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以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
2022-12-31沈晓丽李春雁魏潇然周晓彬
沈晓丽,李春雁,魏潇然,周晓彬
(青岛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山东 青岛 266022)
引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2030年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具体目标,对我国医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1]。新医科是国家为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四新”之一,是通过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背景下的卓越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实现医学从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2];也是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医学教育由重治疗,向突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的转变。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公共卫生与医疗健康体系提出全新的挑战。我国政府在疫情蔓延后采取的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但疫情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一线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不够、医防融合高端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等[3]。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的具体化规范和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4]。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而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化路径。因此,及时根据新医科要求修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新制订人才培养路径,是人民健康和时代变革的需求。
青岛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设置于2004年,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山东省内唯一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省属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是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培育学科。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战略,积极面向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培养“顶天立地”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2021年春季,公共卫生学院按照“参考专业指导性规范—确定培养目标—学系研讨—形成初稿—师生论证—行业专家论证—确定方案”的路线,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
一、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思路
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高级预防医学人才为目标,构建“点线面”课程体系[5]。课程体系包括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组群、医学专业共同课程组群、公共通识课三大模块。其中“点”代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组群,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使学生掌握与行业相关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线”代表医学专业共同课程组群,开设“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为学生打好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面”代表公共通识类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掘个性潜力、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尤其是“生物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软件使用”等通识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理论学习的重要基础。
本次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主要遵循以下思路:(1)符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新医科要求,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导;(2)融会贯通“树立‘大公卫、大健康’理念,奠定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具备基本临床诊疗技能,掌握公共卫生理论和实践技能,强化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能力”的培养方案主线;(3)五年一贯制深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突出实践教学;(4)增设预防医学早期接触课程;(5)重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公共卫生实践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6)增设“五育并举”的综合素质扩展提升课程;(7)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注重模块化、现代化,与时俱进,提升课程竞争力;(8)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短板,开设提高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相关课程;(9)增设夏季学期,鼓励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行业报告及社会实践,扩展视野。
二、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内容
1.增设预防医学早期接触课程“公共卫生学导论”。为增强预防医学专业新生对行业背景、专业知识结构、行业动态、未来发展方向的认知,由学院知名教授面向一年级本科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公共卫生学导论”。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于入学第一学期开课,课时为1学分,16学时,内容包含预防医学历史沿革、专业知识结构、行业前沿动态、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规划、学习研究方法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尽早做好学业规划与职业发展规划,提高专业认同感。
2.增设综合素质扩展提升课程。教育事业要着眼立德树人,注重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五育并举”。通过积极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重、以美为贵、以劳为基”的育人模式,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本次培养方案修订,针对德育、美育、劳育、素质扩展和创新创业训练的要求,增设“艺术实践与审美体验”“应用文写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构建“五育并举”的培养方案体系。
3.鼓励参加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比赛获奖申请学分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参加教育部认定的国家A类赛事及其他专业赛事。如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公共卫生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或发表科技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获得专利、参加社会实践,均可申请相应学分。
4.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的培养方案短板,开设提高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相关课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远超预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一系列短板,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公共卫生专业培养路径尚有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此次培养方案增设多门流行病与突发公共事件相关课程,包括“传染病流行病学”“现场流行病学”“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传染病诊断能力、流行病学现场工作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
5.模块化设计专业课程。以专业必修课为中心,辐射开设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形成多个小型专业课程模块,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不同模块的选修课程,为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如在毒理学模块开设专业必修课“毒理学基础”和专业选修课“毒理学实验方法”“环境毒理学”“纳米医学”;在流行病学模块开设专业必修课“流行病学”和专业选修课“临床流行病学”“现场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在卫生统计学模块开设专业必修课“卫生统计学”和专业选修课“医用多因素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Phython程序设计”“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模块开设专业必修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专业选修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技术”“临床营养学”“营养与健康”。课程开设在考虑到传统优势课程的同时,增加了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前沿进展和实践操作,提高了学生面向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6.调整实习方案,加强实践教学。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主要由临床实习、公共卫生现场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三大环节构成。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临床实习20周(包括传染病实习4周),公共卫生现场实习8周,毕业论文18周。本次培养方案将临床实习由第9学期调整到第7学期,学生在临床专业知识学习完成后直接进入临床实习,保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临床实习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位居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第62位,在该院实习确保了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公共卫生现场实习包括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青岛市卫生监督所两个实习点,通过现场实习提高学生对公共卫生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场景的认知。毕业论文18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思维和学术能力,主要由本科生导师指导。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山东省内唯一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省属高校,预防一级学科是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目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7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3项,以上条件保证了本科生毕业课题的顺利实施。
7.增设夏季学期,鼓励学生参加高端学术报告、行业报告和社会实践。为开拓本科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青岛大学借鉴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经验[7],在教务处的统一安排下,秋季学期开始前设置为期2周的夏季学期,由学院邀请预防医学各学科、各专业的知名教授和行业专家做学术报告及行业前沿报告,鼓励学生参加报告会,或参加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活动记录申请相关学分。夏季学期的设置,不仅是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的有益尝试,也为学生选修和参加各类拓展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推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三、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1.全面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培养方案将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10学期,此时学生毕业在即,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应对研究生复试、毕业和就业,用于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全面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即在本科生入学伊始通过师生双选为每位本科生确定一位指导教师,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背景、知识构架、前沿进展、就业方向,使学生及早明确职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同时,针对毕业设计完成时间短的客观事实,在不更改各阶段时间节点的前提下,导师可提前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将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提前,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阅文献、进行课题设计、撰写毕业论文,从而解决学生毕业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导师的团队和课题研究中,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2.鼓励改革教学模式,融入多种教学方式。培养方案的改革,也要配套教学内容新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树立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1)理论课鼓励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者,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8]。(2)实验教学可以采用掌握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操作分配成不同阶段,只有完成某一阶段内容并通过教师测试,才能进入下一操作技能学习,使学生全过程掌握实验技能。(3)实验教学部分也可采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如采用我院开发的婴幼儿营养状况评价全流程仿真实验、东南大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虚拟仿真软件等进行实践演练。
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体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办学理念,需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实践经验,不断修订完善。在当前的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的出现,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医科的理念要求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做到“医学+X”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尤其要做到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本次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专业先导课程设置、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模块化、“五育并举”、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大幅改动,以期符合新医科的要求。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效果还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具体检验,并根据时代和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不断修订完善,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