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审美语用” 提升思辨能力

2022-12-31文|孙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火烧云丁香美的

文|孙 杨

“审美语用”是一种教学取向,也是一种教学形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学习语用,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体会语文之美。教材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挖掘潜藏在教材里的逻辑思维点,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厘清各项语文元素间的逻辑关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美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用。

一、穿越“语文”之美,唤醒思辨意识

语文的美,美在景,美在意,美在情,更散发在文本的言语之间,飞扬在文本的矛盾之处,停留在文本的空白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去发现和探寻这些言语秘妙,解放思维,通过双眼关注文本,同时关注文本语用现象与文本之美,鉴赏文本的言语之美。教师通过高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读出言语的味道,发展思维,唤醒思辨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不断激活,思辨意识也得到有效激发。

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想象丰富奇特,用词优美,围绕“奇妙的世界”这一中心,描绘了天地中的各种事物,展现了世界之奇美,不管是“天空的珍藏”还是“大地的珍藏”都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咀嚼。“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为什么不是“照出”,不是“映出”,而是“映射”,通过品读、比较,学生明白,水洼是会反光的,所以是“映射”着我们的脸。

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文,学生在初读时就会发现,丁香是那样纯洁、美丽,但古诗词中常以“丁香结”称呼丁香,这是为什么呢?在矛盾处,学生展开了思考,在思考中体会丁香的意象。丁香结在作者心中仍然是愁的代表吗?显然不是,作者如何以丁香写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呢?教师再次抓住这个矛盾之处开展讨论,学生不停地挖掘、思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者的人生观,体会到文章的意蕴。

此外,文学作品往往会留有空白或者故设悬念,这些空白处就是文本语言秘妙所在。阅读时读者应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愫,才能读出真滋味,才能真正接近作者的写作主旨。教学中,教师应把力道放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关键处、空白处,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度和思维的敏锐度,让思辨的广度得到拓展。

教学中,通过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搭建丰富的言语实践平台,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拥有思辨意识。

二、挖掘“对话”之美,点亮思维之光

阅读文本,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思辨点与审美点,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中感受文本,体会语言的深层意思,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师生对话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每个学生都以独立的生命个体存在于课堂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更是教育的资源、课堂的共同创造者。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巧用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思辨能力。

以往教学三年级下册《火烧云》时,教师会执着于一个个的小问题:“这段话写的是火烧云,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显然不具备思辨性,无法引发认知冲突,也无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可以尝试换一种提问方式:“这段话写的是火烧云,我读了之后想改成火红云,你觉得可以改吗?为什么?”学生的认知冲突被引发,“火烧云”是一直以来大家惯用的叫法,怎么可以是“火红云”呢?于是他们开始根据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快”和“颜色变化快”的角度,去为自己的说法寻找理由支撑,思维的火花一次次被点燃,思考也一步步走向深入。同样的教学片段,因为师生对话不同,带来的思维深度、学习的效果也就会不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探寻“创写”之美,拓宽思维广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会表达,在交流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并在基于审美的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造出美的语言。

这样的创写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而是基于文本阅读理解的语言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找准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在精彩之处仿一仿,在空白之处练一练,在动情之处敢创写,不露痕迹地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一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比较特别。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着眼于课文的开头与结尾,发现作者写作的奥秘,让学生在发现中体会,在体会中内化,在内化中迁移。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作者和阿妈走在月光下,走过了一个个美丽的地方,文章开头就提出“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让人感受到月亮之美,文章结尾写“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再次点题,表达出作者对月下之景的喜爱。这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是很容易被学生发现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这样首尾呼应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既能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又在生动的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又如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中关于“鸟”的描写非常精彩,在教学完这段话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描写其他鸟的外形,同时可出示三年级下册《燕子》,让学生与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进行比较,创写其他鸟类,从课文出发,运用于课文之外,较好地实现语用和审美的内化,从而使学生的思辨力得以提升。

四、践行“运用”之美,提升思辨能力

如果说,开放信息源、构建学习场、引发认知冲突等是思考的深化,是内在的,沉静的,那么通过实践活动激起学生的思维则是表达的提升,是外在的,激烈的。语文教学是指向言语实践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内显的思辨转化为外显的表达,让言语表达在特殊的情境中不断激化,变得更有力量,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应用中不断进步。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与单元内容相吻合,因此,教师可以从口语交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方式,以“我是小导游”的情境引导学生试着模仿精读课文的写作方法,用发现美的眼睛将春游目的地的景色有顺序地表达出来,撰写自己的介绍语,并开展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当一回导游。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让学生在制定公约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与团结心。那么,什么样的班级公约才是适合自己班级的呢?教师可以开展“我为班级提建议”的活动,从班级实际出发,分组行动,在组内交流讨论。针对不同的问题,学生互相讨论出更多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意见,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还可以化身小小规划员和监督员,对同伴提出的公约进行筛选,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两小儿辩日》一文,两小儿因为对太阳的不同看法而引发争辩,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很好的素材。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了两轮辩论。第一轮师生围绕“去人近?去人远?”展开辩论,第二轮围绕“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赞同谁?反对谁?”展开争辩。两轮辩论不断引发思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而缜密,不知不觉掌握了枯燥难懂的知识,提升了自身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了。最后以“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这个问题结束,这样的思辨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鲜的话题来进行辩论,创设学生熟悉的“奇葩说”情境,让学生既乐在其中,又有思辨的趣味性。

思辨阅读的实施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共同实践,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知识厚度和语言能力,挖掘审美与语用点,引导学生爱学、苦学、善学,启迪学生敢思、巧思、善思,让学生在思辨课堂中提升自我,实现综合发展,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火烧云丁香美的
永远的丁香
The Meaningful Flowers
《火烧云》的“变”
美丽的火烧云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火烧云
火烧云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白丁香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