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以会计专业为例

2022-12-31

科教导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刘 敏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甘肃 兰州 730207)

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标志着该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1+X”证书制度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了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变化,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时至今日,“1+X”证书制度导向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全面铺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个中问题突出,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1“1 +X”证书制度

1.1 内涵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提出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即“1+X”证书制度,引领着我国教育改革新局面,是多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有效载体。其中,学历证书是学生在学制系统内完成一定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作为基础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1”的强化、补充和拓展,具有动态性特点,两者相互衔接和相互融通,最终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1+X”证书制度通过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架构起了学校教育、在职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横纵灵活流动的渠道,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从这个层面看,“1+X”证书制度最终反射出的是人对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追求,驱动着整个教育系统的深刻变革,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目标、课程建设、育人模式等。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1+X”证书制度实施,有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育体制,增强了教育创新活性[1]。

2 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2.1 保障不足

受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1+X”证书制度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彻底,顶层规划不清晰,导致诸多问题出现。简单来讲“1+X”证书制度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其中涉及多方面的资源投入,而部分院校还未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作规章制度,每个环节、步骤的推进不够详细,教研室更多处于“孤军作战”状态,限制了该项工程发展。组织、制度等保障体系缺位,是阻碍高校“1+X”证书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导,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关键支持,并对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的能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尤其是实践经验匮乏,影响着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

2.2 课程滞后

教学课堂是培养育人的主阵地,整个构成体系包括课程内容、组织方法等。根据“1+X”证书制度,要强化实践环节,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的50%以上。但实际上,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渲染,部分教师思维模式固化,教学课堂上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职业能力建设的关注不足,课时分配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对此,有教师表示,“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与‘1+X’证书制度考核标准是极为不匹配的,要单独对要进行‘1+X’考证的学生再额外开设课程。”课程设置不合理,无形中增加了师生负担。同时,虽然有部分教师意识到了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但是创新性不足,组织方法上较为单一,加之院校方面的实践资源受限,导致该项工作更多停滞于表层,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吸收,对相关组织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2.3 评价片面

某种维度意义上讲,“1+X”证书制度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其中涉及多个领域的初尝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基于完善的评价机制反馈,找准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及问题,继而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是保证其最终成效的关键举措。“1+X”证书制度下,高校教学系统评价应当讲求整个组织过程的多元化。但部分院校仍沉浸于传统教育模式中,评价模型单一,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其中,评价内容方面,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为中心,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忽视了其能力素质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维。评价方法方面,以卷面考试为主,学生的能动个性无法得到有效释放,相关结果反馈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除此之外,评价主体方面,多数以教师为主导,企业、学生层面的参与较少[2]。

3“1 +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策略

3.1 夯实工作基础

“1+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一项整体推进的工程,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为保证预期效果达成,需加强顶层设计,有的放矢地组织系列工作有序展开。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院校需高度重视“1+X”证书制度落实,深度研究国家教育政策意图,对照会计专业教学现状,找准攻克方向,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并成立专管试点工作小组,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协调好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等各部门工作,制定科学的执行方案,动态关注该项工作落实情况,总结有益经验,逐步推广到其他专业改革中去,同时针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从而保证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效性[3]。另外,“1+X”证书制度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在于人,对从业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专业化水平建设至关重要。为此,“1+X”证书制度下,院校应摆正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定位,明确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给予足够的成长支持。

3.2 重置课程生态

“1+X”证书制度下,重置课程生态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具体而言,以会计专业为例,高校教师要深刻了解“1+X”证书制度的核心要义,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宏观目标,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明确“X”代表的能力结构,为学生划定前行的路径,进而促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因此,重置课程生态,首要明确课程目标,基于校企合作支持,深入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会计岗的人才需求和要求,继而针对性地制定“X”培训方案,保证教学工作方向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块化课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合理分配学时占比,为“1+X”证书制度落地铺筑道路。单从课程内容建设上来看,高校教师基于对实际经验和策略习得的把握,根据工作过程开发理念,深挖专业课程与技能培训内容之间的共通点,并由此适当补充概念和原理,提升学生的能动意识,为下一步的工作实施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依托于真实的岗位工作,将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等融入课程中去,整合实际岗位工作案例,从而有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对此,高校要加紧校本课程开发,联合企业方面的支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特色,形成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并与兄弟院校进行共享共建,提高产出成果,降低过程资源消耗[4]。

3.3 创新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环。“1+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应当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厚实他们的专业学识基础,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思维观念,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跳脱出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了解他们的主观个性差异,秉持“因材施教”原则,针对性地展开职业技能培训,并由此反哺学生理论学习;其次,高校会计教学课堂还需与“互联网+”耦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通过情景式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基于上述教材开发,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找出其中的重、难点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并有的放矢地搜集企业实际案例,让学生完整地了解会计工作过程,有机地将重难点知识穿插其中,促进学生吸收内化。同时,在虚拟真实的场景空间下,提出富有探究性趣味的话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为之提供自由表达的平台,鼓励创新创造,最终协同探究最佳的解决方案。

3.4 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亦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导向。“1+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应当重视评价多元化改革,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水平,包括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等,明确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实施指引方向。综合来讲,完善的评价机制应当包括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多元化等核心构成。其中,评价内容多元化,要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除了期中、期末考试之外,还需增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方面的内容,积极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确定相关学分认定标准与转换方法,即学生考取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后,可增加一定的学分,完成规定学习任务之后则可取得学历证书,如此这样有助于强化学生的“1+X”多向发展意识;评价主体多元化,需要深刻领悟“1+X”证书制度的精髓,秉持科学、合理、客观、全面的原则,院校组织教师、企业以及学生协同参与,从不同维度视角评价会计教学过程,总结有益经验,分析其中的问题,继而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案。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学供需平衡;评价方式多元化,可通过线上与线下一体的评价模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设,使之终身受益[5]。

3.5 深化校企合作

“1+X”证书制度,其根本要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市场竞争环境,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事实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战略价值日臻突出,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本,亦是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深入参与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去,是其积累人力战略资本的有效手段,同步实现自身社会价值追求。对于高校而言,企业有着更为丰富的岗位实践平台和经验,其资源优势明显。“1+X”证书制度下,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式建设势在必行,需要延展辐射到多个领域。基于此,企业可根据院校培养人才需求,提供物质、经验方面的支持,协同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实践,使之深入到真实的场景环境当中去,进一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另外,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师生身份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1+X”证书制度落实对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校企合作还需延伸至师资建设层面上,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吸引企业优秀职工就业,与专业学科教师形成互补优势。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其现阶段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仍旧存在些许问题亟待优化。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情况,深入“1+X”证书制度研究,理解其精髓内涵,依托扎实的组织保障、师资保障,从重置课程生态、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等多角度入手,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制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