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2022-12-31魏晓英
文|魏晓英
统编本教材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编排上不仅数量上有所增加,还呈现出“主题内容成体系”“语文要素有梯度”“体裁多样化”等特点,充分凸显了编者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描述的人物事件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课文也不像童话、寓言那样生动有趣,加之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为此,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搭建适切支架,为学生学好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助力。
一、搭建情境支架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之下,课文中描绘的时间、空间等与学生的认知之间有一定距离,教师可通过情境的创设来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对话情境,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搭建语言情境支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内容为学生营造具有极强感染力的语言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到深入阅读中去。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时,课始教师就用激情饱满的声音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你们想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如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迫切想去了解那段过去的历史,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2.搭建多媒体情境支架,深化学生阅读体验
教材中有许多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的人物或者故事被拍摄成了影视作品。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一些影视资料引入课堂,可以再现历史,让学生与文本同喜同悲,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气节,教师可以把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五位壮士英勇跳崖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口号的时候,被这种情绪感染了,跟着一起高呼。在这种教学情形下,五位壮士表现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心中,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搭建影视资料支架,以还原历史,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搭建资料支架
教材特别注重资料在学生阅读中发挥的作用,并且提出了“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语文要素。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资料在学生阅读中的作用,从而让资料为学生的阅读助力。
1.引导查找资料,深化学生理解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呈现的大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事情,塑造了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但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对这些人物或者事件缺乏了解和认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指导,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体会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教学之前,教师布置让学生查阅李大钊的生平资料以及受到酷刑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查阅资料,当学生发现李大钊牺牲时才38岁感到非常痛心,当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竟然对李大钊实施绞刑的时候对敌人的丧心病狂简直无法忍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资料补充下,学生对革命时期人物的精神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促进了革命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2.借助“阅读链接”,促进阅读理解
教材中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都编排有相应的“阅读链接”,是对本单元人文主题或者语文要素落实的必要补充,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把“阅读链接”引入教学中,以使其在背景支撑、语言示范或者价值观引领等方面发挥其教学价值。如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文主要讲述了梅兰芳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等几件事,表达了梅兰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后“阅读链接”中为学生编排的是田野写的《难忘的一课》,“阅读链接”与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与“阅读链接”中《难忘的一课》联系起来阅读思考,说说这两篇课文的共同点。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这两篇课文都是属于爱国类的课文,爱国的范围很广,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是爱国,在后方做好前线物资的储备调配等也是爱国,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是爱国,老师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爱国,钱学森学成归来为祖国做贡献也是爱国……这样借助“阅读链接”来引导学生阅读,可以推进学生阅读的逐步深入,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文本蕴含的爱国精神,把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的阅读在“阅读链接”资料的补充下走向深入。
三、搭建问题支架
由于学生基础认知水平的差异,在阅读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往往会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产生困难,教师精准把握学情,从学生认知需求出发,在学生的认知盲区搭建问题支架,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1.于情节冲突处提问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就文中可以引起学生思维冲突的地方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思考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革命人物的形象获得真正理解。如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中对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描写细致入微,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提问,然后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是与刘伯承有关的:“刘伯承做眼部手术为什么不打麻醉药,难道他不怕疼吗?”“刘伯承在做眼部手术时为什么还能数清沃克医生的刀数,这表明了什么?”教师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此引导学生探究阅读,感受刘伯承为了拥有清醒的大脑坚持不打麻醉药做眼部手术,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决心,表明了他钢铁般的革命意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文章写法入手进行提问:“课文题目是《军神》,主要讲了刘伯承做眼部手术不打麻醉药的事情,可为什么还要多次描写沃克医生的表现呢?”教师于文本冲突处进行提问,可以把学生引入到文本语言文字的深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探寻革命精神。
2.于学生疑惑处提问
由于受篇幅限制或者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有一些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编入教材的时候对事情的原委交代得并不是很清楚,这就会让学生感到疑惑。教师于学生对文本的疑惑处提出恰当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对革命志士光辉形象的多维感知。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许多学生对文章中当时的局势严峻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说局势越来越紧张了,李大钊为什么不早点离开北京以及他忍受了各种酷刑还坚持不泄露党和国家的机密感到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中李大钊在被提审时的外貌描写,如“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乱蓬蓬的长头发”等,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李大钊在狱中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处境,他又在坚守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受到李大钊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于学生对文本的疑惑处提出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不断推进,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刻理解与认识。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依据学生学情以及教材文本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教学支架,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把弘扬革命精神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传承革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