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在介入学科临床见习的教学探讨*
2022-12-31张文广任建庄韩新巍
张文广, 任建庄, 韩新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郑州 450052)
介入放射学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与微创治疗有机结合的一门新兴的交叉临床医学学科,作为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独立临床学科,其创新性、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临床诊疗模式[1]。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迅猛发展为与内、外科并列的三大医学临床学科之一[2]。新时代面对接踵而至的机遇与挑战,我国介入界不断探索介入放射学科发展模式并百家争鸣[3]。由于我国早期学科教学模式及实践培训制度的不健全,介入放射学医师主要由医学影像诊断医师演变而来,这显然已不符合新形势下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尽管介入医学已经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医院开展如火如荼,但相应学科体制却不完善,在医学教育中,介入放射学在国内多数医学高等院校仅作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必修课,其他专业为选修课,甚至未开设这门课程,导致医学毕业生缺乏对介入医学的认识,严重制约了介入放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4-5]。为探索介入放射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我校自2019年首次将“介入医学”列为必修课并将介入放射学科纳入医学生临床见习科室目录,通过近年来医学生在介入放射学科临床见习的教学实践活动,探讨医学生在介入学科的临床见习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意义等。
1 教学目标
临床见习阶段是不同学历的医务人员系统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的黄金时期,影响着每个医务人员的整体执医生涯。临床见习作为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教学的桥梁,对医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深造或择业就业有深远影响,其教学目标为: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介入放射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符合新时代临床医学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 教学方式
在介入放射学科临床见习阶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以“入组带教”为主线,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以讲座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 CBL)与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以培训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方式。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介入放射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6-7]。带教老师依据教学大纲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予以学生3~5 d时间翻阅教材、查阅文献等自学准备,以科室治疗组内或组间进行辨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及积极性。带教老师以引导为主,补充为辅,强化师生间的互动。
LBL教学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主体,结合教学大纲通过讲座的形式直接阐释示教知识的重点与要点,遵循疾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生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治疗-并发症”讲解步骤或临床实践技能规范化操作全程演示[8]。以强化介入放射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系统性、规范性学习为目的。
CBL教学模式以真实而经典的案例为主体,师生共同在真实临床场景下对案例分析、讨论及互动,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式合理选择到疾病最新研究进展等[9]。案例真实性可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案例经典性可有效符合教学大纲的客观要求,案例互动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创新思维,真正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
MDT教学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个体化、规范化为治疗理念,以循证医学为依据,选择对患者预后最佳的治疗方案,在新时代临床医学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0-11]。通过MDT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多学科协作的临床思维与合作意识,强化了学生多学科相关的临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使医学生们初步了解介入医学在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为进一步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培训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可有效发挥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同时互为补充,弥补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已在我科医学生临床见习实践中初见端倪。
3 教学内容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由“高级-中级-初级”多层次医师构成的治疗组为单位开展医学生的临床见习带教任务,以介入学科门诊、介入学科独立病房、介入专科手术室及介入学科实验室为培训基地,让“入组”学生真实深入临床一线,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与创新思维。
在介入学科门诊,医学生随带教老师参与门诊就医全过程,真实地接触问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相关检查与检验的开具、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医患沟通等临床实践。在介入学科独立病房,医学生在住院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分管患者,完成入院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明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完善术前检查与术前评估,强化临床症状的对症处理,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在介入专科手术室,医学生在带教老师悉心教导下熟悉医用数字减影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设备的结构与功能、射线防护服的穿戴、各种(血管鞘、导丝、导管等)介入器械的使用方法、经典介入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等。在介入手术过程中,资深高级医师在监督区为医学生们详细讲解手术过程与细节,通过分析实时DSA影像讲授穿刺活检、动脉灌注、栓塞、引流、血管成形术等介入基本操作技术,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影像诊断与介入器械操作水平。在介入学科实验室,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介入治疗相关的基础研究,还可以认识到介入新技术、新发明、新材料等。通过介入学科全方位的临床见习,有效地锻炼了医学生的综合临床实践能力与临床思维。
师生之间双向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重要的环节[4]。医学生作为准一线在介入学科临床见习,带教老师应严格按照住院医师标准进行综合教学评价;同时,医学生在临床见习过程中从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对带教老师进行综合评价。双向教学评价可以及时反馈医学生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不足与短板,不仅能帮助医学生强化临床思维并适应未来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能不断改进与完善本学科的见习教学系统。
4 教学意义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介入放射学科的临床见习实践经历具有不可或缺的教学意义:①强化“三基”训练。增强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介入放射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未来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12]。②普及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知识。放射危害性众所周知,调查研究表示大部分医学生由于对介入放射学的认知度不足导致不愿意从事介入放射工作[5]。介入放射学科临床见习不仅普及放射防护与辐射安全知识,还拓展了学生对介入放射学的理解与认识。③临床思维的系统培养。由于介入放射学科作为新兴独立临床学科,不同于传统内外科的诊疗模式,让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疾病,打破固有诊疗模式,完善其临床思维的系统培养。④介入实践技能训练。介入实践的场所、仪器、设备、器械的特殊性往往使学生敬而远之,在模拟医学中心通过模拟训练介入实践技能对学生提高良好、安全的学习模式[1]。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安全监测区实地观摩手术过程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实践技能。⑤激发介入放射学的兴趣与热爱。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等优点,完美符合新时代“精准医疗”的客观需求。临床医学生的临床见习阶段是就业与深造的开端,通过临床见习激发学生对介入放射学的兴趣与热爱,为毕业后就业与继续深造提供新的选择。医学生接受介入微创新理念,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使用介入理念治病救人,保护患者解剖结构、维护生理功能,带给患者高质量的生活,使更多患者获益。
对于介入放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医学生的临床见习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①提高学科认知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未来医务人员的主体,是我国卫生系统的生力军。介入医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兴临床学科,并不被广大群众耳熟能详,导致直接就诊于介入放射学科的患者较少,这是国内介入学科面临的共同问题,对各临床科室的协作、会诊的客观需求极大。提高医学生对介入放射学科的认知度有利于学科发展[4-5]。②强化学科人才培养。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通过临床见习实践吸引热爱介入放射学的医学生并支持鼓励进一步深造,满足不同层次医院介入放射学科的人才需求。阶梯化人才培养在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3]。学科人才的培养增强了学科核心竞争力,激活了学科内在生命力,拓展了学科创新能力。③完善学科教学模式。医学生在介入放射学科临床见习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不断完善与改进介入放射学科对医学生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的有效率和有效性,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符合新时代临床医学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培训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正是本中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教学模式成果。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生在介入学科临床见习阶段的教学工作,有利于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医学生对介入学科的全面认知,有利于医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医学的发展、竞争和挑战,也有利于介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