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初中生物探究课的有效创设
2022-12-31吕少霞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吕少霞(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本文结合“探究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教学,论述如何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选取家鸽,探究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教材从家鸽的外形、羽毛、翼宽、肌肉、骨骼、呼吸器官等方面提出系列问题,为学生的观察探究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鸟类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生物,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家鸽作为研究对象。
能力基础:初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能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设计方案去解决问题。
情感基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飞行梦,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完成“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的中国梦与飞天梦,养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
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利用热点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热点事件:南航研三学生黄鸣阳观察鸟灵感迸发,耗时8 个月自制国内首架可以主动弯折翅膀的仿生大鸟飞行器;一位女子用鸟的羽毛定制了一双翅膀,可惜她的手臂力量只能让翅膀缓慢挥动,不能让自己飞起来;一位荷兰工程师成功实现了人类像鸟类一样的有翼飞行。参考三位飞行爱好者的经历,要像鸟类一样能飞行,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学生做出假设:飞行需要有翅膀、身体轻和较强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将本节课内容划分为三大块:羽翼篇、材料篇和能量篇。学生将围绕这三个主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热点事件一呈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边看边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快就说到了几个关键词。把热点事件带入课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头脑风暴,非常适合作为引入环节。
(二)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鹌鹑、虎皮鹦鹉和家鸽的飞行高度和飞行能力数据,发现三种鸟的飞行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飞行能力的差异?提供实物标本,学生观察到三种鸟的翼宽和体长有差异,进而推测鸟类的飞行能力跟鸟类的翼宽和体长有关系。指导学生测量三种鸟的翼宽和体宽、长,并计算翼宽与体长的比值:鹌鹑57%、虎皮鹦鹉100%以及家鸽205%。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样的翼更有利于飞行?学生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翼展越大的鸟飞行能力越强。
探究家鸽飞行能量供给问题时,一位同学提供饲养家鸽的日记片段:体重400 克的家鸽每天食量为42 克,体重为60 千克的正常成年人每天食量为2~3 公斤,两种生物食量占体重的比例为:10.50%和3%~5%。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家鸽食量惊人,家鸽小小的身躯怎么做到的呢?学生做出假设:家鸽的消化系统具有独特的特征,进而开始探究家鸽主要的消化器官的特征,例如,通过解剖家鸽的消化系统,发现家鸽有:嗉囊—储存、软化食物;肌胃—磨碎食物;直肠短—排泄快速。得出结论:家鸽的消化系统可以为家鸽飞行提供较多能量,可以减轻重力,从而减小阻力。
消化系统摄入的营养物质和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需要循环系统来运输。提供人、家鸽、金丝雀和蜂鸟的心脏占体重比及心率数据。四种生物的心脏占体重比分别为:42%、171%、168%和237%,心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分别为:72、135-244、514和615。学生通过数据比较发现鸟类的循环系统比较发达,进而提出问题:发达的循环系统对鸟类飞行有什么帮助呢?讨论得出结论:循环系统发达,可以更好地向全身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为飞行提供动力。
第一组数据主要由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数据结果时就解决了疑问;第二组数据,是由学生自己饲养家鸽时所记录,第三组数据与人相联系,学生也会很感兴趣。三组数据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数据用来设置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模拟实验和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习翼型时,学生发现翼的前后厚薄不一致。提供重量一致的翼的模型和平面方块模型,用吹风机模拟气流。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打开吹风机,用同等强度的气流分别去吹翼的模型和平面方块模型。学生观察到翼的模型飞起来了,平面模型没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翼的形状对于飞行有什么作用?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翼的形状能产生升力,为鸟的飞行提供动力。
家鸽身体呈流线型,提供三种形状不同但重量相同的模型。一种为流线型,另外两种为非流线型。学生演示实验:三种不同形状的模型拴上等质量的砝码,一松手,砝码就会提供相同的拉力。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流线型的模型运动得最快。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流线型的体型与飞行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流线型的体型可以减小运动时的阻力。
探究鸟类骨骼比较轻。学生演示浮沉实验:取大小相同的家鸽、家兔的骨放入饱和盐水中。重复实验多次之后,学生观察到家兔的骨沉底,家鸽的骨漂浮。说明家鸽的骨轻,有利于减轻飞行时的重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家鸽的骨骼为什么会这么轻呢?学生做出假设:家鸽的骨骼比较薄。然后开始进一步的探究,比如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家兔和家鸽长骨的横截面,发现家鸽长骨中空;利用手电筒照射家鸽、家兔相同部位的骨骼,比较两种生物骨骼的透光性,发现家鸽骨骼透光性更强。最后得出结论:家鸽的骨骼比较轻薄,可以减轻体重,从而减小阻力。
(四)利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包,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由于动手实验,意犹未尽,都比较兴奋,急需让学生定下心来继续课堂学习。此时提供图片、资料等学习内容,学生立即就安静了下来。图片、文字资料既可以让学生从兴奋的状态中剥离出来,也可以培养学生从大段文字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一系列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特征主要是减小阻力和提供动力。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选取了与各部分内容紧密贴合的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探究一步步解决问题,既能让教学效果更佳,也能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