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教育科研基础性作用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12-31陈发山

江苏教育 2022年82期
关键词:教科研课题区域

陈发山

2019 年11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当前,教育科研在促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级各类课题、项目研究呈现繁荣之势。然而,在当下的中小学中,教育科研更多带有评职、评优、评特诉求的功利性目的,或学校特色成果需要的“锦上添花”。学校管理者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致使学校课改推进缺乏可持续动力,师资队伍发展蓄力不足,这些隐性的问题制约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认识:夯实教育科研的基础性地位

南京市玄武区作为主城核心区,长期以教育科研引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科研水平得到广泛认可。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科研在引领学校办学、解决各类教育改革问题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家相继制定涉及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课程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思政建设等领域的文件。尤其是评价改革、“双减”政策、新课程标准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教育改革更加精准聚焦难点、热点问题,全面进入深化、攻坚实施阶段。在教育科研的理论性研究、运用性研究和研发性研究中,基础教育的教育科研重点显然定位于后两者,用教育科研思维来指导实践。因而,不仅要发挥教育科研前瞻、创新引领的先导作用,还要深入认识其在推进教育改革实践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发展的观念,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系统架构学校的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队伍培养、德育改进、质量评价等课题项目研究网,用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推进理念更新、问题发现、行为改进、特色凝练,凝聚以教育科研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共识。

二、实践探索:用教育科研思维破解教育发展问题

玄武区充分认识并确立教育科研的基础性地位,纠偏教育科研功利性的价值认识,将之作为谋划学校教育发展之道和破解教育发展问题之策,建立省、市教科研主管部门支持指导机制,提升区教育局、区教师发展中心领导的科研思维水平,用科学方法整体设计区域课程与教学改革路线图,建立科、教、培、电“四位一体”协同研究保障体系;强化区教科所“研究、管理、指导、服务”职能定位;培育研教相融的“实践型”教科研文化,重视教科研骨干梯度建设,健全教育科研管理、考核、奖励制度;推进各校(园)课改课题网络建设,厚实教师教育科研草根性研究土壤等。长期的实践证明,玄武区突出教育科研的基础性地位,全面发挥教育科研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1.教育科研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推进学校内涵品质提升扎实有力

根据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结合教育发展各时期的中心工作,玄武区通过“整体谋划、全面动员、多维论证、一对一跟进、重点突破”等策略,推进学校课题研究网络形成。玄武区从“十三五”至“十四五”,立项国家一般课题1 项、教育部重点课题3 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43 项、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45项、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前瞻性项目21项、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5 项。这些课题或项目包括全体参与的学校发展引领类、骨干教师领衔的学科教学改革类以及各类专项,用科学方法建构了学校推进课改、提升质量、强化队伍的整体发展框架。各校(园)结合自己的校情、生情,广泛、深入、持续开展“真问题研究”“真现场研究”,教育科研有力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教育科研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推进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精准有方

玄武区以“一把手领衔、全区域推进、专家团跟进、试点出样本、推广至全体”为实践路径,擘画区域教育教学改革蓝图。

在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上,开展“区域推进课程管理与实施‘双优化’的行动研究”,规范校本课程使用材料、学科教辅和课外读物的管理,深入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市级课改试点建设,积累典型案例,研究学科建设及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结合新课程标准,围绕“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促进教师理解学科课程育人价值,筑牢“以爱立人”教学观。围绕“适宜的学习目标、适切的学习内容、适当的学习活动、适时的激励评价、适配的学习反馈”开展系列化、主题性学科教培活动,形成“学以成人”的丰富教学支持工具和典型课例,着力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从“便于教”的课堂走向“促进学”的课堂。深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课程游戏化等项目研究,推进大单元、项目化、跨学科等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促进教改成果形成、转化、运用,形成一批教改实践案例和实验成果。

在热点、难点问题攻坚上,以专题研究努力寻求突破之法。通过开展“区域作业管理的整体改革实践研究”,寻求落实落细“双减”之道,加强常规性作业设计研训,推进实践型、研究型、综合性、情境化、跨学科等作业设计研究。深入推进“玄武区单元作业设计”研究,全面建立区域、学校作业管理的科学体系。开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质量测评研究”,深入推进评价综合改革,从师德建设水平、体质健康水平、艺术素养发展、学生学业提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进行学校发展综合评估,强化评价育人导向。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增值评价方法与工具,强调教育发展的民生意义,探索构建以优化教育生态为目标的区域教育发展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江苏省教学改革前瞻性实验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干预综合体系建构与实施路径研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应用中心”,建立完善从筛查、日常关注、及时疏导到适当干预、积极引入专业治疗的心理健康服务流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全链条,建立健全校本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教育科研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服务区域教育新发展积极有为

教育科研对于区域教育规划研制、教育特质凝练、专家智库建设、区域课改主题设计等,具有在全区教育行政决策中的专业服务作用。如在文化引领上,用教育科研方法从学理上、实践上全面建构玄武“爱的教育”区域层面的文化体系。在玄武这方热土上,中山先生的博爱、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孕育于此、生长于斯。可以说,“爱的教育”厚植于玄武教育文化土壤之中。玄武区教育人深入研究“爱”的文化基因。

首先,通过科学论证,明确“爱”的教育属性,明确教育之“爱”首先表现为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正确理解与执行。其次,教育之“爱”具有区别于父母之爱的特质。作为校长、教师,自觉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事业应该是一种本能、一种理想与情怀;同时,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是一种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此,我们从专业伦理、专业知能、专业境界三个维度,建构了校长、教师、名特优教师专业素养模型,努力培养“仁爱、博学、优雅、善思”的玄武好校长、好教师。随着时代发展,玄武区确立“以爱立人、学以成人”的宗旨来践行“爱的教育”,强调“国之大者”是爱的核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责,以爱育爱,促进学生在“学”中立家国情怀、立高远志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强调“教育的专业性”是爱的关键,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落实学科育人,促进学生自主“学”,努力成为有远大理想、有责任担当、有过硬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事实上,不仅区域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教育科研思维,在玄武区的每一项区域性政策、意见研制过程中,都进行科学调研与论证,确保各类举措具有正确的方向性、操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长期广泛的区域性教育科研实践中,玄武区形成了一系列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同时,通过广泛搭建教科研交流平台,每年举办综合性教科研大型活动。玄武区2016年11月主办“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重大实验项目推进会”,2017 年12 月主办“玄武区第五届教育科研大会”,2018年11月承办“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品质课程研讨会”,同年12 月承办“江苏省基础教育四十年变革与校长专业发展论坛”“南京市教师创造学校——教科研活动系列”首场活动。2019 年12 月,玄武区承办“课程育人与教学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第五届实验基地研讨会”,2020年12月主办“培育新时代人民教师、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60 周年学术研讨会”,2021 年5 月承办“课题进课堂——江苏省精品课题推进会”,2021 年10 月承办“学科育人: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研讨会”,2022 年5 月承办“南京市党建课题推进会”。同时,结合单项课题研究,推出“江苏省首届STEM 教育大会”“全国识字教学研讨会”“江苏省‘双减’教师专题培训会”等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省级展示活动40 余次。这些都为区域教育课改成果的形成转化、推广运用搭建了平台。

三、未来思考:追求可持续的区域教育科研品质

关于对教育科研的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与践行,相关成果在玄武区教育科研工作者公开发表的《以精品课题建设引领区域教育优质发展》《“做”与“坐”:对学校教育科研价值的再认识》《三维实践: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实践路径》等文章中,已经从不同维度呈现了玄武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思考、系统架构与实践策略。然而,尽管玄武区教育科研整体水平较高,但从时代赋予教育科研重大使命的大背景,以及玄武教育自身空间限制等诸多方面来看,玄武教育科研高质量发展瓶颈亟待突破,如科研骨干队伍不够稳定,教科研水平存在较大的校际差异,部分课题精品化程度不高,原创性教改培育、转化、运用和推广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为推进教育科研高品质发展,玄武区坚持党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质量、聚力创新,深化科研引领战略,整合教育科研力量,拓展教育科研平台,推进教科研内涵建设,在课题立项数、级别、覆盖面、精品化程度和成果形成方面加大力度,推进“区域课改重点工程”“课题研究精品工程”“科研管理提质工程”“科研骨干培育工程”“科研平台拓展工程”“教改成果孵化工程”,绘就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和课改课题图谱;培育一批省、市级教学改革前瞻项目、学科课程基地;培育一批“双减”“评价”“高校合作”等改革专题项目和教科研基地校,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课题及原创性课改成果,始终勇立基础教育研究和改革潮头。围绕区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以更加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将基础性的教育科研谱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场,为“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科研贡献。

猜你喜欢

教科研课题区域
我的微课题研究
分割区域
秉持“多元一体”原则推进“目标管理”实践
——小学教科研管理策略探析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