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没“家”
2022-12-31◇聂闻
◇聂 闻
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是以培养作家为目标。这样的观点,我们觉得没什么问题。因为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
大学里,中文系说,这里不是作家的摇篮。对此观点,很少有人有异议,因为现实确实如此。
中小学语文教学说不以培养作家为目标,不会引发我们太多的质疑,因为考试指挥棒,因为升学压力。但大学中文系也说不培养作家,与作家培养没多大关系,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作家,一个以创建并输送人文精神营养为核心的高尚职业,竟然会变成一个烫手的山芋。就这样,作家成了一个没学科要、没专业疼、无“家”可归的孤儿。文学创作,作家培养,真的与我们的中小学母语教学和大学系统的中文学习全然没有关系?
无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还是大学的中文系,都扛着以母语学习为己任的大旗,都肩负着文学素养培养的大任,但在面对作家培养这一问题上,大家出奇一致地都要与其划清界限。语文教学、中文系都“不要作家”,都觉得不是自己学科的责任与目标。作家,难道是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的培养目标或责任?语文教学、中文系都不要了,难道其他学科会争着抢着把作家培养的责任夺过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文系的专业教育,总该在文学教育与作家培养上做点什么吧?总该是有关系的吧?总不能用“那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一句话把所有本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抛得一干二净吧?语文教学和中文专业学习,把自己置身于文学与作家之外,还能心安理得地振振有词,就如夫妻要离婚了,孩子谁都不要,还在宏论不要孩子的理由。难道孩子是“啪”地凭空一声巨响,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父母都不要,别人家就会要?会疼?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少时语文成绩突出,又毕业于中文系,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和大学里的中文系,还会极力否认文学学习、作家的培养和我们没关系吗?我们还会有狠命摇手、推着不要的这种“气度与胸襟”吗?
的确,文学创作、作家成长和一个人的天赋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但是,我们总不能因为天赋重要,就把我们工作中没有实现的目标,没能肩负的义务,通通都归结为天赋。在尊重、承认天赋的基础上,发挥每个教育阶段教育者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推三阻四地说一些与己无关的话,才是我们因有的态度。教学者与作家,都是语言工作者,区别是:前者是语言教学,后者是语言运用,怎能说二者没有关系?事实上,无论是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还是大学中文教育,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在为文学创作、作家成长提供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我们始终在做着这方面的工作与努力。只是,能成为作家的因素较为复杂,能吃作家这碗饭的人少之又少,极低的成功率导致教者担心别人怀疑我们的教学成效。于是,我们便不敢承认学科与作家的天然关系。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在母语教育与培养上,培养或培养不出作家,我们都应该承认学科与作家培养的关系,都应该将之视为我们学科的产儿。我们怎么可以恨铁不成钢到不愿认、不敢认的地步呢?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才,都会照着人才的目标来培养,但真正能成为顶尖级人才的孩子少之又少。孩子没有成为顶尖级人才,没有一个家庭会不认这个孩子,我们的语文教学与中文专业教育,却失去了这样的态度与勇气。培养成是一种愿望,没培养成是一种结果,心急火燎地撇清与自己的关系,这实在是令人难过的一件事情。
如果讲天赋,每个领域,那些最杰出的人物和成就,天赋是内因,天赋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赋在各行各业都所向披靡,而不独属作家这一职业。诚然,我也赞同,作家不是靠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但在母语学习、文学培养上,我们应该适当捡拾起属于语文教学与中文学习上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一言以蔽之,一推三六五。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应该是要有的一种思想意识。
在学科问题上,只要我们有“认领作家回家”的意向,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效果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观,作家“在外漂泊”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少,作家与我们的母语教学也会越来越近,越来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