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公安学科课程改革

2022-12-31刘昱欣王凯旋胡宇洋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官公安战术

刘昱欣,王凯旋,胡宇洋,董 杨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特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人民公安执法为民[1],警察是“人民生命安全的保护神”。因此,探索如何在公安学科课程中落实生命健康教育将成为公安学科在新时代面临的极有价值的研究主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行动遵循[2]。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公安学科课程改革创新点有两个:一是,这里的“人民”不仅包含执法对象和执法现场的其他人员,还包含警察自身;二是,从保障生命安全、促进健康的教学目标角度,课程体系不仅包含直接实现此教学目标的现场急救课,还包含间接实现此教学目标的警察武力训练课程[3]。现场急救是警察生命健康教育的首门课程。公安部早在2008 年已经将现场急救技能列为民警的“应知应会”之一,2014年将其列入全国招警考试内容,这些举措充分证明了现场急救这项警务技能作为生命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上受到重视[4]。近几年的公安实战大练兵中,现场急救等警察健康主题的训练科目和课程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全国各公安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陆续设置了现场急救课程,这是警察生命健康教育的全面启动阶段。

一、发挥政策优势,推动公安学科中现场急救课程执法实战化改革

现场急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仅被作为一项单纯的生命安全防护技能,未被列入警务实战执法技能范畴。2017 年3 月15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 条中规定的“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在2021 年1 月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继续保留。这一立法成为警察在执法中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1 条实施现场急救技能的有力保障。现场急救逐渐被视为警务实战技能,相应的课程作为警察生命健康教育的第一个载体,在公安教育领域开始全面建设。因此,当前正值警察现场急救课程的执法导向化改革阶段。

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香港地区20 年前已经开始了警察执法导向现场急救的训练,设置情境的战术分区,将单纯的急救技能操作与警察执法情境结合应用,并且定期复训。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强化实战大练兵,提升应对暴恐、严重暴力犯罪等国际社会治安态势的作战能力[5-6]至关重要,对此,公安队伍一刻也不能松懈。2019年,笔者赴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参加国际警察实战训练[7],专门研修应用于战术对抗环境中的现场急救国际课程,目前正致力于国际课程的本土化研究,着手建设符合我国警察执法需求的战术急救课程。

二、创新公安学科融合课程

(一)综合警务实训的生命健康导向改革

公安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是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大多设置综合实训课程,该课程主要以情景演练的方式将各种警务技能及相关执法情景的综合实践能力展现出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存在的问题是,综合实训成为多种警务技能的简单堆积式复习,缺乏执法实战化模拟和综合训练。因此,那些只有在执法实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在训练中发现并解决,出现伤员后的现场急救处置也因此被忽视。

针对这一问题,国外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他们在各种实战情境演练中,大都设计了战术伤员情境及生命救护环节,有的甚至进行了伤员化妆、动物活体实验等情景仿真训练干预,实战化效果精益求精。值得肯定的是,国内近几年也开始从“无视伤员,但行战术”的执法战术处置情境演练过渡到“战术生命救护”的新阶段,这一特点在新疆反恐一线的各种实战训练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面向生命健康的融合课程改革

在警务实战训练走向情景模拟训练的背景下,推动警察武力使用能力训练课程的生命健康训练导向,建设多种跨科目融合课程将成为一种新的需求和趋势。从保障生命安全、促进健康的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以警械、武器与徒手控制等为教学内容的警察武力训练课程均属于广义上的警察生命健康课程。因此,警察武力训练课程是公安学科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公安学科课程改革重点之一。促进警察武力训练课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改革,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改革靶点。下面仅从笔者在14 年的警察武力训练监督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做法分享给读者,希望为同行今后的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枪械训练课程

在训练层面,空枪训练的意义超乎普通人想象,枪械训练教官通过生命科学技术进行教学辅助,为学生提供可视化数据论证,此时,教官在训练的客体中融入了生命健康的要素。笔者采用眼镜式眼动仪辅助枪械训练,在教学中发现,不同的初训学生在“空枪瞄准击发”训练中发挥不一样的专注力,其获得的射击成绩有显著差别。训练专注力较好的实验组,射击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在传统的手枪射击训练课上极少发现的生命科学规律值得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予以考虑。

在实战层面,枪伤的现场急救,不同子弹的弹道伤特点,射击人体失能部位的相关解剖学知识等都是事关执法现场生命健康的关键要素,是今后实施枪械使用类生命健康融合课程改革需要考虑的因素。

2.战术训练课程

在训练层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协同作战意识的培养和“为生命而战”的战术理念均离不开生命科学导向,传统的战术训练课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训练,学生在战术行动中的战术性观察是否为教官预期无从知晓,战术对抗中出现伤员后,训练教官丝毫不考虑对后续战术行动方案的影响,因此战术训练在保护伤员生命安全和预防级联效应伤亡方面达到的实战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官要想克服上述弊端,需要对课程做大幅度改革,要知晓学生的战术性观察是否到位,需要看到学生之所见,必须借助科学仪器,用可视化数据反馈给学生,指导训练。出现伤员必须处理伤情,这是训练贴近实战的基本要求。此外,国际警察在战术环境中开展的战术急救是我国警察急需完善的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公安系统大练兵中的“抗阻力射击”和“警察红蓝对抗训练”以往常常把伤员看成“透明人”,个个都是“超能战士”,未考虑受伤对战斗力的影响,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受训者对自己实际作战水平的客观评估,必将给未来的真实战场带来生命风险。如果能从生命健康的角度开展辅助教学,势必会进一步增强训练的实战化效果,使该项目在今后的公安实战大练兵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在实战层面,执法环境中往往出现各种生命意外和健康隐患,无论是火线对抗中的致命伤害急救还是疫情期间或艾滋病毒高风险接触处警现场,战术急救的课程内容在此时都显得“用时方恨少”。综上可以看出,我国警察战术训练课程今后在执法生命健康导向改革方面存在着迫切需求。

3.警察体能课与警察徒手防卫与控制课程

在训练层面,由于参训学生的体能基础参差不齐,整班训练时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个体化训练,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7]因此,训练损伤的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是课程必备的。警察可以规避损伤,但不能绝对避免,如果能在第一时间科学处理,减轻损伤程度,缩短康复期,有助于减免训练损伤带来的群体训练积极性、挫败感,有利于训练的可持续性。

在实战层面,“击打非致命部位”的科学落实离不开人体解剖学知识,教官应在训练中点滴渗透。虽然赤膊对抗时可击打部位瞬时即变,但是,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技术优势方,控制击打部位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比如,美国警察在执法中被禁止使用勾拳,原因是勾拳击打在下颌骨区域很容易导致颅内出血,特别是脑干出血,可能会当场致死。我国在法律上没有此条款,训练教官应该在训练勾拳和使用勾拳时明确这一致命伤害原理,划清勾拳使用的身体区域范围,这是在课程改革中需要增加的内容。

4.攀登翻越障碍与索降课程

攀登能力与翻越障碍能力训练是为满足警察在抓捕过程中跨越障碍,追捕嫌疑人的实战需求而进行的特殊体能与技术训练;警察索降训练属于定点跳技术,从损伤概率和生命意外风险来看高于空跳技术[8],而且一旦出现一次事故会出现群体心理压力,影响训练的进一步开展。

公安院校学生参与攀登翻越障碍能力训练常发生的伤害有场地不平整引起的损伤、攀爬障碍物表面铁钉或木刺引起的损伤、准备动作不足引起的损伤和场地或障碍物表面湿滑引起的滑倒损伤等;以往索降训练生命安全导向不足,以技能为主,个别时候还会为了增加表演的精彩程度而训练不实用的花样,这些做法非常不可取。

因此,必须在课程中对学生设置相关的生命安全教学内容,并且落实到行为训练层面,从技术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到索降装备的选用和维护、索降训练环境参数评估等多方面考虑生命安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而不仅仅是单纯训练几个索降动作。攀登翻越障碍能力训练中的损伤因素是对课程的生命健康导向改革的重要依据,并且需要落实到课程训练的行为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知识点内容。训练教官应力争通过教学设计和内容创新,将损伤消灭于萌芽期

三、搭建交叉领域育人平台,共建公安学科生命健康课程

(一)公安院校与急救中心协作育人

国内公安院校中较少发现公安院校与急救中心协作办学的案例,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现场急救与安全防护类课程中,由所在院部牵头与南京市急救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为课程提供辅助教学平台[9]。学生在课程的延申课堂—120 救护车上获得了社会、生命伦理和急救技能等多维度生命健康教育。学生通过跟车学习,不仅巩固了传统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还能获得生命急救的一手经验,提前把自己培养成未来公安岗位实战大练兵中“储备教官”。与此同时,学生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监测技术开展研究探索,在警察创伤应激心理复原能力的研究中获得新知识,提高科技强警的健康素养[9]。

公安110 与急救120 在我国同属于紧急生命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工作中本就密切协作,如能在育人方面做到协同,必将从长效机制上强化二者在促进人民生命健康光荣使命上的责任担当。因此,公安院校与急救中心协作育人具有推广价值。

(二)公安院校与红十字会协同育人

2008 年1 月10 日,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现校名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成立了校红十字会,旨在培养学生“博爱、奉献、人道”精神,特别建立“持证实施现场急救技能,救护生命”的课程育人目标。至今14 年的实践证明,“课、证”合一的改革措施在公安学科人才培养上效果独特。学生在公安实习、G20 峰会大型安保活动等社会实践中涌现出大量感人事迹。学生相继救助他人于“命悬一线”的事迹在社会媒体和公安同行中得到一致称赞[10],成为现场急救和训练健康防护类课堂的教学素材。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简称“国际红十字组织”)起源于战伤救护,曾经在战争中以中立角色挽救不计其数的生命,人民警察在执法现场救助公民生命,遵循的生命伦理观和工作价值观同世界各国红十字会都是一致的,但警察和红十字志愿者在第一现场实施生命急救,其抢救的范围和职责有别于医院,而且警察身份不同于医生,需要适用于非医务人员的权威证书做技能合格保障。中国红十字会的技能合格证书不仅获得了全国认证,还通过了国际认证,是目前非医务人员实施院外急救权威证书。

公安学科急救课程需要职业化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5 月全国公安英模表彰大会上所说,“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11]警察执法环境是和平年代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但其战术环境危险评估与军队战场有质的差别。因此,国际警察推行警察职业特有的战术急救理念和实践[6]。各公安院校在建设公安学科的相关生命健康课程时,应结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借鉴红十字会与国际同行的相关做法,有选择、有侧重、改良式吸收,根据学生未来的具体岗位环境和需求进行创新。

四、培育课程师资与持证教学

从专业背景上看,目前的警察武力训练教官具有体育科学、医学或者其他与生命科学相关或相近的人仅占少数,因此,推进警察武力训练课程的生命健康导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课程师资的警察生命健康素养。培养的路径除上文提到的建设融合课程外,还可以借助全国各级红十字会面向高校辅导员和体育教师开设的生命救护师资证书训练考核途径。警校的武力训练教官应充分抓住这些机遇,提高自身健康素养,并获得持证资格。另外,“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的“国家应急广播”“每日一招”和“每日慕课”,还有健康领域的知名学者建设的健康类公众号等学习平台,这些学习资源既权威又经济,而且不受时空、地域限制,是培育生命健康素养的良好路径。

五、结语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向警察的生命健康要警力,全面塑造“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法价值观,将成为公安教育工作者建设新时代公安学科,担当科技强警使命的奋斗主旋律。我们应因势利导,凭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的“施救免责”法律保障和中国红十字会合格证书培训制度保障,发挥现场急救技能作为民警“应知应会”的政策优势,完善现场急救课程建设,促进课程的公安执法导向[3];重视公安综合实训和融合课程创新开发,促进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行为教学实践与研究;充分借助各地急救中心和红十字会的生命健康培训资源,发挥其对公安学科的生命健康课程的辅助教学功能;借助健康中国建设在全国提供的学习平台培养警察武力训练教官的生命健康素养,实现警察武力训练课程的生命健康导向。

猜你喜欢

教官公安战术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犬用战术头盔
“疫情当下,我们上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的港航公安掠影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动物入学也军训
美国正在升级的小型战术无人机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教官之吼
尴尬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