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BS留学生医学汉语课程设置改革调研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2022-12-31川北医学院肖凤玲蒲长松
■ 川北医学院 张 渊 肖凤玲 蒲长松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政策引导下,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加,其中医学留学生的占比也逐步提高。MBBS虽然是全英文授课专业,其所有专业课程均进行全英语授课,但优秀的汉语能力,特别是医学汉语能力的掌控,能让留学生更好的从临床实习中学习到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医学知识。我国教育部也曾在2007年颁布的《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了汉语课程的重要性,其中提到“汉语作为必修课程应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便利和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医学留学生的培养总体目标也在该标准中有所体现,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规范的临床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医师职业素质,是一个合格的医学本科留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自此医学汉语知识的能力强弱就成为了来华留学生在临床实习获取医学知识的重要考量。因此如何完善汉语课程构架,增强医学汉语教学的相关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语学习基础
由于我校的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不大,大部分学生秉持一颗以完成学业为主回国工作的心,因此在汉语的学习中并不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汉语的学习较其他语言的学习难度更大,导致部分学生因学习不佳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汉语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国内的学业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对宣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形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质量标准明确了汉语教学在来华留学生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地位,汉语课程的设置也贯穿了留学生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各个医学院校在汉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各个阶段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内容的安排都是依据本校的实际而定,没有统一的一个细则,造成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对汉语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区别甚大。医学院校针对留学生的汉语课程设置一般包括两部分:汉语基础和医学汉语。汉语基础一般针对于初入学的留学生,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中国的生活,以致于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医学的学习中。医学汉语则是针对于高年级的同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增强专业的汉语应用能力,以减少学生在临床实习中面临的语言问题。通过调研发现,我校大部分同学在进入学校学习汉语之前,很少或者没有接触过汉语的学习,导致他们汉语学习的起点低,更不用说关于医学相关汉语的掌握,因此系统、科学地设置汉语课程是提升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前提。
二、汉语学习的动机性
留学生在汉语基础较为欠缺的基础上,很多同学对于汉语的学习动机亦存在严重的偏向性。调查发现,由于留学生大多来自于一些欠发达的国家,其接受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于来华留学后汉语的学习目的认识各不相同,加之由于MBBS给学生专业课提供的是全英文教学,更加导致同学们对汉语学习,尤其是医学专业汉语学习的漠视。大多数学生认为,只需要掌握足够的日常汉语表达,以应对平视生活所需即可。他们毕业后多数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并不会留在国内就业,因此专业医学汉语的学习只会给他们学习造成更大的压力,他们不会投入较多的精力用于汉语的学习,而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医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从教医学汉语的老师要么是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上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语言能力教学的掌控不足;要么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但是在医学相关知识的介绍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就语言介绍语言,而不能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扩展与联系。无论哪种情况,均会导致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既不能全面的发挥其教学水平,也不能充分的提升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学习动力,从而导致一个恶性循环,留学生对于汉语课程的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此外,留学生相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课堂的纪律方面较为松散,迟到、缺席的现象时而发生,特别是其学习兴趣不大的课。这些都对医学汉语课程开设以及医学汉语教学提出更严峻的要求。
三、医学汉语的课程设置现状
我校从2005年招收第一批来华留学生至今,汉语课程的设置也经历几次比较大规模的变化,从最初只有单一的一门综合汉语课程,到今天在以综合汉语和医学汉语两类汉语课程的基础上,搭建了5门汉语课程。课时量也从最初的200余学时,增加到了现在的500余学时。目前为止,我校针对MBBS学生开设了综合汉语、汉语听说、中国文化、HSK、医学汉语。设置的课程中一方面能给予学生在国内学习生活的基础汉语能力,也提供了能帮助学生通过汉语等级考试的相关课程,更重要的是从基础到临床,将汉语的应用从日常扩展到了临床实习,让学生能进一步提升汉语应用能力,在实习阶段充分融入国内的医疗环境,从而获取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虽然目前汉语课程的设置较开始建设MBBS专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医学汉语的课程设置方面还是相对比较单一和匮乏。目前我校对于MBBS来华留学生的医学汉语课程从大二下开始开设,每周2学时,每学期30学时,总共开设4学期,合计120学时。通过对留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基础汉语部分的课程设置较为认同,大部分同学在进入医学汉语的学习之前,均能较好的掌握汉语综合应用,这对进入医学专业汉语的学习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但是对于医学汉语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同学认为每周2学时的课时安排不足,不少学生认为课时应该增加。在课程讲授时,一方面由于时间的紧凑,加上医学汉语的教材内容形式的匮乏,多数教材采用的是会话课文的形式,因此在课程讲解的时候只能以课文讲解为主,辅以相关知识点的扩展,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部分同学在医学汉语课程的学习中出现了“逃避”现象。
四、医学汉语课程改革
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以及结合我校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拟将医学汉语课程架构进行进一步的进行完善。首先将医学汉语课程一分为二,建设基础医学汉语和临床医学汉语。让学生在专业汉语学习的进程中有一个过渡,一方面能起到巩固基础汉语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减轻学生直接学习临床汉语表达的压力,从而提升学习汉语的成就感。其次,在学期安排上,基础医学汉语和临床医学汉语会在完成综合汉语的教学后,贯穿来华留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直至他们进入临床实习,让他们整个汉语学习不间断;在学时安排上,会根据培养方案的调整进行相应学时的增加,让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能基本实现与病人、医生的汉语交流,从而在实习阶段能避免因语言瓶颈而带来的学习负担。最后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因课程的完善及学时的丰富,可以讲混合式教学引入医学汉语的教学中,借助影音资料,帮助留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些地道的医学专业汉语表达,借助实际情境让学生对于汉语表达有更充分的认识。例如,在课堂时间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在某一特定医疗情境中,进行模拟表达、会话演练、及自由表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汉语整体的应用能力。
五、结论
此次调研发现,虽然同学们在进入医学汉语的学习之前对于医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一旦将医学知识与汉语相关联,则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则还处于入门阶段。虽然在汉语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将医学汉语的比重从0提升到了20%左右,但是有限的时间还是不能让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前,能获取充足的专业汉语储备能力以适应国内复杂的医疗环境。调整医学汉语的课程设置,无论是从课时量还是课程的整体架构,让学生能够从课程中获取更多实际医疗情境中会遇到的医学汉语表达,使学生能够认识医学汉语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让医学汉语课程能真正的为留学生临床实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