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大学地理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实证研究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

2022-12-31黄晓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6期
关键词:师范大学导师研究生

薛 亮,黄晓洁

(1.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陕西 西安 710001)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飞速发展,师范大学也在不断转型升级,正逐步从以培养各类优秀师资力量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向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变。特别是步入新时代以来,师范大学不仅担负着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使命,同时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还被赋予了一种全新意义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基地的标识。

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水平,更是引起高度关注。这是因为师范大学培养的教育硕士这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青睐,而师范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所逊色,相比于理工类大学,其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多数地理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拥有“师范情结”,在考研和读研期间就已立志未来从事中等学校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不情愿在学术研究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与地理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1]。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实证调查对师范大学地理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存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建议以优化提高培养质量。

一、研究方法与实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陕西师范大学(简称“陕师大”)为例,对师范大学地理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设计的问卷包括调查问卷四要素:标题、提示语、题目和感谢语[2]。该问卷的标题为“陕师大地理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问卷调查”;提示语主要是告诉受访对象此次问卷的目的,并明确表示问卷实行无记名方式,以便让受访者放心;题目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个人基本情况、导师队伍方面、课程教学情况、学生科研情况及学校或学院情况;感谢语是对受访者支持和配合此次问卷调查工作深表感谢。

本研究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在发布信息一周后收到有效问卷179份,无效问卷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地理类各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其中在校生问卷91份,毕业生问卷88份,涵盖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教学(地理)、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旅游管理、第四纪地质学、区域环境学等多个专业。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个人基本情况

大多数研究生读研目的明确,但在学习上投入时间不够,根源在于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后劲不足,进取心不够。从问卷结果来看,地理类学术型研究生大多数本科专业都属于地理类,其中有41.34%的本科专业为地理科学,22.35%的本科专业为地理信息科学,其余专业大都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等,较高的专业相关度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大部分研究生每天有效学习时间仅为3~5小时,显然学习投入时间不够。无论是在读生还是毕业生,选择读研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好工作的学生人数占到了70.4%,为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占到了26.3%,为增长见识的学生仅占2.2%,还有1.1%的学生没有决定自己的目标。

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近年来“考研热”的背后原因,即多数大学生选择读研只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不是以学术研究兴趣为主要驱动,且成为研究生后发现与自己想象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大相径庭,再加上考研阶段体力和精力透支严重,使得继续学习的动力不足,身心疲惫,影响进取心。另外,从上大学开始,多数大学生就对于选择考研存在盲目跟风心理,一心只想考上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缺少全面深入的思考。

研究生在读期间面临困扰时,调节途径较单一,与所处的年龄段和仍不到位的思想引导教育有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有:不知道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及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并且无论是在读生还是毕业生,遇到困扰主要是找朋友、同学倾诉及自己调节,几乎不会寻求导师、辅导员和父母的帮助。

研究生正值年轻,对导师这样的长辈心存敬畏,在内心无形中产生年龄代沟。在思想引导教育不具体、不到位的情况下,研究生就会有所顾忌,不愿向导师倾诉自己的困扰,特别是担心导师、辅导员和父母的责备,使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二)导师队伍方面

生师比偏高,指导频率较低,与研究生招生扩招后导师队伍未能同步扩大有关。在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人数方面,有21.98%学生选择了5名及以下,35.16%的学生选择6~9名,18.68%的学生选择9~12名,24.18%学生选择了13名及以上,显然生师比明显偏高;从导师的指导频率来看,有38.55%的学生选择了1周1次,24.02%的学生选择半个月1次,20.11%的学生选择1月左右1次,17.32%的学生选择多个月1次,显然总体指导频率较低。

在生师比方面,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认为硕士生与导师之比为6∶1比较合理[3]。而在此次调查中,选择指导学生数超过9名的约占一半,显然,有必要在研究生扩招的情况下,不断扩充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当前研究生生师比不协调的情况下,导师还要处理日常教学科研事务,时间和精力有限,无形中会降低指导频率。

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情况表示不太理想,主因是研究兴趣不一致和导师关心不够。“导师指导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想知道学生目前对导师哪一方面不满意。选择“导师的研究方向与自己的兴趣不一致”的学生最多,达到36.87%;选择“导师对研究生不关心”的学生也较多,达到24.58%;有15.64%的人选择导师过于关心和严格。

出现这样的问题与当前的招生制度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有直接关系。当前的招生制度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虽然有面试环节,且后续实行师生双向选择,但仅凭简历材料和简短的面试,还是较难做到师生双方互相增进了解。另外,双选后通过调剂而建立的师生关系,本身也存在互相不满意的情况。这些都为日后在日常学术研究指导方面师生双方可能都觉得不满意埋下隐患。当然,也有导师由于日常事务较多,在指导研究生方面难以保证时间和精力。

(三)课程教学情况

专题(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受到广大研究生的青睐,表明研究生更喜欢教师在课堂上多些实操性知识的传授。关于教学方法,分别有79.89%、73.74%和61.45%的学生选择了专题(案例)分析、野外考察和小组讨论(团队学习),只有30.73%和36.31%的学生选择了讲授法和上机操作;关于课程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方面,认为非常强调的只占28.49%,比较强调的占44.13%,选择不太强调的占25.14%,而选择不强调的占10.9%。

通过调查可知,研究生更希望教师运用专题分析、野外考察等实践性比较强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只有将二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3]。当然,从问卷结果中看出,在这一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在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方面,多数研究生对考查方式满意,并对于实践类的考试呼声最高,这说明当前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内容仍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知识的考核较欠缺。调查结果表明,在期末考试内容上,有58.6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实践类的考试,20.1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实践类考试,只有15.0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还有6.15%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对于考核方式,71.51%的学生比较满意,21.23%的学生认为不太满意,7.26%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没有学生表示非常不满。

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考试内容方面,由于课程性质、考核方式等限定及地理类专业特点,考试内容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试题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仍沿用理学学科的考试惯例,要求学生在试卷上作答,而不是在实验仪器上操作。

(四)学生科研情况

多数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不高,与自身的学术钻研精神不足有关。经调查,有69.27%的学生经常阅读与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献资料,有24.58%的学生偶尔会阅读,仅有6.15%的学生较少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关于是否经常参与外出学习或开展学术交流,63.13%的学生只是偶尔参与,21.23%的学生经常参加,10.61%的学生从不参加,只有5.03%的学生总是参加。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仅有约七成研究生经常阅读文献资料,多数研究生不能积极参与学术会议以提高自己的学术认知,存在避重就轻、得过且过的思想,对自己要求不高,在学术研究上不求优秀,只求通过,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在考教师资格证和做中学地理试题上,从而表现为科研积极性不高。

(五)学校或学院情况

大多数研究生对学校提供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学风和师资力量满意,表明学校在这些方面保障有力,措施到位。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的生活硬件设施可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本校的科研硬件设施比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关于学校风气问题,分别有32.4%和58.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24.0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满意,占到了问卷总人数的61.45%。

近年来,陕师大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生学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花了较大力气。增加各项资金投入,通过建设研究生宿舍楼以改善研究生的住宿条件,通过建设实验大楼以加快实验室条件的现代化,通过人才引进、出台并实施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以增强师资力量。经过这些年不断建设,学校的各项条件均有较大提高,科研软硬件环境得到优化。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可得,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良好,现有的培养模式可满足研究生目前科研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可基本实现研究生读研的目标;同时,学校提供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学风和师资力量、培养规范都为研究生顺利毕业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广大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多数研究生对如何开展学术研究有些迷茫,或对科研兴趣不浓;部分导师在对研究生的日常指导方面投入不够;专业课程内容在学术前沿和实用性方面有所欠缺;课程考核方式不够多样化。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改进。

(二)建议

针对上述罗列的诸多问题,本研究尝试提出如下建议。

1.在本科阶段,学生的专业和所学知识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学生差异制订多元化培养方案。学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做好他们的培养工作,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制订多元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4]。

2.针对多数学生在入学后不知道如何开展学术研究或缺乏科研兴趣的情况,设立相关课程或讲座为学生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学术研究兴趣。由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获取知识和学术研究方面有质的差别,因此,需要不断养成自我学术思考的习惯,包括积极阅读文献、广泛涉猎学术前沿动态,不断凝练研究思路。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学术论文的撰写考验的是作者具备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专业知识,还包括逻辑思维、综合思维、发现并解决问题及文字表达的能力,并且还考验作者做事的耐力和毅力,因为论文不是一天就能写出来的。

3.部分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学术能力培养。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落实导师主体责任,夯实个性化指导。例如,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组会召开方式,定期为全体研究生开会,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在学习、科研、思想和生活方面的困惑,及时给研究生答疑解惑,帮助研究生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督促研究生不断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不定期为个别研究生开会,即按照课题任务,划分小组,就科研进展情况召开小范围的学术研讨,和研究生一起就某一个学术问题进行思想交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当然,导师是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第一责任人,还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学术道路上和日常生活中做好表率,除了在学术研究方面给予帮助,还应在做人做事方面给予指导,多些耐心和鼓励,增加研究生的自信心,促成研究生建立健全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态度,从而引导研究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

4.专业课程内容应更加偏向学术前沿和专业实用型的知识,以满足学生科研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对于专业课内容改进方面,大部分课程需要比本科更加深入,并重视实践和前沿;各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也需改进,增加实践学习、案例教学等。

5.有必要在课程考核方式中增加实践类考试,提高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地理学在大学是理科,地理类各专业研究生需要通过做实验完成论文撰写。然而,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地理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因此,研究生院和学院两级联动,推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师范大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V eraW an g
导师榜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