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日积月累”的教学策略
——以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为例

2022-12-31文|陆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9期
关键词:类群指向整体

文|陆 娟

为了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教材在语文园地设置了“日积月累”栏目,相机拓展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等资源。这一栏目的教学,稍有不慎,教学重心就会偏移,滑向两个极端:一是逐字落实,条分缕析,结果得不偿失;二是轻描淡写,率性而读,一读了事,结果效益低下。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度”,以“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达成精准理解、熟读成诵的目标。笔者现以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紧扣障碍,针对性地读

这一组“日积月累”一共编排了12个词语,分三组呈现。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数量不算少,且不少生字字形复杂,朗读具有一定难度。基于学生主体化的课堂,教师不能漫无目的地全盘而下,而需要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朗读。这种针对性可以从两个维度入手:

其一,紧扣教材标注拼音的生字。比如:“明眸皓齿”“文质彬彬”“威风凛凛”“短小精悍”“容光焕发”。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有的较为陌生,有的容易读错,编者标注了拼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朗读和同桌间互读,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正。

其二,学生真实状态下有障碍的生字。教师一改示范朗读先行的习惯,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这12个词语,遇到不会读或拿不准的,做好标记,可以向同桌请教,尤其是在教师和其他学生朗读时给予充分关注。教材中提供的教学资源,并非需要全盘落实,教师之“教”需要进行必要的选择。否则,在学生已知处消耗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既是对学生原始经验的漠视,更是对有限课堂时间的浪费。

二、想象画面,理解性地读

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和阅读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零散性的知识信息,相互割裂,不利于与学生原始经验的融合,导致这些信息只能机械地硬插进思维之中。只有结构性、聚合化的资源,才能更好地与原本认知形成系列整体。因此,统编本教材都以类群化的资源呈现。发现这一特点,对于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都会形成巨大冲击。教师要彻底改变逐个击破、一一落实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模式,而要站立在类群的视角,以统整、融通的思维,推动“类”的落实。

1.明确类群指向

正确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共同点。学生虽然没有完全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但基于其他词语包含的意蕴以及对字面意思的揣摩和猜测,其大意已经基本浮出水面。所以,很多学生从类群整体入手,就会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五官特点、形体特点、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四字词语。看似漫不经心的一问,却向学生渗透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思维——相同类群的词语,需要先整体把握,利用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指向,对不理解的词语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基于这一共性特点的发现,原本很多学生首次接触的词语,如果单独拿出来,很多学生都会不明就里,但置放在类群化的共生资源之中,对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就已经初步洞察。比如对“短小精悍”“老态龙钟”这两个陌生词语的理解,就不至于偏离太远。

2.把握分类特质

在类群化的基础上,编者还有意识地进行了类群的再次划分。这是教材编写的高明之处:用共同指向,帮助学生快速整体把握词语的初步意思;用再次划分,帮助学生进一步厘清词语之间的细致差异。否则,学生只能停留在模糊的维度上。这种逐步深入的划分,不应该是学生基于思维的理解而发现的,更不应该是教师直接告知的,而应该基于学生的感性认知,通过画面想象自然发现。比如第一排词语:“眉清目秀”“亭亭玉立”“明眸皓齿”“文质彬彬”。除了“明眸皓齿”“文质彬彬”需要对“眸”“皓”和“彬彬”稍加点拨之外,其他可以基于学生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些词语,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画面。还可以引导学生与生活进行关联:生活中哪些人是“眉清目秀”的……这是理解词语的意思,但绝不是机械化的理解,是以学生原始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学生激活了内在思维,以寻找匹配事物的方式,对词语做出了最生动、最形象的解释。再比如第二排:“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膀大腰圆”“短小精悍”。由于有了第一排词语的教学,在读这排词语时,学生明显感受到词语的风格和指向有了转变。虽然还是指向于人,但绝不是同一种人。教学这一排词语,教师更无必要解释,直接让学生将其与第一排词语进行对比,要求学生说说,这些词语刻画的是怎样的人,学生轻车熟路,直接将生活中类似的人物和词语进行对接,有的联系看过的影视剧,将词语符号与具体的角色进行对接,部分学生没有进行人物对接,而是直接表演出“威风凛凛”的状态,描述“膀大腰圆”的样子……

鲜明的指向差异,不仅借助词语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了基本大意,同时更为学生搭建了对比性的资源,让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迈向了更加深刻、更加细腻的层面。

三、依照分类,对比性地读

教学资源的统整和融通,并不是简单的拼凑,也不是机械的重叠。既然统整,就需要从共生价值的整体性入手,从细分的维度中深化,同时还需要进行融通性的回归。结合第三排词语来看:“容光焕发”“鹤发童颜”“慈眉善目”“老态龙钟”。学生基于前面两排词语的学习,一眼就可洞察,这排词语多用于描写老年人的外貌、神态等。由此来看,12个描写人物五官特点、形体特点、精神气质等四字词语并不是胡乱排列的,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除了分成了三个类别之外,教师可以重新整体审视这些词语:

眉清目秀 亭亭玉立

明眸皓齿 文质彬彬

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膀大腰圆 短小精悍

容光焕发 鹤发童颜

慈眉善目 老态龙钟

教师鼓励学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再次说说自己还有怎样的发现。此处之读,学生认知维度有了明显提升,不再是消除朗读障碍的摸索读,也不再是基于词语理解的品析读,而是以洞察、探究的思维,在读正确、读画面的基础上,探寻和发现意思上的联系和形式上的勾连。不少学生发现:这12个词语整体上展现了人物的特点和状态,每行又体现了鲜明的顺序。即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由此来看,这个“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12个词语,绝不是单独的存在,更不是没有联系的,彼此间相互依存,形成鲜明的共性,构建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于这样的解读,重新回归整体朗读,绝不是在原本朗读基础上的机械重复,而是基于整体内容独特性解读的创造再现。首先,要在朗读中再现词语所展现的画面。这是一组描写人物形态、精神气质的词语,不同的词语,展现了人物的不同特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词语的感知与理解,视每一个词语为不同的镜头,将原本一个个词语所展现的画面,随着自己的朗读在脑海中快速闪过。其次,要在朗读中凸显不同的意味。基于12个词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层次和布局,学生的朗读理应在展现人物特质的基础上凸显其内在变化。比如第一行重在展现青年时代的阳光俊秀,可以采用轻快、舒展的语气朗读;第二行重在展现壮年的健美与壮实,可以采用慷慨、高亢的语气朗读;第三行重在描写老人的矫健,可以稍微放缓朗读的节奏。

这种回归性朗读,是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维的再次回归,是学生对内容认知的再度升华。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积月累”中的内容,无论是诗词,还是分列的警句或者词语,要从基本的整体性入手,在整体把握中明确方向,在逐层探究中深化认知,然后再重新回归到整体,避免对教学资源的肢解。

猜你喜欢

类群指向整体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睡莲花开色香全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苗圃国槐林和沙棘林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格局差异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