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教育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2-12-31陈书强刘小婵

江苏教育 2022年82期
关键词:双减育人素养

陈书强 刘小婵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双减”背景下,联动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义务教育结构,努力让教育资源全程伴随每个人、让教育成果平等面向每个人、让教育效能深度助力每个人,是我们不断追寻和探索的方向。

一、“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遇到的问题

1.学校执行中的不精准

“双减”政策中着重提到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但当前部分学校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以学科类教师为主,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高质量课后服务的要求。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对课后服务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农村学校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部分教师兼任多门课程,课后服务存在专业性不强、服务内容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2.家庭教育面临新挑战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此同时,这项政策的发布也对学校、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亲子关系如何维护、课余时间如何安排等都成了家长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二、对策及建议

1.学校要把牢教育阵地

一是努力实现课程教学的转型升级。在课程方面,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激励引导教师成长为“课程开发者”。结合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在学生作业方面,要鼓励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鼓励教师布置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考试机制,降低家长焦虑。在教学研究方面,设计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课题、学习活动及评价量规,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二是做优课后服务。学校应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能真正获得素质拓展和能力提升。随着学生在校时间增加、课后服务的课程类型增多,对教师队伍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要鼓励学校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支持社会资源进校园以保障课后服务的质量,同时研制资质标准、评估退出机制等。

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要将“双减”政策与学校已有办学经验和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的整合,不断在挑战中寻求发展的新机遇。通过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资源跨校流动,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共享集团优质资源,缩小地区间差距。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开展研学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

2.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一是营造浓厚家校社携手氛围。在新政策环境下,要积极探索社区在教育方面的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空间。同时,社区还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一方面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地,另一方面推荐能工巧匠、优秀高校学生等进入学校开展志愿服务,丰富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密切社区与学校联系,形成社会的大教育圈。

二是充分利用教育新空间。“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以往的周末、节假日如今成为开展教育活动的新契机。这对重构家庭育人和学校育人关系,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新挑战。这需要学校与家庭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握住“双减”为家庭教育带来的时间和空间,善于利用家庭生活情境中源源不断的、自然存在的教育契机,形成课程育人和课后育人的优势互补。

三是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教育系统需要研制不同年级的家庭教育指南,让不同年级的家长获得相应的教育方法;完善现有的家长会和家长课堂的内容体系,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家长会和家长课堂进行统筹,构建与学生成长相统一的家长成长体系。同时,帮助家长树立全面发展的成才观,端正教育目的;树立平等尊重的亲子观,调整教育动机。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政府应加强综合施策

一是进一步强化多部门协同治理,发挥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会同政法、公安、网信、信访、人社、金融等部门,强化“一企一策”“控人控钱控网”等系统治理,形成联合监管合力。二是围绕“双减”工作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加强政策供给,加强标本兼治,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校外服务,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三是更加关爱教师,鼓励各地各校通过弹性上下班、“双减”假等途径,减轻教师负担。四是发挥主管部门在机构审批、日常监管、重大事件处置等方面牵头抓总作用,尤其是加快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和监管工作。

猜你喜欢

双减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