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审美素养提升的古诗教学

2022-12-31程玉佩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牵牛星望月预设

文|程玉佩

统编本教材中古诗的篇目,相较于人教版教材有大幅度增加。如何借助这一契机,在古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下面以六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组诗《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谈谈指向审美素养提升的古诗教学策略。

一、语言凝练催生想象力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凝练的语言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发掘。

1.一语胜千言

以韩翃的《寒食》一诗为例,进行拓展:

你能说说“春城”的意思吗?(预设:春天的城市。)

怎么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预设:春天的城市处处有飞舞的花瓣。)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预设:小草长出嫩芽,树枝冒出新绿,花苞绽放,柳絮翻飞……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的景致说得比较详细,那“城”字如何体现?(预设:城中的人们脱下厚重的棉衣出来踏春,小孩子在大人的帮助下放风筝,踢蹴鞠,妇人们结伴去田间采艾叶,回家做青团……)

古诗的语言凝练而华美,“春城”两字就让我们看到了笼罩全城的盎然春意。惜字如金的诗人为什么在“无”之后还用上“不”,这不是重复了吗?(预设:双重否定加强肯定的语气,更好地烘托出全城的浓郁春意。)

古诗语言的凝练,不仅表现在惜字如金,也体现在字字胜金。这一点,在描写景物的诗句中展现得尤其明显。如,《迢迢牵牛星》中的“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寥寥数字,在描画银河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诗人的独到见解,还从侧面烘托出织女对牛郎的情深意重,可谓意趣非凡。《十五夜望月》中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看似简单的实物罗列,仔细一思量,也是一个个画面的堆叠,然后提炼浓缩,最后才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多一字则嫌啰嗦,少一字又缺意趣。

2.无声胜有声

袁枚有言:“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古诗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进而获得多重审美发现。

如《迢迢牵牛星》中的“脉脉不得语”五字,道尽了牛郎和织女的情真意切。有情而无言,内在情感的累积已经接近饱和,但言语却无法表达万一,此时的无声,胜过了千言万语。正是诗人独具匠心的“留白”,才成就了全诗的意境之美,让《迢迢牵牛星》绽放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一个字里有一幅画,一个词里有一片景,一句诗里有诗人的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想,这就是凝练的语言激发出的无限想象。

二、节奏韵味造就鉴赏力

古诗具有节奏韵律的美感,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弥新,与其朗朗上口的特点密不可分。

1.感受诗的韵律

古诗教学,诵读是常用方法之一。教学《迢迢牵牛星》时,紧扣节奏美和韵律美,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疾不徐,层层推进。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点拨声断气不断的读诗方法,节奏美呼之欲出。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领悟,进而发现押韵的奥秘——“女”“雨”“许”“语”四字都押“ü”韵,在领悟之后回读,细细品味可遇不可求的韵味,读着读着,诗的课堂成了诗的殿堂。

2.读出诗的感情

每首诗都是诗人的情感流露,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够读出诗的感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称《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迢迢牵牛星》作为其中之一,叠词的巧妙运用是一大关键,它让整首诗形成了一种低回、复沓的节奏之美和情感之美,进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内在意境,令人拍案叫绝。读着读着,原本娇美、勤劳的织女,因爱受挫而痛苦忧伤,变成了孤寂苦闷、饱含离愁的少妇,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诗情亦在心中涌动。

3.吟唱诗的旋律

音乐是开启人类情感闸门的钥匙,而古诗是近于音乐的存在。提前录制歌曲《迢迢牵牛星》,便于学生踏着节奏吟唱,慢慢地意味就出来了。音乐仿佛是沟通古今的桥梁,解锁漫漫时空的密码,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当那悠扬婉转的旋律响起,听众好似被带到东汉,聆听着诗人的吟唱,同时也感受着织女的离人之愁、孤寂之苦。

耳熟能详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来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别亦难》源自李商隐的《无题》,还有白居易的《忆江南》,岳飞的《满江红》和袁枚的《苔》等都有同名曲。不得不说,吟唱出来,才是对古诗词最美的演绎。

古诗的美,源自其本身独特的节奏、韵味、情感等,沉浸其中,学生的鉴赏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升。

三、内在文化升华思辨力

思辨力,即思考辨析的能力。古诗短小精悍,外显的节奏和韵律易得,内含的深意却难觅,如《十五夜望月》总共才四句,但字字珠玑。学生如果好思辨、善思辨,才有可能进一步升华思辨力。鉴于此,在《十五夜望月》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思辨环节:

1.看山不是山

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续编评价这首诗:“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十五夜望月》前两句看似写赏月环境,实则写的是人物情态,语言精练而含蓄。

“地白”二字描画了积水空明、澄净素洁、清冷之感,将读者带入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乍一看以为是看到的,细一想才知是听出来的。朴实、凝练的三个字,不但刻画了鸦鹊栖树的情形,而且烘托出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月”字,写的却都是月景,整句全是景,却又令人难以忽视背后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呈现出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家人团圆的温馨时刻,在诗人这里却变成了独自一人的“无声”,热闹是别人的,他什么都没有,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夜,宁静,馨香,带给人别样的美。

2.看山还是山

《唐诗别裁》评曰:“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诗人推己及人,从自身望月联想到天下人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壮阔。

其实,诗人的“秋思”浓烈且真挚,但他却避而不谈,反倒选用了较为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明知故问,似虚而实,写尽了秋思的蕴藉深沉,凸显了古诗的含蓄之美。“落”字更是用得新颖妥帖,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婉约动人。

读诗好比酿酒,是个发酵的过程。常看胸中有本,常思心下生花,与古诗展开对话,挖掘背后深意,全身心地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古诗犹如一袭华衣,散发着情感的光芒,闪烁着审美的光彩。教师应引导学生徜徉诗海,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猜你喜欢

牵牛星望月预设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迢迢牵牛星
清供、望月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望月怀远
“牵牛星”,俄最大无人机亮相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