划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与轨道交通建设相关的管控要素,进行高度提炼,归纳分类,从城市功能、综合交通、立体空间、景观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提出系统全面的管控要素,使管控内容系统化、精细化、清晰化。

一是站点工程设计指引,在工程建设指引方面,对轨道工程设施、交通接驳设施提出布局和规模要求;二是站点用地规划,在站点周边区域,提出站点功能定位、主导功能和用地布局;三是站点城市设计控制引导,针对新城中心型站点,提出临站景观环境控制、接驳步行廊道、站城一体联合物业开发等城市设计控制要求;四是站点联合开发项目建设指引,针对新城中心型站点,提出与轨道交通联系最为密切临站可开发地块的用地性质、功能业态、设施共建、一体化开发建设指引。

(2)规划内容从概念性的城市设计向微观性的实施方案转变,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和指导性。

规划内容上将轨道站点工程范围内的各类实施统筹考虑,进行一体化设计,集约利用,着眼轨道工程建设实施,整合轨道、公共交通、建筑与城市环境。

在微观层面明确公交车站、出租车扬招点、自行车停放点、P+R停车场的位置及数量。变轨道站点与物业“分离设置”为“相邻设置”或“垂直复合建设”,结合地下空间、地上连廊设置连贯立体步行交通网络,和周边建筑群连为一体,明确接驳口的位置及数量。同时注重建筑环境的整体设计,注重“微环境”精细化设计,为城市“造景添绿”,明确与周边重要公共空间串联的慢行景观廊道的位置及数量,临站公共空间的位置及面积,工程设施景观化、隐蔽化处理要求。

(3)价值导向由单纯土地开发向兼顾公众利益转变,修补完善街区服务设施短板。

规划将轨道交通建设向兼顾公众利益方向转变,“站城一体”建设,构建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紧凑生活圈,在有限的步行范围内将人们的生活紧凑、高效、多样化组织。

针对周边生活设施不足、交通拥堵、整体环境不佳、文娱休闲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的站点,围绕站点布局商业服务、文体休闲、绿化广场、公共停车场等功能。结合服务人口,在紧邻站点的存量地块复合各级别站城一体化服务中心,并优先配建卫生服务、文化活动、标准化菜市场、综合超市等与居民日常紧密相关的邻里服务功能,以修补完善街区服务设施短板。

(4)以地铁城市为理念,打造沿轨道走廊的城市发展功能带,助力中法生态城发展建设。

中法生态城以蔡甸线为发展轴,以站点为区域发展基点,在蔡甸线沿线布局其核心功能和主导产业。规划充分对接中法生态城空间结构,以站点为核心组织公共功能,生活配套、交通换乘、慢行景观廊道等设施,有效地推动了中法生态城建设,支持国家项目的实施。

三、结语

未来,城市将更加向高效集约、生态人本方向发展,轨道交通TOD发展同样如此。在新导向下的轨道交通综合规划,在总结吸纳前期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全面、清晰地提出规划策略,充分考虑公众利益,完善站点周边居民生活服务设施,构建“城市功能一体化布局、综合交通一体化控制、立体空间一体化组织、景观环境一体化营造”四个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充分对接当下城市发展新要求,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功能,落实“地铁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可较好地指导轨道交通建设,促进站点与周边城市发展融合,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站点轨道交通景观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PPP模式在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