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以《父爱之舟》教学为例
2022-12-31文|沈艺
文|沈 艺
步入高年级,散文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学生整体的理解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高年级散文更加凸显了教材对“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有机结合,文章更显“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对于教学的整体架构提出了更加精细化、深入化、精简化的要求。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散文中抽丝剥茧,深入理解与感悟,最终落脚于语用,是高年级散文教学的重点。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记录了作者与父亲很多感人的往事,阅读时学生往往能生发出一些感悟,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因此,笔者以《父爱之舟》为例,探讨高年级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划分场景,厘清结构
高年级散文一般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再加上文体的特点,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变大,读起来容易感到吃力,条理不够清晰。因此,将长散文进行场景的分割就是一种有效、快速厘清脉络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不同的场景,并找出场景中的关联,从而对文章主旨有第一步的感受。
在教学《父爱之舟》时,教师可以提问:“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默读,边读边进行圈画。读完后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会很容易找到“父亲要加钱给我换房间”“父子逛庙会”“父亲背我上学”这几个概括起来十分容易的场景,但容易忽略作者着墨不多的“卖茧买枇杷给我吃”的场景。教师要指导学生,这个场景虽然只有两句话的描写,但简单的描写却也交代清楚了前因后果,也是作者记忆中一件难忘的往事。此外,在描述“父亲摇船送我上学”时,其实作者是描写了两个难忘的场景的,一是“父亲与姑爹在夜晚轮换摇橹”,二是“父亲在半夜为我缝补棉被”,学生往往不会加以区分,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虽然同样是在船上发生的事,但场景是不一样的。在划分完场景后,长长的散文就被分割成了几个不同的场景,学生脑海中就有了清晰的脉络,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控也就更加容易了。
可见,对于篇幅较长的散文,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厘清学习的思路,将文章划分成不同的场景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就容易多了。
二、关注细节,品读赏析
高年级散文语言大多隽永,许多情感隐匿在细节描写中,值得深入品味,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千回百转,有着深刻的意蕴。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细节入手,让学生以小见大。《父爱之舟》中,很少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字字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知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细节学习。首先抛出一个探究性问题:“你从文中哪个细节感受到父亲的爱呢?能具体分析分析吗?”通过思考讨论,有小组回答:“父亲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但因为我被臭虫咬醒,父亲动心了,想给我换个好点的房间,这里体现了父亲对自己节省,却想给我最好的。”还有小组回答:“在逛庙会时,父亲和我吃了凉粽子,但为了不委屈我,他给我买了一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还有小组关注到,文中有关雨雪天父亲背“我”上学时腰里丝绸汗巾的描写,体现了家里的拮据……在一个个细节的描写中,学生对父爱有了具体可感的认知,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时父爱不再是一种空洞的言语,学生逐渐被父爱打动了。
在教学高年级散文时,细节研究是避免口号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对细节的感知中,学生更能发掘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紧扣线索,串联感悟
一篇散文,线索是行文发展的关键,也是理解的关键。抓住一篇散文的线索,不仅可以让整体的理解变得更加轻松,思路更加清晰,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还有利于学生在跳跃的思维中有一个落脚点,始终围绕一个点去思考理解,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父爱之舟》这篇散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线索就是“舟”。在教学时,教师要围绕线索展开,凸显线索。在导入环节,可以出示作者吴冠中的一些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观察:画中都有些什么呢?学生很快便能发现,画中大都有一艘小舟,此时教师顺利引出课题,“舟”这个线索便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最初的印象。在品析感悟文本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围绕“舟”进行的描写,发现“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与后半部分,中间穿插了“我”的一些其他的回忆。通过对“舟”的描写,学生发现,原来小渔船承载着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我”将父爱具象化为一只小船。此时教师再追问:“以‘父爱之舟’为题仅仅是因为这些吗?”学生通过思索,发现“舟”大多是出现在父亲送“我”上学的描写中,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仍然全力支持“我”读书,其实也象征着父亲像一只小船,载着“我”在人生路上前进。整个课堂教学以线索入手,以线索收尾,升华了文章主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高年级散文时,抓住线索进行教学,不仅更加贴近作者的思路,还便于学生进行解读与感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整体化,营造出完整的情境。
四、聚焦语用,读写结合
无论是教学哪种文学体裁,教师应始终将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作为检验教学成果、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高年级课文中的散文值得学生借鉴的地方有很多,它是文学性较浓的一种文体,对其进行鉴赏,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的提升。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立马仿写出一样水平的文章,可以抓住部分进行写作训练。
《父爱之舟》这篇文章有明显的行文线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抓住一个线索进行一段话的仿写,如“妈妈的手”“爸爸的鞋子”,选取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可以降低仿写的难度。也可以仿照本文通过场景、细节的描写刻画一个感人的父亲形象。有学生描写了早晨妈妈给自己做饭的场景,通过描写妈妈煎鸡蛋的细节,感受到妈妈的细心与对自己的爱。本文语言平实,但在描写庙会时语言比较精彩,用词生动精准,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着写一写热闹的场面;再如文中对父亲雨雪天的衣着描写,体现出父亲贫寒的形象,结合上下文从侧面衬托出父亲对“我”的爱,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同伴的衣着,将衣着描写与人物特点相结合,通过外貌描写刻画出人物形象……仿写训练后,教师要及时开展交流,让学生互相点评、欣赏,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同样的要求大家的表达却不同,在这样的碰撞中,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一点点得以提升,从而逐渐提升语用能力。
教学中,高年级散文教学不能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最终的归宿是让学生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语用。教师要抓住小的节点进行习作训练,让学生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发挥出散文教学的最大价值。
高年级散文以复杂却又深刻的魅力带给学生文学的享受,它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促进。只要把握住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切实的教学环节,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并不是难事。在教学中,教师要剖析散文特点,抓住独到之处展开教学设计,思考怎样才能深学浅教,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散文的瓶颈,厘清思路、深入感悟,从而把抽象具体化、问题简单化,最终实现语用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高年级散文教学,才是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