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首饰概论》课程下的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2022-12-31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赵怡云
■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赵怡云
一、课程思政的思想内容
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合理且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基本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与创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我校已经陆续对各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教学,为完善教学体系内容,以学生培养目标点为基础,根据教学重难点在课程中合理有效地安排有关思政教育的内容。
二、《首饰概论》课程概况
《首饰概论》课程对于产品首饰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开设起着振领提纲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对于大学四年专业课程的一个宏观架构的认识,乃至在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内容毕业后的工作中。因此,以《首饰概论》课程建设为先行,建立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梦等相关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题材进行有机结合。带动学生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学习,这些对于该专业学生在思想政治观念上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首饰概论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探索
作为艺术类专业开展的思政教育,对于其思想政治内容的加入要结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内容,并且将其自然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内容之中是该项教育工作的重难点。
(一)《首饰概论》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的结合
珠宝首饰作为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社会艺术的象征,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所生产出来的首饰类型和主题会产生不同形式的特定变化。在《首饰概论》课程中会对首饰的起源进行探讨,除了探索首饰的功能作用的形成之外,还会对于首饰艺术的发展以及用于首饰制作的工艺材料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在指导学生学习首饰设计及加工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对于该行业未来的发展产生自我认识及理解。
在《首饰概论》课程中合理的增加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可以根据行业内的发展规律特征,从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人才素养为出发点,从而确立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基础,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为主导,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为目标的课程思政教育宗旨。
《首饰概论》课程中有涉及到“中国首饰发展史”的部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五千年连续发展的文化底蕴,寻找中国首饰的发展源头,依据我们现今可以掌握的资料、远古神话故事以及可以代表中国文明发展史的首饰工艺制品、原始首饰遗存等内容,从而进一步的对首饰的起源作出判断。距今约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我国最早的玉石器首饰且器表光素,可见我国首饰的出现与加工年代之久远。随着历史进程的前进脚步,首饰的发展伴随着我国艺术文化的进步,也展现出本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首饰概论》课程以“了解中外各时期首饰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不同时期首饰的风格特征”“掌握首饰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要教学内容,并且还加入了首饰材料、加工与制作工艺为辅助教学内容。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对我国优秀的传统首饰文化进行深入的探寻与分析,让学生能够从中深刻的体会并学习到首饰的发展在我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人类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征。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传统首饰加工工艺的影响力,不论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当今的首饰行业内,乃至未来首饰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锤揲、錾刻、珐琅、花丝、鎏金、点翠、玉雕、错金银、青铜铸造等传统加工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保护与传承,让学生从中了解我国的传统工艺技法有哪些,了解其造型、纹饰的特点,以及对于其制作工艺过程中的严谨细致与认真专注、精益求精与创新发展都是作为我国首饰制作人千百年来的共同发展目标。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对我国首饰传统工艺概念、文化、技法等方面的解读,让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工匠精神”,树立起对本专业以及职业的尊重、对工作的负责、对产品的创新态度,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精神,并且以选择产品首饰设计专业为豪。在日常作业练习中,注重学生对于我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发现、探索与研究,布置相关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文化传承、创新意识等多方面发展,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的讲述,以及与我国工艺美术、首饰等方面的联系与结合,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三)教学的方法、手段和载体途径
1.课堂教学讲授内容
中国首饰的造型、图案与纹样是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的,对相关的古董珠宝首饰、工艺美术作品等造型纹饰、工艺技法进行分析,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另外,通过各类艺术名家故事为载体,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水平,增强课程思政内容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说服力。尝试并实验在专业教学的讲授中融入家国情怀,对爱国主义文人、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讲解与分析,提高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效且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丰富教学活动安排,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家宝藏》《国宝档案》《匠仓造物》《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视频记录资料片。由此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甚至动画等多方面渠道,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今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除了对于我国民族首饰文化的讲解之外,传统工艺也是我国首饰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鎏金、金珠焊缀、掐丝、金银错等传统金属工艺的技法介绍,让学生们从中学习到我国古代首饰的成型、装饰技法。了解传统工艺的发展历程,以及到现今我们的对于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情况,从工艺中体现我国工艺美术文化的一种成熟审美。在课堂的讲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
2.课后学习实践活动
在课程考核测评等方面,除了传统的考试形式之外,合理建立适当的实践活动作为其中一种考核方式。通过超星学习通建立PBL分组任务,让学生对课堂上学习到的传统工艺技法进行再次的设计与创作。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研究我国的传统工艺制作原理及基本的技法下,进行归纳总结,并使用合适的材料对该种工艺进行模仿或者创新创作,完成一件创意首饰作品。学习首饰传统工艺技法,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教条化地使用某种工艺,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传承并达到创新发展,让学生学会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寻找各种传统工艺的多元化的使用方法,让传统工艺“活起来”,并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和表达的首饰创意设计作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工艺技法有哪些,了解其造型、纹饰的特点,增加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在对于课程作业点评的过程中,对使用积极向上的颜色以及运用和弘扬爱国精神的主题给予积极正面的肯定,积极鼓励学生寻找多方面的开阔性发展思维。并且在对传统工艺制作技术的复刻上,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开阔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期末的考核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考试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进行考察之外,还需加强学生对于文化、思想、理念、价值、民族精神等方面内容的思考。
四、结语
《首饰概论》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仍处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过程当中,通过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二者相互协同,希望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在能够掌握首饰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学习与分析古代首饰与工艺美术作品的图案纹样,提高审美水平、艺术赏析能力、工艺动手能力以及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文化自信感。